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主网上线十周年:从创世八人组到去中心化社区的关键先生们

转载
20 小时前
4743
Yuliya

文章转载来源: Yuliya

作者:Yuliya,PANews

2025年7月30日,以太坊将迎来主网上线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似乎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ETH的价格也正在重新冲击4000美元。

十年,是区块链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章。从一篇白皮书到一个数千亿美元的全球金融网络;

从“八王议政”的创世团队,到“以太坊杀手”环伺下的孤岛突围;从PoW到PoS,从技术实验室到公共基础设施,以太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轮回。它不仅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兴衰轮替,也用一次次升级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计算机”。

这十年故事的核心,是人。是那些用代码、远见和争议共同塑造了以太坊的缔造者们。当被问及以太坊旅程中最大的遗憾时,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总是会回答:“8位联合创始人的事情。” 这八位早已分道扬镳的“国王”,是他的一段心事,也是以太坊故事的起点。

“八王议政”

2013年,当Vitalik Buterin只有一个idea时,他迎接了最早回应他的10位开发者,并从中挑选了5位作为领导层,这便是以太坊最初的五位创始人:Vitalik Buterin、Anthony Di Iorio、Charles Hoskinson、Mihai Alisie和Amir Chetrit。Vitalik后来反思:“这显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决定,他们看着就像是好人,而且他们想帮忙,所以当时我想,为什么不呢?”

这个草率的决定,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不久后,在2014年初,另外三位关键的开发者加入,共同组成了以太坊“八王议政”的创始团队,他们是:Joseph Lubin、Gavin Wood和Jeffrey Wilcke。

柏林的黄金时代与分裂前夜

2014年初,柏林成为了以太坊事实上的总部。这座城市自由、开放的氛围,尤其是“Bitcoin Kiez”区域浓厚的加密社区文化,吸引了这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在距离社区中心“Room 77”餐吧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以太坊租下了一间办公室,成为了早期核心成员凝聚力量的摇篮。

那年1月的迈阿密比特币大会,是八位创始人第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以太坊的宏大愿景,反响热烈。以太坊,这台未来的“世界计算机”,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然而,这既是高光时刻,也是分离的前夜。

2014年1月,迈阿密,以太坊创始团队首次集体亮相

瑞士的决裂:盈利还是非盈利?

2014年6月7日,瑞士楚格,以太坊的第一个总部,一栋被称为“宇宙飞船”(Spaceship house)的建筑里,一场决定以太坊命运的会议正在进行。核心议题是:以太坊应该成为一家追求商业利润的科技巨头,还是一个纯粹的非营利组织?

这个争论早已在团队内部酝酿,并形成了两大派别。

  • Charles Hoskinson是“盈利派”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主张以太坊应效仿谷歌,引入风险投资,建立商业化公司。他认为,“一个横向的权力结构,让清洁工和高层处于同等地位,这简直疯了。”
  • 然而,Vitalik最终选择了去中心化和非盈利的道路。他后来回忆道:“我曾一度被说服,倾向于让以太坊走向更企业化的路线。但这件事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更舒服,甚至让我觉得有些肮脏。”

这个决定成为了以太坊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直接导致了团队的第一次重大分裂。

Charles Hoskinson曾担任以太坊的CEO,他在理念冲突后愤然离开,并于次年创立了IOHK公司,推出了日后被称为“日本以太坊”的公链Cardano。作为第一代“以太坊杀手”,Cardano凭借其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至今仍在市值前十的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一名家底丰厚的富二代和天使投资人,Anthony Di Iorio是资助以太坊启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参与以太坊的初衷就是为了赚钱,在非盈利模式确立后,他便心生退意,逐渐淡出核心圈。离开后,他于2014年在多伦多创立了Decentra,并推出了多伦多首台双向比特币ATM机,推动了当地加密货币的应用。除了技术贡献,Di Iorio还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自2016年起担任多伦多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教授加密货币及相关创业课程。此外,他在2018年以7.5亿至10亿美元加密资产估值登上福布斯加密富豪榜。虽然他在2021年表示出于个人安全考虑,将不再涉足加密货币领域,但目前或因特朗普发币的热度重新回归,于今年1月在社交平台上询问“马斯克什么时候发币”,同时也因Bybit的15亿美元ETH被盗事件而发表详细报告,分析了以太坊DAO回滚的历史。

