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尸检报告:深扒StreamxUSD如何从“稳定币”沦为链下庞氏骗局?

转载
4 小时前
2814
Tim

文章转载来源: Tim

作者:Trading Strategy

编译:Tim,PANews

Stream xUSD是一个伪装成DeFi稳定币的"代币化对冲基金",宣称采用delta中性策略运作。目前这个项目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过去五年间,多个项目沿袭此类模式,试图通过delta中性投资产生的收益来推动自身代币发展。成功案例包括:MakerDAO、Frax、Ohm、Aave、Ethena。

与许多更为纯粹的DeFi竞争对手不同,Stream在其策略和持仓方面缺乏透明度。投资组合追踪平台DeBank显示,其声称的5亿美元总锁仓价值中仅有1.5亿美元在链上可见。实际情况是,Stream将资金投入了由自营交易员操作的链下交易策略,其中部分交易员发生爆仓,据称造成了1亿美元的亏损窟窿。

1.CCN报道指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周一Balancer DEX遭遇的1.2亿美元黑客攻击事件与此无关。

据传言(由于Stream未公开相关信息,我们无法核实),据称事件涉及采用"做空波动率"的链下交易策略。在量化金融领域,"做空波动率"指通过实施特定交易策略,在市场波动率下降、保持稳定或实际波动率低于金融工具定价中的隐含波动率时获利。若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平缓(即低波动环境),期权可能会过期作废,使卖方得以将权利金保留为利润。然而这种策略风险显著,当波动率突然飙升时可能引发巨额亏损,常被形容为"在压路机前捡硬币"。

2.详解做空波动率:

我们在10月10日的"红色星期五"就经历了这样的"波动性飙升"。随着市场对2025年特朗普相关行情的狂热情绪持续发酵,加密市场逐渐积累了系统性的杠杆风险。当特朗普于10月10日周五下午宣布新关税政策后,所有市场陷入恐慌,并迅速蔓延至加密市场。在恐慌情绪中,抢先抛售手中可抛售资产者往往能占据先机。这场抛售潮最终引发了连锁清算。

由于杠杆风险长期累积,系统性杠杆已达到高位,永续期货市场缺乏足够的市场深度来平稳解除和清算所有杠杆头寸。在此情况下,自动减仓机制启动,开始将亏损分摊给盈利的交易者。这进一步扭曲了本已深陷疯狂的市场。

3.什么是自动减仓机制

此次事件引发的市场波动堪称加密市场十年一遇。尽管并非史无前例,早在2016年早期的加密市场就曾出现过类似暴跌,但由于该时期缺乏可靠数据,大多数算法交易者的策略都基于近期"平稳波动"的数据进行构建。鉴于市场已久未出现如此剧烈的波动,即便是低至约2倍的温和杠杆头寸也未能幸免,最终纷纷爆仓。

关于此次"红色星期五"事件对算法交易者的影响以及加密市场交易模式可能发生的根本性转变,Maxim Shilo在此撰文进行了深入剖析:

4.Shilo论10月10日如何改变加密市场算法交易

如今,首批遇难者尸体从“红色星期五”事件中浮现,Stream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delta中性基金的根本定义就是不会亏损。如果出现亏损,按照定义就不能算作delta中性。Stream曾承诺采用delta中性策略,但背地里却投资于专有、不透明、链下的操作策略。delta中性策略并非总是非黑即白,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的。许多专家很可能认为这些策略风险过高,难以被视为真正的delta中性。因为这些策略可能适得其反,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当Stream在这些失败交易中亏掉本金时,该平台便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DeFi领域风险较高,部分资金亏损尚可接受。只要最终能回本,且每年有15%的收益率,一次10%的账面缩水并不致命。但问题在于,Stream还通过与另一种稳定币Elixir的"递归循环"借贷策略,将杠杆拉到了极致。

5.什么是递归循环

6.Stream如何提高杠杆及其杠杆规模

雪上加霜的是,Elixir凭借一份链下协议,主张在Stream破产时对其本金享有优先受偿权。这意味着Elixir将收回更多资金,而Stream的其他DeFi投资者则只能收回较少资金(甚至血本无归)。

由于缺乏透明度、存在递归循环及专有策略,我们实际上无法获知Stream用户的损失规模。目前Stream的xUSD稳定币价格已跌至每单位0.6美元。

由于此事未向这些DeFi用户披露,如今许多用户对Stream和Elixir感到极为愤慨:他们不仅蒙受资金损失,还要被动承担损失分摊,以确保具有华尔街背景的美国富人得以保全利润。

此次事件还对借贷协议及其管理方造成影响:

"所有认为自己是在Euler上进行有抵押头寸贷款的人,实际上都通过代理参与了无抵押借贷。"——infiniFi的Rob如是说。

此外,由于Stream未公开其头寸及盈亏状况的透明度或提供链上数据,在此次事件背景下,用户开始质疑Stream是否存在为管理团队欺诈性挪用用户利润的行为。Stream的xUSD质押者依赖平台自行申报的"预言机"数据获取收益,第三方无法核实相关计算是否准确公正。

如何应对?

此类Stream事件本可避免,尤其在DeFi这样的新兴行业。"高风险高回报"虽是永恒法则,但关键在于理解风险并非均质,有些风险实属不必要。目前已有多个信誉良好的流动性挖矿、借贷及稳定币(实为代币化对冲基金)协议,其风险敞口、投资策略和头寸状况均保持透明,值得市场关注。

来自Aave创始人Stani在此探讨了DeFi管理方及过度冒险行为可能发生的时机,他针对近期DeFi风险显性化事件发布了一些观点:

DeFi借贷的存亡根基在于信任。最大的谬误之一,就是将DeFi借贷与AMM资金池相提并论——二者的运作逻辑实则截然不同。

只有当人们确信市场机制健全、抵押资产可靠、风险参数合理且系统整体稳定时,借贷模式才能持续运转。

一旦这种信任崩塌,链上版的银行挤兑便会上演。这正是允许任何人无需许可即可部署资金库并在同一平台推广的模式存在先天缺陷的原因。由于多数投资策略已高度同质化,策略管理人缺乏突出重围的有效手段,往往只能将费率压至底线,或通过承担更高风险来争夺其他资金池的资本。

总有一天,某次重大爆雷将摧毁整个市场的信心,使行业进程全面倒退。下一个Terra Luna式的崩盘事件,必将源自开放平台上某个激进策略管理人的失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