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来源: 刺耳的Whistle
这是Whistle的第15篇文章,与Black Void团队探讨加密艺术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采访 | 北辰
嘉宾 |蔡艺璇
「刺耳的Whistle」去年撰写过一篇《金钱游戏、社交货币以及文化工业——梳理被土狗带偏的NFT收藏品市场》,认为大多数人(从VC到项目方到消费者)只是用金钱游戏和社交货币来理解NFT收藏品市场,这种误解让他们拿着文娱消费品来碰瓷艺术。所以在由肤浅的认知所指导的NFT收藏品市场上,注定大多数只是临时违章建筑,现在是时候该讨论灾后重建工作了!
我们邀请了科技艺术团队Black Void的主理人蔡艺璇,从当代艺术的视角出发,讨论区块链技术带给艺术的可能性(绝对不止是资产发行这么简单)、艺术市场应该如何运作(也绝对不是拉盘这么简单)等议题,勘误了许多过往流行的观点,对我们正确判断加密艺术市场的未来走向会有所启发。
1.北辰:似乎很难去定义Black Void,作为一个由多领域的创作者共同组成的科技艺术团队,请问Black Void创立的契机是什么?
蔡艺璇:我觉得有两个契机,一个是技术,另外一个是议题。
Black Void是一个艺术科学的创作团队,我们使用到的技术包括区块链和AI,正好在两三年前引发了数字艺术的爆发——NFT提供了一种给数字媒介确权的模式,也让很多人看到了高额的经济回报,AI则作为生产力工具带来了效率上的提升,也创造了新的图像/影像生成模式。
同时,作为建筑师和策展人,我一直都在关注生态议题。我曾在中央美院的危机与生态设计专业开设了“后碳未来”这门课程,也作为策展人落地了深圳的设计互联的展览《振动的云层》,讨论自然和基础设施交织而成的大气建筑。
正好当时NFT和AI这样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我们用数字的方式去介入生态议题,并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我就找了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朋友参与进来,很快就落地了Twin Cloud这个项目(目前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有肖钰晗、苗欣荣、洪昀等)。
所以无论是议题还是媒介,Black Void的诞生契机正好出现在两年前。
2.北辰:我们来具体聊聊Black Void目前推出的两件作品,对Web3行业的受众而言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比如Twin Cloud涉及了气候议题、生成艺术、比特币绿化和DePIN,那它们之间是如何构成作品的完整表达的?
蔡艺璇:Twin Cloud(大气炼金术)是一个气象数据驱动的生成艺术。云层是地面活动的映射,发生在地面上的事件所产生的化学颗粒物以及气溶胶,即使在事件结束之后也依旧会停留在云层,于是我们决定用大气化学的方式去描绘每一个城市的云层,相当于给城市生成了一个气候身份。
于是我们通过哥白尼生态卫星系统,提取了全球三百多个城市的气象数据(如温室气体、颗粒污染物、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16个维度的信息),最后把这些数据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并让它在视觉上更具有艺术性,也就是最后我们所看到的数字云。
每一朵云都会有不同的颜色、饱和度、运动方式,是城市某一天的气象表达。
数字云和城市具有映射关系,非常适合做成NFT系列,我们推出过一个由999个NFT组成的生成艺术系列,后来还做了一些沉浸式的展览、与可持续品牌跨界合作、以及公共艺术项目。
3.北辰:所以说,Twin Cloud不是一个已完成的作品,而是一个仍在持续运行的独立的项目,未来仍然会连接更多的资源进来?
蔡艺璇:对,Black Void始终是一个艺术家团队,只是用艺术去连接不同领域的项目/企业,通过艺术的感性号召力来让更多人加入到行动中来。
我们在今年4月份的香港Web3嘉年华期间举办了一场名为“Byte, Block, Black Void 字节、区块与黑空”的展览,展出了两件特别款作品:Twin Cloud Hong Kong呈现了香港七年来不断变化的气候情况,Twin Cloud Bitcoin则是一朵反映比特币网络碳足迹的“云”。
比特币网络的体量相当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国家或者城市,我们根据剑桥大学区块链网络可持续指标(CBNSI)中的碳排放数据描绘了从2009年至今的比特币碳足迹增减、发电源(火力还是清洁能源)、发电强度等。
我们还尝试把Twin Cloud的云跟碳积分挂钩,录入了DePIN项目方Arkreen生态项目GreenBTC.Club的清洁能源对抵消比特币碳排放的贡献。这是一个绿化比特币的行动,我们希望Twin Cloud Bitcoin先打一个样,让艺术资产去和另类资产联动,未来还会做公共艺术装置。
4.北辰:模拟真菌移民火星的Biosphere 3也涉及了很多领域,星际物种、数字生命生成系统、3D打印等,我很好奇RWA在里面发挥着什么作用?