Amir Chetrit,一位来自以色列的计算机科学爱好者,是以太坊八位联合创始人中最为神秘的一位。他在2013年于阿姆斯特丹的比特币活动上结识Vitalik,并受邀加入。然而,在2014年6月那场决定团队命运的瑞士会议上,Chetrit因对项目贡献有限而受到其他开发者及联合创始人的质疑,最终同意退出核心团队,但仍保留联合创始人身份。据知情人士透露,Chetrit目前低调支持多个区块链项目,但鲜少公开露面,个人风格不喜宣传。

到2014年底,最初的“八王”中,已有三人离去。但对Vitalik来说,幸运的是,他最重要的技术伙伴Gavin Wood,此刻仍然与他并肩作战。

主网上线与“二号人物”的离去

作为以太坊的首任CTO,Gavin Wood这位拥有强大工程能力的计算机博士,是将Vitalik的蓝图转化为现实代码的关键人物。他撰写了定义以太坊虚拟机(EVM)的“黄皮书”,并主导开发了智能合约语言Solidity,为整个生态奠定了技术基石。

然而,就在2015年主网上线仅三个月后,Gavin因与Vitalik在工程管理模式上存在巨大分歧而选择离开。他认为以太坊需要更高效的中心化管理,而Vitalik再次选择了去中心化。离开后,Gavin创立了Parity公司,并最终缔造了Polkadot——一个旨在连接不同区块链的强大网络,也成为了以太坊最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之一。多年之后,三位核心创始人Vitalik、Lubin和Gavin在2024年EthCC上的世纪合影,也算是为那段“决裂”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

2024年7月,第七届EthCC大会,以太坊白皮书发布十周年

最后的元老们

随着Gavin的离开,创始团队中仅剩的三位元老也在此后的几年里陆续谢幕。

Joseph Lubin,是以太坊八位联合创始人中商业背景最深厚的一位。当以太坊确立非盈利模式后,他也选择不再参与核心开发,但他的离开并非决裂,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深度参与。他创立了ConsenSys,一家专注于以太坊生态的软件技术公司和孵化器。在过去的十年里,ConsenSys孵化了大量区块链初创企业,为以太坊贡献了无数基础设施和应用,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用户数以亿计的钱包MetaMask。有趣的是,近期他通过SharpLink Gaming公司大规模购入ETH作为战略储备,以一种新的方式深度参与以太坊的未来。

Mihai Alisie,在以太坊诞生之前,Mihai Alisie就是Vitalik最亲密的战友。2011年,他与Vitalik Buterin共同创办了首个专注比特币的出版物——Bitcoin Magazine,并担任主编至2013年底。随后,他与Vitalik携手启动了以太坊项目。在以太坊早期发展阶段,Alisie负责在瑞士建立项目所需的商业基础设施及法律框架,并成功推动了以太坊的预售活动。作为以太坊基金会的战略经理及副总裁,他管理了项目的运营直至2015年底。他的离开相对平和,在以太坊走上正轨后,他选择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创立了基于以太坊和IPFS的去中心化社交项目Akasha,继续在生态系统内发光发热。

在以太坊早期的技术实现中,Jeffrey Wilcke是与Gavin Wood并驾齐驱的核心力量。当Gavin用C++实现以太坊时,Jeffrey则用Google的Go语言独立编写了另一个版本——Go Ethereum,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Geth。Geth至今仍是以太坊网络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客户端。然而,在经历了The DAO黑客事件和以太坊硬分叉的风波后,尤其是在儿子出生后,Wilcke选择将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他将Geth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交给了得力助手,自己则与哥哥一同创办了游戏工作室Grid Games,过上了“奶爸”生活,逐渐淡出了以太坊的核心圈。当然,作为早期核心贡献者,他的财富动向依然备受关注。例如,近期在其钱包沉寂数月后,于5月转移了约2.62亿美元的ETH至Kraken。自2016年以来,Wilcke已陆续向Kraken转移39.4万枚ETH,平均售价为1295美元,总计套现约5.1亿美元。

