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向西,下一盘大棋

转载
931 天前
9172
甲子光年

文章来源:甲子光年  作者:刘景丰 柚李Youli

行业洗牌,产业升级,科技跃迁。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

这是2021年4月,乌兰察布在北京举办旅游推进会的一句宣传语。

这个位于北纬42度,地处中国正北方的城市,过去一直以草原风光和“羊煤土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闻名遐迩。如今,这里正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你路过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产业园,可能会看到格外醒目的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它路对面则是Ucloud优刻得在乌兰察布的云基地;再往东则是快手的智能云乌兰察布大数据中心。它们的北侧是苹果数据中心,再往北则是华为在乌兰察布的数据中心……

“羊煤土气”正在变成“草原云谷”。

乌兰察布,是“东数西算”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在东部城市遭遇布局天花板和能评审核限制,已酝酿一场从东向西的大迁徙。

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文,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以西部能源,解决东部数据中心难题;以东部数据,带动西部产业升级,进而推动新一轮科技产业的增长。算力向西,布开了一盘产业变革的大棋局。

为什么会有“东数西算”?它的推出经历了哪些过程?它将带来哪些重大的影响?带着种种疑问,「甲子光年」深访十余位数据中心领域从业者、相关协会秘书长、“西算”建设者,试图解释这场浩大工程展开的过程和背后深意。

1.数字经济的发动机


2020年4月9日,一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在科技圈引起巨大关注。

在这份名为《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国家首次在政策层面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予以肯定,并强调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的重要性在过去已被众人所知。但把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道理不言而明:数据已经跟土地、劳动力、资本一样,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甚至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举个例子。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受到极大影响。尽管中国是全球GDP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但GDP增速也只有2.3%。而若把我国数字经济部分单独拿出来看,其增速为9.7%,是同期GDP名义增速的3倍多。

因此,在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数字经济已单独成篇并被列入核心经济指标。

而数字经济的崛起,也得益于数据量的提升。

过去消费互联网爆发的十年,让人们第一次感知到数据的大爆炸。早在2010年,全球数据量刚刚突破1ZB(1ZB=10亿TB=1万亿GB);但到了2016年,全球数据量级已达到18ZB,6年增加了17ZB;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达到60ZB;而按照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180ZB,届时全球每天会产生491EB的数据(1EB是10亿GB)


这是多大的数量呢?以一个不严谨的类比,1ZB的数量如同全世界海滩上沙子数量的总和。而175ZB则相当于175个地球的沙子数量。如果把这些数据下载到当今世界最大的硬盘上,也需要125亿块。

数据之所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暴增,是因为产业互联网开始崛起,每一个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设备,每一个传感器,乃至每一个摄像头都在源源不断产生或收集数据,其数据量将远远大于过去消费互联网。

举个例子,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每天行驶8小时能产生4TB(1TB=1024GB)数据,而一个人每天大概能产生1.5GB数据。4TB相当于近3000个人一天产生的数据量。

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预测,全球每天会产生491EB的数据(1EB是10亿GB),其中大约40%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

这些数据,正成为数字经济加速崛起的原料。

但发展数字经济,仅有数据原料是不够的,还需要“引擎”。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再多,如果没有经过数据中心的计算,每一个跳动的0和1也没办法应用。而让数据发挥价值就需对其进行计算,这便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中心。

过去数年,在国家对运营商网络大力降费提速后,中国形成了覆盖好、速率高,稳定可靠的公众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十余亿用户随时随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成功带动消费互联网的规模化发展。

但当面对企业客户暴增的算力需求时,现有的基础设施能力就捉襟见肘了。无论是数字化连接成本,还是与通信网络、云计算能力的融合,乃至基础设施与应用的集成,都难以满足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一场针对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势在必行。

2.数据中心,加速洗牌


正是因为数据中心对数字经济的巨大推动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政府一直对数据中心产业偏爱有加。

2010年,受IDC牌照审核门槛放宽的政策影响,众多玩家加入这一领域,推动了整个IDC市场的快速增长。

短短几年,无论是电信、金融、电力等行业的大型企业,还是全国各个科技园区、各级政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据中心建设。彼时赛迪顾问一位熟悉云计算产业的人士称,国内数据中心总数已经超过64万个,但面向公共服务的数据中心仅有18个。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数据中心并没有清晰的市场需求。

