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Web3工作室,帮项目方做市(流动性服务)合法吗?

转载
3 小时前
9947
邵诗巍

文章转载来源: 邵诗巍

作者:邵诗巍律师(Twitter:@lawyershao)

2017 年的 “94 公告”、2021 年的 “924 通知”,已经明确:境内禁止首次代币发行融资(ICO),虚拟货币交易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业内人几乎都心知肚明。

但现实中,大量 Web3 工作室依然活跃在市场,围绕虚拟货币和 Web3 展开业务。邵律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经常接到类似咨询:

  • “如果我们以有偿方式让大量用户注册交易所账号,通过拉新返佣获利,会不会有风险?”
  • “如果我收购大量用户账号,再帮项目方在 DEX 上做流动性池(Liquidity Pool),换取服务费,这会不会踩红线?”
  • “如果我在 QQ、微信或者 Telegram 里群聊中,通过发布合约教程的方式,为交易所发展下级代理和用户,获取交易所结算的返佣,这种玩法算不算违规?”

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的法律咨询中出现频率极高。我此前也写过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如《拉人炒币、玩合约,可能涉及哪些刑事法律风险?》《币圈大 V 带单返佣,这生意合法吗?》)。

今天要重点拆解的,是其中一个典型场景:“工作室用大量账号为项目方制造流动性,并收取报酬”——到底有没有法律风险?

Meme 币发行与虚假流动性:国人项目的常见 “割韭菜” 剧本

打开 GMGN(一个专注于链上 Meme 币交易和分析的一站式平台),你会发现 Meme 币几乎是秒级迭代,那这些代币的发行方有没有国人?肯定有,而且数量惊人。

在加密市场里,并非所有项目方都以长期运营为目标。对于一些团队来说,逻辑更像是一场 “剧本”:先制造热度,再营造假象,最后迅速套现。这种情况在加密世界确实存在。项目方通过合作的工作室或做市商人为制造流动性,制造市场繁荣的假象,这在业内通常被称为 “虚假流动性” 或 “ wash trading”(洗售交易)。

项目方发币 “割韭菜” 的常见流程:

  • 第一步,是发币与包装。借助 Four.meme、Pump.fun 等发币工具,项目方几乎零门槛就能生成一个代币,并通过 “预售 + 自动发射” 营造出看似规范的流程。在这个阶段,常见的动作是设置 “锁仓”“销毁 LP”,让外界误以为流动性安全可靠。
  • 第二步,是制造人气与流动性。项目方需要让代币看起来一出生就 “自带热度”。常见做法是让机器人在 DEX 上来回刷量、制造交易曲线,同时在社群里同步传播 “预售爆满”“交易活跃” 的截图。
  • 第三步,是市场拉升与情绪营造。随着价格被推高,社群内外开始集中宣传,“某某币已经翻了几十倍”。外部资金在 FOMO(害怕错过)的驱动下入场,成为真正的买盘。
  • 最后一步,则是项目方出货。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在高位分批卖掉手里预留的筹码;二是直接移除 LP,把池子里的主流币(BNB、USDT)抽走。无论哪种方式,结果往往是价格瞬间跳水,留下的是真实买单的散户。

从外部看,这一套流程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演出:舞台已经搭好,观众被吸引进场,而项目方则在暗中决定着剧本的结局。

Web3 工作室与项目方的完美配合

在这类流程里,项目方并不是单打独斗。背后,往往还有 Web3 工作室的配合,提供 账号资源、批量拉新、DEX 流动性池搭建、自动化刷量、热点宣传 等服务,让整个剧本更具可执行性。

首先,是在 预售阶段。工作室通常以有偿购买的方式,掌握大量已注册的用户账号,可以在预售开启时迅速填满额度,制造 “秒光” 的氛围。与此同时,水军会在 Telegram、微信群里同步推送截图和消息,让外界误以为项目获得了高度关注。

其次,是在 流动性池的搭建与包装。项目方需要在 DEX 上完成流动性注入,工作室则提供技术支持:帮忙配置初始池子规模,用 “锁池工具” 或 “销毁 LP” 的操作制造安全感。这些动作很容易被包装成 “公平启动” 的标志,用来增强外部信任。

再次,是在 交易阶段的活跃度制造。许多工作室配备了自动化脚本,可以在 DEX 上进行高频刷量,营造交易繁荣的表象。在关键价位,工作室也会短暂托底,避免价格过早崩盘。同时,他们还会把交易曲线和成交截图推送到社群,进一步烘托热度。

最后,在 宣传与推广 上,工作室与项目方形成分工:项目方负责讲故事,而工作室则执行具体的拉新、导流、裂变和热点制造。

从外部观察,这些 Web3 工作室的角色并不仅仅是 “技术外包”。他们更像是整场剧目的 “执行团队”,帮助项目方把一个新币的推出,包装成 “人气爆棚、交易活跃” 的市场事件。

Web3 工作室的老板和员工,法律风险有哪些?

