本文来自神州数字(ID:shenzhoushuzi_group),作者:孙茳涛(神州数字CEO、Goopal Group发起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2018注定是区块链世界不平淡的一年,行业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临近岁末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逐渐成了热度话题,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中国监管部门领导的连续表态而又逐步冷却下来,业内人士、关注者、媒体人士也似乎瞬间从狂热中脱离出来。抛开极端言论和恶意毁谤,我倒觉得,适时给STO降一下温未尝不是好事, 这有助于所有从业者和关注者们更加理性地审视STO。
作为新兴事物,STO显然不可能一出生就完美,作为证券和区块链的结合体,STO主动迎合监管等属性让很多区块链信仰者心生疑问,即,在区块链技术上诞生的STO是否违背了区块链最重要的去中心化精神?
所谓杀人诛心,倘若让一票区块链信仰者和信任者们从根上认为STO与区块链相背离,那STO的未来前景无疑会蒙上一层阴影——这将导致STO失去为数不少且坚定的用户。
有鉴于此,本篇将围绕这一话题具体探讨到底什么是去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精神,在区块链的应用中是否有绝对的去中心化实践,STO究竟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
一、什么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精神
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本身并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并不是一个晦涩复杂的技术,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结构清晰且简单,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一门非常简练、易于掌握的技术。区块链数据的分布性及不可篡改性是它的优势所在,这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意义非凡的应用价值。
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被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它是互联网底层多种技术的集合体,包括P2P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技术、加密算法、共识算法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整合创造了一种按时间序列、按区块记录数据的模式。所有数据在所有节点备份的数据库结构,达到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透明、可追踪、不可篡改、数据安全及信用的自我建立的功能。
正是因为区块链所提供这样的底层技术支持,基于区块链使点对点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成本大幅下降,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生产关系,因此区块链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最大优点,也是是区块链精神的核心体现。那么怎么理解去中心化呢?去中心化本质上是因为对中心化的不信任而产生的新的模式。因为中心化的系统下,作恶的成本非常低,且不易被发现。但是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这些规则可以通过密码学强化的共识机制来固化执行,而不是依赖某一个中心不作恶来保障结果,即利用技术约束取代道德约束。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区块链的崛起就会明白,正是公众对中心化组织的不信任,让区块链这一原本属于底层技术范畴的概念突然间兴起,并成为引领未来的重大革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令公众陷入对金融机构等中心组织的极度不信任,信息透明、交易透明的需求空前高涨,比特币随后在次年诞生,并在随后数年间都成为区块链的标志以及多年间最有价值的应用实践。
二、是否有绝对的区块链去中心化实践
我们来看区块链技术的现实应用,我把它的方向概括为1+3——1即金融实践,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以及由此而来的ICO、STO等与金融相关的探索和创新行为;3即区块链的三大场景应用领域,分别是信息确权、物联网和知识产权领域。鉴于我们当前系列主题都是围绕STO进行的,所以此处只探讨金融实践领域。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1、比特币的诞生,即区块链的1.0时代,比特币利用分布式网络、加密技术这两个技术基础,使全球化货币创造发行成为现实,尽管比特币币值价格波动较大,作为一种一般意义的贸易货币尚不完备,但它已经确确实实成为了通行世界的具备很强支付能力的全球化货币,并由此开启了区块链技术推动的全球性金融实践。2、以太坊的诞生,即区块链2.0时代,“智能合约”这一新概念的引入,使得以太坊为基础平台去帮助其他数字货币来发行数字货币成为可能,新数字货币发行的时间成本、技术成本被大大降低,并由此引发了2017年数字货币热潮。3、ICO、STO的兴起,即区块链3.0时代,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与传统金融、证券、融资相结合,资产证券Token化方兴未艾,各国政府、传统金融势力等也纷纷强势介入。
在三个阶段中,不论是比特币、以太坊还是ICO、STO,都在践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精神,又同时不可避免地受中心化机构的影响。比如比特币,这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但是51%的攻击危险伴随始终;比如以太坊导致区块链项目方蓬勃兴起,这些项目方运用的是去中心化的平台,而他们本身却是中心化的组织;再比如ICO,项目方在区块链上发行的代币是去中心化精神的体现,但是其经营管理中心化且不够透明以及代币登陆的交易所同样是中心化组织。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POW,POS,还是DPOS,这些区块链共识机制,尽管技术上可以做到分布式,但都无法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因为去中心化的节点可以被中心化的利益集团所掌控,从而实现中心化管控。去中心化精神的最大好处,并不在于能够阻止作恶,而在于对作恶行为能够追溯得到,在各个节点上引发共识,获得足够的警醒,并给出应对机制,这是中心化组织所不具备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比中心化平台要更为可靠可信赖。
所以,尽管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精髓之所在,可事实并不存在绝对的去中心化,尤其是现阶段,如果刻意寻求或者标榜绝对的去中心化,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在区块链的现实应用中,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结合,坦诚地弱中心化,恐怕是最合理也最符合逻辑的一种布局,也是去中心化精神最适合的体现。
三、STO违背去中心化精神吗?