2012年10月31日,在某场行业论坛上,万国数据总裁兼CEO黄伟就曾发出一个警告,“国内的数据中心建设正处于一个泡沫期。”

但此后,随着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数据中心在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相比之前有增无减。一位智慧城市从业者曾完整经历过这场数据中心泡沫发展历程,他在2020年告诉「甲子光年」,当时的数据中心被认为是数字产业里的“房地产”,“很多单位是为了建数据中心而建,我经常看到,一个偌大的数据中心里,只有第一排机柜能点亮灯,剩下全空着。”

由于东部是互联网发展的主阵地,因此这些新建的数据中心几乎全都集中在东部城市;加之东部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久而久之东部数据中心变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格局——老旧小散。

如今再看,即便是房地产也正在加速去泡沫,但数据中心的泡沫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能耗。尤其设备老旧、规模小散的数据中心,其能耗更高。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丁聪对「甲子光年」分析,在目前的数据中心运营成本中,IT电费占30%以上,环境电费(制冷、照明等)占比20%左右,两者相加占比已超过50%。甚至在一些老旧小散数据中心中,随着数据中心PUE(电源使用效率)越高,电费在运营成本中占比会超过60%。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绿色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年全国的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1608.89亿千瓦时,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35%,已超过上海市当年全社会用电量(1567亿千瓦时)

两年后,国内数据中心用电量已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总能耗超过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煤排放1.6亿吨的二氧化碳的发电量。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预计到2035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将比2020年翻倍。

更要命的是,这些耗能大户还主要集中在能源短缺城市。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ODCC)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及周边、上海及周边、广州及周边的数据中心机架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25%和13%。仅东部三地的数据中心规模合计已占全国65%。

而且,仅靠“西电东送”已无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一来东部用能在不断增加,去年9月发生的“拉闸限电”进一步凸显了东部能源短缺状况;二来“西电东送”在运输时也有损耗,且铺设电网的成本远高于铺设网线的成本。

随着国家对碳中和的重视,解决数据中心在东部的能耗、分布等问题,越发变得急迫。

首先,政府对数据中心的审批政策开始收紧。数据中心不仅能耗大,而且在就业、税收等方面对地方政府的直接贡献并不明显。从2021年至今,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地区出台了相关数据中心管理政策,总体上对能耗管理不断严格,并希望数据中心的建设更匹配区域功能的划分。

“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自己会算一笔账,投入多少资源,消耗多少电力,最后产出什么,带来的产业有没有价值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评估考量。”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云数据专委会秘书长郑宏向「甲子光年」表示。

如今,在地方搞招商项目时,有两个指标是一票否决的,即环评和能评。而对数据中心行业来说,能评这关最难过。

以上海为例,自2019年起,数据中心审批的第一道关是上海经信委。“上海经信委主管产业规划和拟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征集,按照上海经信委2021年发布的最新政策‘新建数据中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能耗强度等经济指标应符合本市及所在区域的准入要求,其中,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亿元/每平方千米,亩产税收不低于100万/亩/年,能耗强度即项目直接产出及支撑业务营收不低于20万元/kW/年、税收不低于1万元/kW/年’,这就希望上海的数据中心不光自身直接产出的营收和税收要落在上海,其支撑业务的客户的营收和税收大部分也要落在上海,这样才能确保数据中心使用的能耗对上海产生出最大的收益。”丁聪说。

第二道关是上海发改委。发改委负责审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审报告,“即便取得了上海经信委数据中心项目用能支持,仍需要再向上海发改委办理立项和能评批复。2019-2021年近三年来,每年报到经信委申报的有几十个项目,能取得用能支持的仅有十个左右,他们还需要再过发改委这关才算真正取得项目审批许可。”丁聪解释。

其次,东部中小数据中心的建设节奏在放缓。丁聪曾在过去两年跟踪过上海周边的数据中心审批和建设情况。以苏州为例,他发现,从2020年到2021年,苏州共审批超过30个数据中心项目,有一些还没有开工。“这些还没有开工的项目,面临着指标两年期限即将到期的情况,是开工还是不开?指标会不会被收回?都有可能。”丁聪解释。