如果说项目方是这场剧目的导演,那么 Web3 工作室往往是幕后执行团队。其实相较于 Web3 项目方而言,反而是 Web3 工作室的法律风险更高。原因也很简单,大部分发币的项目方可能都不在国内。那么对于 Web3 工作室当中的相关人员,会涉及到哪些刑事法律风险呢?以下详述 Web3 工作室可能面临的诈骗、非法集资、非法经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洗钱等刑事风险。

诈骗风险。当工作室明知项目方存在欺骗性目的,仍然通过制造假象帮助其募集资金或吸引买盘,就可能被视为共犯。典型的情境包括:

明知项目方不会真正锁定流动性,却协助做 “假销毁” 或 “假锁仓” 的宣传;

明知项目方计划在高位撤池,却在前期帮忙制造交易活跃度,诱导真实投资者进场。

在一些案件里,这类风险已经不是理论层面,而是有过具体刑事案例。例如,外界曾广泛关注的 “00 后大学生发行土狗币撤池子被判处 4 年 6 个月” 事件,就揭示了这一逻辑:项目在短期内拉升价格、吸引买盘,随后在 DEX 上撤回流动性池。司法机关在研判类似案件时,往往会把 “是否存在预谋欺骗、是否有撤池子的行为、是否诱导用户参与” 等作为定性诈骗的关键要素。

在这种模式下,Web3 工作室如果深度参与了 “前期刷量”“营造假象”“托底拉盘” 等动作,即便不是直接受益方,也可能因为在客观上实施了诈骗等帮助行为而被追责。

非法集资风险。对于 Web3 工作室来说,其行为可能包括在项目预售阶段帮助项目方 “冲额度”,营造 “秒光” 氛围。按照监管文件的规定,凡是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不论是以代币认购、返利承诺还是 “流动性锁仓” 的名义,只要没有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就可能触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那如果工作室只是使用了其所购买的大量账号,实际是使用自有资金或者 Web3 项目方给付的资金,是否就不涉及该风险呢?答案并非绝对。因为即便是工作室以大量账户的方式买入代币,为代币增加流动性,其目的还是吸引大量不特定用户投入资金,购买项目代币。

非法经营风险。在国内监管语境下,虚拟货币交易及相关撮合、做市,都被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如果工作室为项目方搭建流动性池、操纵交易对、提供刷量服务,本质上就是在参与未获许可的金融业务。对于工作室老板来说,这一风险直接对应到 “组织、经营” 的刑责;而员工如果直接执行了相关操作,也可能被认定为 “共同参与”。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风险。不少工作室掌握大量实名或虚拟账号,用于 “拉新”“批量注册”“代操交易”。这类行为一旦被认定为为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提供了条件,就可能触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在一些案件中,即便只是提供了技术接口或账号资源的员工,也会被纳入追责范围。

洗钱风险。当工作室帮助项目方将代币变现为 USDT、再兑换成人民币,或者协助资金跨境转移时,资金流如果与非法所得挂钩,就会落入洗钱罪的打击范围。

另外,从主从犯的角度来看,Web3 工作室的老板往往面临 “组织、策划” 的直接责任,而员工虽然在执行层面,但若明知项目存在风险仍反复操作,也同样可能被纳入共犯链条。换句话说,在这种灰色业务中,“只是打工人” 并不能成为天然的免责理由。

结语:灰色空间里的法律风险

从项目方的剧本,到工作室的协作,再到真实买单的散户,这条产业链在加密世界当中反复上演。但它的存在并不代表安全。

虽然目前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对 “流动性服务”“刷量交易” 等行为作出逐条明文规定,但司法机关对虚拟货币相关案件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随着链上数据分析手段的成熟,资金流向、交易行为都在逐步纳入可追溯、可量化的范围。

对 Web3 工作室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现实:在过去,可能由于司法机关对此类经营活动的认识性不足,如果有散户去报案维权,可能得到的回应是,虚拟货币投资亏损风险,但在将来则很可能被视为 “协助诈骗”“非法经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 的违法犯罪活动是组成部分。老板作为组织者直接承担责任,而员工因明知项目方存在欺骗目的仍然操作,会被视作从犯身份。

换句话说,此类灰色业务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本文谨作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