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不聊聊区块链,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圈的人。其实,区块链这个概念也不是现在才冒出来,早在比特币开始火的时候,区块链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比特币与大多数货币不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实际上比特币依赖于一个全新的信用构建模式,这种信用构建模式基于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完成交易行为的确认和记录,其基本安全技术保障是密码设计。可见,比特币所依靠的信用构建模式本身就带有带有去中心化的特征。那么,区块链与比特币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谈比特币与区块链之前,先谈谈货币和金融体系
首先,货币源于交易的需要。在原始社会,人类交易行为靠的是物物交换,虽然物物交换限制了交换的范围,但是它有个天然的保障就是信任的建立很直接。后来,随着人类经济行为的扩展,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角色出现了。大约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现之前,货币的基本形态是金属,简单地说货币是有实物价值的,因为以金、银、铜为代表的贵金属本身就具有实物价值。当然,在某些主权区域也发行纸币,例如,中国早期的“交子”,就是纸币。纸币的出现实际突出了信用对于交易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早期的纸币又叫“银票”,是钱庄依靠其商业信用发行的。但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易依然要靠物物交换或以金银为交易中介,就连清政府当年给八国联军的赔款也是白白花花的银子。二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了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美元成为了世界通行货币。虽然,后来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依靠国家信用与美元兑换,但是美元事实上依然是世界通行货币。
其次,货币发行依靠信用体系。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能发行货币,依靠的就是这个国家信用,国家信用体系复杂庞大,包括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内政外交、经济结构、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状况等等。举个形象的例子,即使一个国家破产了,这个国家依然有能力靠各种资源安顿国民,这就是国家信用的体现。
最后,金融体系是更高层次的信用体系。金融起初服务于货物和服务贸易,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金融体系这个概念才逐渐完善。金融体系的本质是商业信用的运用。商业信用与国家信用不同,主要体现在三点:(1)国家信用是基础信用,没有国家信用,就构筑不起来商业信用。(2)国家信用是沉淀的信用,沉淀的信用构成整个信用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商业信用是流动的信用,商业信用往往作为工具承载着经济资源的流转,经济资源流转活跃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匹配,经济效率才会越高,经济越繁荣。(3)国家信用的中心只有一个,即一个国家的司法系统,而商业信用的中心有多个,典型的是每家商业银行就是一个中心。
上面概要介绍了货币和金融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产品交易催生出货币和金融体系;
(2)金融系统的基础是信用系统;
(3)金融开始作为工具服务于产品和服务贸易,后来分离成两大系统,产品和服务贸易系统和金融系统。
我们不难发现比特币实际上也是在人类适应新的交易环境条件下所创造的一种货币类型。但是,与以往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比特币借助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即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等。更为厉害的是,新技术及新技术应用的创新会重新构建商业信用的运行逻辑。区块链体现了这种全新的运行逻辑:(1)平等节点取代中心;(2)平等节点互认创造信用;(3)平等节点合作维护信用。但愿这不是幻觉,区块链也许为人类创造了一个互联世界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度里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
区块链的火爆反映出比特币出现后银行业的集体焦虑。
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商业银行作为商业信用的中心始终没有受到任何挑战。但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比特币的出现,商业银行这个传统商业模式的最后堡垒面对着生死危机。因为按照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据货币的逻辑,互联网经济形态的信用中心需要重新构建,显然在数字和互联网时代,传统商业银行就像古董一般。传统商业银行面对数字货币出现所客观要求的信用体系的重建,产生史无前例的焦虑。首先,反映在美国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应用。据外媒报告,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夏洛特的银行已经申请或获得了至少43项区块链专利,成为主要银行和科技公司中,拥有区块链专利最多的公司,而大名鼎鼎的IBM也只凭借区区27件区块链专利位列次席。其次,已开始有商业银行开始测试区块链技术,据外媒报道,全球第二大支付网络万事达信用卡CEO在去年10月份透露,该公司正在测试区块链技术,区块链主要用于操控数据,便于在支付处理行业迅速流行。
可以预见,受区块链影响的最大行业可能就是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商业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或许可能提高金融业的运行效率,以适应互联网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全面渗透。或许也可能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出现金融业以及周边行业的人类历史上首次整合。从目前趋势上看主要的活跃主体是商业银行、像IBM这样的技术公司以及区块链专业公司,但无论谁主导这次整合,目前看,金融业及周边行业所要抗衡的仍然是互联网产品交易以及其衍生服务所产生的史无前例的冲击。
总之,金融与产品服务贸易从分离到重构可能会产生宇宙级的商业机会,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超凡知识产权 作者:董广福 )
来源:超凡知识产权
发布人:链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