关于STO违背区块链去中心化精神的看法,大多集中在它需要被严格监管上。因为这意味着一个STO项目从立项申报开始,就要完全按照监管流程一步步进行,中心化监管机构的权重被无限放大,不仅导致各国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则,也使得此前基本游离于区块链、尤其是数字货币领域之外的传统金融势力蜂拥而入,更让很多曾在数字货币和ICO获益匪浅的“非合格投资者”被挡在STO的门槛之外。
所以,很多人开始呼吁STO离去中心化的原宗越来越远,并得出了“STO本是脱胎于去中心化系统的,但现在却正在中心化的方向发展”的结论。
那么,STO的确如他们所说,违背了去中心化的精神吗?对此,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看。
1、STO是否必须要接受严格监管
STO某种程度上算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看到Token这种区块链产生的新物种后,决定将其纳入证券监管而形成的,从本质上说,没有监管就没有STO,或者说就不算STO。从美国发轫的STO监管已经逐步引发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跟进——尽管这些监管政策甚至连其所指的STO本身定义都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却让市场逐步意识到监管并不是灭顶之灾,而是给予合法身份,可以正大光明地发展壮大。所以,STO是否必须接受监管,根本不是问题,甚至可以说“无监管,无STO”。
2、监管是否违背了去中心化精神
监管与“去中心化”并不冲突,“去中心化”从来去的是中央控制方和中介方,而不是监管方。区块链技术从来就不排斥监管,监管节点可以方便地接入任何一个区块链网络。由于区块链的公开透明特性,监管机构反而可以更加方便地监控整个系统的交易数据,而且由于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合约、交易等一旦发生后即不可更改、不可删除,那种数据造假蒙蔽监管的情况就不可能发生了,更有利于监管机构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
3、STO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
既然监管并不违背去中心化精神,那么对于STO来说,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呢?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的观点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对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可以从架构、治理和逻辑三个角度来区分。区块链是全网统一的账本,因此从逻辑上看是中心化的,这一点无可置疑;从架构上看,区块链是基于对等网络的,因此是架构去中心化的;从治理上看,区块链通过共识算法使得少数人很难控制整个系统,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与此同时,中心化也必不可少,架构中心化是指系统能容忍多少节点的崩溃而可以继续运行;治理中心化是指需要多少的个人和组织能最终控制这个系统;逻辑中心化是指系统呈现的接口和数据是否像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所以,是否契合去中心化精神并不取决于某些中心化组织的存在,而在于是否应用了区块链的核心技术理念,并且从架构、治理和逻辑上应用好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两种模式。STO作为区块链与证券的结合,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实践(证券实践),既带有区块链属性,具有去中心化等特质;同时也带有金融属性,受到全球范围内的严格监管,但它并没有背离区块链的本质,以及去中心化的精神。
来源:
发布人:孙茳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