当创始元老们的身影逐渐远去,以太坊并没有停下脚步。新一代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接过了火炬,引领这台“世界计算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在“十大关键人物”中,除了创世八王,另外两位核心开发者代表了以太坊的新生力量和持续不断的进化动力。

新一代核心:PoS的守护者与工程师

随着以太坊从PoW向PoS共识机制的漫长转型,两位新的核心人物变得至关重要。

Danny Ryan作为以太坊基金会的核心研究员,他被社区誉为“以太坊2.0的总工程师”,Danny Ryan在协调以太坊向PoS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他曾是以太坊基金会的核心研究员,主导了信标链的推出和“合并”(The Merge)升级的复杂协调工作。虽然他在2024年短暂离开,但在2025年3月又宣布回归,联合创办了专注于机构采用的Etherealize,继续为以太坊的壮大贡献力量。他的回归被社区视为一大利好。

作为以太坊基金会早期的核心研究员,Vlad Zamfir是PoS共识机制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对Casper协议的研究为以太坊的PoS转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他的一些激进观点(如对治理的看法)曾在社区引发争议,甚至与密码学先驱Nick Szabo公开辩论,但他对区块链治理和加密经济学的深刻思考,持续影响着以太坊的发展路径。近年来,他专注于“智能交易”等前沿研究,探索以太坊更深层次的潜力。

除了这两位,新一代的以太坊领导层还包括像Péter Szilágyi(Geth客户端现任负责人)、Tim Beiko(核心开发者会议协调人)、Dankrad Feist(Danksharding命名者)以及以太坊基金会新上任的两位联合执行董事——来自中国台湾的Hsiao-Wei Wang(王筱維)和Nethermind创始人Tomasz Stańczak。正是这个庞大而去中心化的开发者网络,构成了以太坊如今最坚实的壁垒。

那些不可或缺的“圈外人”与社区力量

以太坊的故事,同样离不开那些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支持者。

  • 巨蟹:作为以太坊白皮书的早期中文翻译者,他将“Ethereum”这个词富有远见地翻译为“以太坊”,这个名字不仅信达雅,更准确地传达了其作为“智能合约工厂”的平台属性,深刻影响了华语社区对以太坊的认知。
  • 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与肖风:在以太坊基金会最艰难的2015年,资金几乎耗尽。正是万向伸出援手,以1.2美元的均价购入41万枚ETH(总计50万美元),这笔投资被Vitalik称为“救了基金会一命”。此后,万向持续在中国推动以太坊的生态建设,成为其重要的东方盟友。
  • Zak Cole与“ETH 10000”:面对2024年以来ETH价格的持续低迷,以太坊核心开发者Zak Cole发起了“以太坊社区基金会”(ECF),其响亮的口号是“将ETH推向10000美元”。ECF致力于资助那些能直接增强ETH经济价值的“无代币”基础设施项目,代表了社区内部一股强大的、以资产价值为导向的新生力量。

没有Vitalik的以太坊

十年过去,Vitalik已从21岁的少年步入“不惑”之年。他自己也坦言,是时候让下一代接过衣钵。如今的以太坊,拥有近百位核心开发者和超过25万的全球开发者社群,其开发力量早已高度去中心化。

从“八王议政”到如今的“百家争鸣”,以太坊的治理和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去中心化社会实验。创始人们的离开,并未让它停滞,反而激发了更强大的生态自愈和进化能力。

十年,以太坊完成了从0到1的构建。它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下一个十年,我们或许将真正迎来一个“没有Vitalik的以太坊”,而那,可能才是它作为“世界计算机”真正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