费尽力气拿下的数据中心建设指标,为何迟迟不开工建设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非头部的中小IDC生存越来越困难,“有些数据中心的指标是靠关系拿下的,有炒作的嫌疑。但这两年随着数据中心行业走向规范,规模小的IDC一没资金支持,二没市场客户,自然没有建的动力。”一位行业从业者称。

实际上,这种洗牌正在加速上演。

今年1月,世纪互联宣布获黑石2.5亿美元投资 ;1个月后,万国数据宣布完成6.2亿美元融资。更早之前,这两家企业也接连拿下大笔融资。但与此同时,「甲子光年」了解到位于河南某新建数据中心建成后却找不到市场客户,“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打包卖给有品牌知名度的大型IDC企业。这种情况下很难赚钱,甚至会亏本。”一位熟悉该项目的人员称。

丁聪已经明显感受到,现在东部的数据中心,竞争非常激烈。“早前些年,机柜出租按每月每千瓦的销售价格平均在2000元左右,近两三年已经降到1300元左右,一些企业还在继续降价,甚至市场上有的价格已跌破1000元。”这近乎跌破成本了,其后果是加速客户流向更低价格的数据中心。

种种原因,倒逼着数据中心寻找新出路。

3.算力向西,下一盘十年大棋


尽管“东数西算”政策甫一出就引发强烈关注,但业内人知道,这只是产业发展的顺水推舟。

早在2011年,数据中心的大潮刚刚涨起时,世纪互联就曾考虑向西布局数据中心。

一位接近世纪互联的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年」,2011年,世纪互联曾跟鄂尔多斯市接触准备在当地投建数据中心,“鄂尔多斯的传统产业是‘羊煤土气’,当时其煤炭产业已经走向下坡路。双方的想法是,让鄂尔多斯从卖煤转向卖比特。”

尽管想法超前,且鄂尔多斯无论在能源还是气温环境方面都适合建数据中心,但推进时出现了难题。彼时西部城市的网络设施较东部相对落后,且交通不便,即使建了数据中心,数据进不去,结果出不来,一样没法用。最终,这一想法未能实施。

随后几年,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西部城市大量铺设电信基础设施,其网络基础得以快速提升。加之国家推进电信网络提速降费,终于补足了西部发展数据中心的短板。

“尽管很早没有‘东数西算’这一提法,但过去几年许多数据中心已经在逐步向西倾斜。”上述人士称。最早,是三大运营商以及部分央企、国企在前方开路,为数据中心西迁打下基础;接下来BAT华为等云计算巨头也早早将目光瞄准包括乌兰察布、庆阳等西部城市,2016年之后开始陆续在西部建立了数座超级数据中心;随后世纪互联、万国数据等头部IDC厂商以及优刻得等第三方云计算企业也纷纷在西部建数据中心,如今西部某些城市的数据中心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果你路过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产业园,可能会看到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格外醒目;它路对面则是Ucloud优刻得在乌兰察布的云基地;再往东则是快手的智能云乌兰察布大数据中心。它们的北侧是苹果数据中心,再往北则是华为在乌兰察布的数据中心……

图注:乌兰察布市集宁新区,一座座数据中心正拔地而起。来源:乌兰察布市政府网站

“当你抵达张北或乌兰察布后,在机场或车站,随手招呼一辆出租车,说想要去某某数据中心,甚至不用说出详细的地址,司机就会把你准确地送达。这条路,司机已经走了太多遍。”作为为数据中心提供运维服务的工程师,东部某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商负责人已经对这里轻车熟路。

这一变化的背后,政策这只无形的手从未缺失。

实际上,在2015年政府布下“网络降费提速”“互联网+行动”两颗棋子后的第二年,国家领导人便在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的构想。

接下来数年,这一想法不断巩固和落实。2020年新基建将大数据中心纳入其中,使政府对数据中心的规划有了更明晰的思路。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实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重大工程,布局10个左右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纳入新基建发展年度重点任务。