蔡艺璇:RWA也只是Biosphere 3(生态圈3号)这个艺术作品和另类资产联动的一种方式,可以让藏家在获得NFT作品的同时还能收藏3D打印出来的雕塑作品。
Biosphere 3是一场科学假设,模拟了一系列真菌进入火星后衍生出的不同形态。火星不同地区的环境信息(例如温度、气压、辐射、重力等)会触发蘑菇的形态变化及光模式的变化,蘑菇还可以通过光信号、生物电信号、磁感应等不同模式进行通讯,最后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火星真菌。
Biosphere 3是一个数字世界的生物模拟系统,有科学依据,也有一些科学假想的成分,这场假设本身就是在解构人类征服外太空的殖民心理,而且在这个世界观里衍生出来的无限个小生命,也拓展了我们对非人类中心物种的认识。
它也是一个可以无限运行的独立项目,可以不断地去繁衍,不过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肯定会限量发行。
5.北辰:Black Void的受众的群体是来自于传统的艺术圈更多还是说也有Web3更多?
蔡艺璇:NFT的受众肯定是来自于Web3的更多,尤其是海外市场。品牌合作以及公共项目的受众则更大众化一点。
6.北辰:前两年的加密艺术更多只是把所创作的数字作品用NFT来发行,Black Void的作品则在crypto介入得比较深,可以谈谈crypto在Black Void的作品里面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或者说它能给艺术带来什么不同?
蔡艺璇:与其说是crypto,不如说是用区块链技术定义可能更为准确。
首先是资产层面。艺术品作为资产,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和其他资产互动或绑定。
其次是创作层面的作用。区块链技术本身就有不可篡改存证的特性,而人类是善于遗忘的。比如气候变化是容易被否认的,哪怕是极端气象事件,或者是战争带来的空气污染,在事件结束后都代之以晴空万里,Twin Cloud的NFT则是过去几年气候事件的链上存证。
同时,藏家在铸造数字作品的时候可以参与作品形态的生成,作品后续的形态也会根据藏家的参与而发生变化,这样就把艺术和藏家以及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比较典型的是OG.Art平台上的dynamic NFT(动态NFT),每一次交易都会改变水晶的形态,这其实是在生成艺术中纳入了用户数据。
7.北辰:确实,加密艺术带来了新的艺术创作方式,而不仅仅是把NFT作为资产发行的一种方式,那么区块链技术在创作层面除了记录,还给艺术带来了什么?
蔡艺璇:艺术家通过区块链技术去创作,其实也产生了新的叙事模式,我更愿意将这些称为加密艺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不仅NFT这么简单。
我很喜欢的一件作品是Kevin Abosch的“I am a coin”(2018), 作品通过将他的一滴滴血液上链,通过在血液中嵌入区块链合约地址和加密货币,来挑战对人及价值的定义。在这里,其实能看到艺术家通过区块链技术探讨的是货币、价值、人性等本质性问题。
Black Void所关注的混合生态,是自然与技术所交织而成的新世界,生命的形态也在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比特币、任何与自动化程序结合的生命体,都是这个去中心化数字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默克尔树的创始人曾经把比特币比喻为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因为它在互联网中呼吸、汲取能量和复制繁衍,它运转的方式像极了细胞获取能量和DNA复制的方式。区块链技术背后代表的价值、信用、生命意义等等,都是加密艺术可以关注的主题。
8.北辰:这样是否就产生了加密艺术这么一个新的艺术领域?虽然目前好像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称之为艺术类型的风格。
蔡艺璇:加密艺术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广义上所有链上的作品都是加密艺术,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批判性地使用区块链技术(比如使用智能合约),使之成为作品的重要媒介,这样才算加密艺术。
这些作品也面临着价值难以评估的困境,当代艺术市场是有明确的艺术品估价、增值和保值的方法,但是在加密领域,作品的价值锚定、藏家群体的稳定性、还有加密艺术平台的稳定性都是问题,随着加密市场涨跌,NFT的价值也急剧缩水,好多加密艺术平台其实也消失了。
但其实在过去三年间开始加密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这之前本身就是数字艺术家,或者新媒体艺术家,这类作品作为藏品或者公共装置已经存在了二三十年,这些新科技驱动下的艺术,我们其实顺着数字艺术本身的脉络可以看到这类艺术品的发展轨迹和价值体系,加密艺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因为和Web3交易市场的紧密关联,而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法。
9.北辰:那么具体来说,加密艺术藏品的独特的运作方法是什么?
蔡艺璇: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看待。
如果是大规模发行的作品系列,更多还是要参考Web3的资产管理方式以及社群管理手段,核心是维护社群共识,而且还要在一定时间内推陈出新。当然,它也会必不可少地受到市场大盘的冲击。
如果是小版数流通的作品(比如只有20件),更偏向于艺术品的流通思路——作品在哪里展出、获得了哪些认可(奖项/评论etc.)、哪些藏家在收藏,这些都会影响作品的价值。
10.北辰:这里可以展开讲讲艺术品的价值体系应该是构成的,今天的NFT收藏品市场普遍欠缺这一部分。
蔡艺璇:这就涉及到艺术品的价值由谁来决定。至少在艺术圈,已经沉淀了明确的学术评估体系和交易系统,供我们去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
首先肯定是从学术层面去看艺术作品的深度,以及是否有来自于学术评估体系内部的权威背书,比如参加国际展览、大型美术馆收藏、理论家写作研究等,这些都决定了作品的学术价值。比如Black Void的作品就获得了国际奖项,并在威尼斯军械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嘉德艺术中心等国际知名美术馆展览,最近Twine Cloud入围了五年一届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艺术作品有了学术价值作为支撑,才能在交易市场进行流通,也会获得国际品牌的跨界合作。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Web3市场的加密艺术提出价值评估体系,目前加密市场中的作品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评估方法,一些艺术家或项目方也没有长期发展的规划,都会导致它的价值非常不稳定。
我们认为作品的价值首先来自于它的艺术性,也就是对美学的理解和文化深度。第二是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与Web3生态的结合,这里展现的创新程度非常重要。第三是它的公共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Web3社区共识其实也是公共性的一种体现。第四是它的交易价值,这其实是加密市场与当代艺术市场不同的运作地带,但不能脱离开前三者的价值支撑而存在。
11.北辰:回答得非常好,解答了Web3市场两年前的一个疑问,当时有很多NFT交易平台觉得可以直接干掉画廊了,但事实上今天他们基本都死掉了,你刚才的回答就可以很好的去反驳当时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他们的作品很少有来自于学术评估体系内部的权威背书,后续更没有进行任何基于艺术家展开的成长规划。我想更进一步了解一下商业价值与艺术创作之间是如何平衡的?比如Black Void在与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时都有怎样的考虑。
蔡艺璇:我们没有专门为了品牌去做服务性的作品,而是保持作品本身的风格去与品牌联动。其实品牌也希望艺术家能保持自己稳定的风格,这样才能给品牌赋予文化属性,而品牌也会反过来给艺术家带来商业价值的认可。
12.北辰:Black Void的两个作品的主题都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我很好奇艺术最终是怎么介入这些前沿领域的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
蔡艺璇:艺术品本身就不是一件具有功能性的产品,艺术参与世界变革的方式,更多是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
艺术介入前沿议题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艺术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抵达大众,从而放大那些科学家、企业正在进行的工作,当然反过来这些前沿议题也会加强作品的现实深度。第二种是作品提出了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公众思考与讨论。
比如Biosphere 3这件作品,是在想象外星生命的运作机制,它可能是由物质信息和能量组成的一种新的生命体,完全不同于地球生命,总之提供了一个既科学又具有艺术感的窥视火星物种的视角。
13.北辰:Black Void的创作者在完成一个作品时,是如何实现跨界协作的?我觉得可以给同样也有很多跨界尤其是在线协作的Web3行业的朋友带来启发。
蔡艺璇:我们团队会在工作室里一起工作,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线上,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对的人一起工作,大家自然会逐渐磨合形成一套方法机制,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蛮有机的。
不过前提是要有清晰的创作思路,驱动作品的那个核心观念,然后才能去协调其他技术结合进来。比如Twin Cloud是一个气候数据驱动的生成艺术,Biosphere 3是一个参数化系统生成的数字生命,在作品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我们才去融合了碳积分、3D打印等,这是一个逐步进行拓展的过程。
14.北辰:明白了,还是需要有一个关键协调者来统筹,而且他要有清晰的思路。最后,请谈谈Black Void未来的创作方向,以及在艺术和科技融合的道路上可能存在的挑战。
蔡艺璇:Black Void是一个艺术科学跨界的创作团队,我们的创作方向会继续沿着混合生态这个议题,在技术上也会和更多的企业合作。
自然生命和信息技术(比如智能合约、AI)结合所形成的智能生命体,相对于我们人类这种碳基生命,运转机制是完全不同的。生态、能源甚至生命的意义都在发生变化。比如生态的含义,从光、水、土壤等自然元素之外又增加了技术基础设施,能源也从化石能源变成了算力和数据。而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艺术的方法对混合生态进行重新的阐释。
至于挑战,无论是在从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可持续层面都有,毕竟Black Void做的是目前还没有人在做的艺术创新,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不同机构的合作模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之后会拓展更多的企业、公益组织和科学机构合作方。
我们也希望能够给Web3市场的数字艺术能贡献价值评估体系,目前加密艺术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价值评估体系,也缺乏后续的运营,就导致它的价值非常不稳定。我们认为加密艺术品的价值由艺术性(学术性)、技术创新、公共性和交易价值几个维度组成,所以我们的活动也横跨了艺术、科学和Web3不同领域。
来源:刺耳的Whistle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