当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以下简称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东数西算”工程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文,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上海爱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nyBackup资深产品顾问胡诚分析称,在“东数西算”中基础设施建设是第一层,这一阶段主要由国家来主导;接下来要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将东部数据安全地传到西部并加以计算;然后还要实现软硬件的国产化自主可控,比如自研的数据库,自研的芯片,解决卡脖子问题;最后则是形成一个完善的软件生态

尽管准备了数年,这项工程至今仍是千里之行的第一程。此次亮相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实际上,只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创新体系包含“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五个部分,而算力枢纽节点属于“数网+数纽”工程的一部分。

这也意味着,这项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4.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2020年,新基建政策刚推出时,腾讯、阿里、百度、华为等头部科技公司各自纷纷推出数千亿投入的计划修建数据中心;此次“东数西算”政策的亮相,又引来各家云计算公司、IDC公司以及政府拿出数千亿规划、投建数据中心。

《为什么下一个十年的大战场在数据中心?》一文中,「甲子光年」分析了各科技巨头纷纷押注数据中心的内在逻辑和变化。

那么,“东数西算”的魔力又在哪里?

在各项政策中,“数据中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被描述为“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落地中,它具体能发挥哪些作用?

首先,“东数西算”是顺应产业互联网的产物,是中国下一场产业变革的关键一环。

消费互联网时代,尽管各种互联网应用数据量大增,但东部现存的数据中心总体仍能满足其需求;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产生的数据量是消费互联网时代无法比拟的,这在前文已经分析过。

如果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无法满足产业互联网数据的存储和计算需求,那么当企业产生大量的数据不仅没法存储、而且没法及时计算时,那么企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产业上下游的生产效率。

因此,为了应对未来的产业升级需求,就需要提早对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升级,为数字经济的跃升提供更有效的助推力。

“基础设施建完以后,行业内的创新就会出来,场景生产、生活上就会激发这个经济的活力。”爱数胡诚表示。

其次,“东数西算”也能进一步提升西部经济发展。

中国西部尽管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但经济发展一直较东部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产业。

以乌兰察布为例,其过去典型产业面貌是草原风光和“羊煤土气”。这些产业主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且这些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就会破坏自然环境、甚至导致资源枯竭。

如今,“羊煤土气”变成“草原云谷”,数据中心带动乌兰察布向数据产业转型,不仅能更合理地利用能源、环境优势,而且数字产业的开发潜力远大于自然资源。

可以想象,未来随着一大批数据中心在西部城市拔地而起,数据中心运维、数据标注等等产业也将随之崛起,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机会,如数据中心、网络、供配电设备、制冷设备、ICT设备、数据服务等市场也将被带动起来,进而带动当地的产业升级,借助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弥合东西部的经济差距。

第三,“东数西算”也将带动数据中心产业的能源革命,推力碳中和。

过去,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依靠“西电东送”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这些能源消耗主要以火电为主,并非真正的绿色能源。

“东数西算”实施后,西部的凉爽环境能使数据中心减少环境电力的消耗,这已经节省了一笔能耗;此外西部水电、风电、光伏能源都十分丰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商业开发,西部数据中心接入可再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煤排放1.6亿吨的二氧化碳的发电量。一旦数据中心节省下这笔二氧化碳排放,便为碳中和的实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四,“东数西算”促进资源合理调配,提升国家科技综合实力。

在以上目标实现后,意味着国内资源得到更合理的调配和利用,企业上云、数字化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下降。

根据业内相关人士预计,“东数西算”后,数据中心的建设费用将有大幅度下降,此外耗电以及电费成本下降也将导致其运营成本大幅下降,这使得数据中心整体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此外,云厂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部署方式降低企业用云成本。优刻得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数西算”的数据中心布局,可以将对实时性、互动性较高的创新业务的算力和数据部署在东部距离用户更近的云计算中心;而将一些实效性、使用频率不高的算力和数据部署在西部成本更低的云计算中心;这种混合云的部署形式,能够帮助企业最大程度的降本增效,“在我们的解决方案下,用户可节省30-50%的IT运营成本”。

当企业上云成本降低,一方面会加速企业数字化,另一方面将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中,提升企业的科技实力。最终整个国家的科技综合实力也将提升。

5.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清醒地意识到,在这场大机会里,当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些过去曾在东部数据中心身上上演的问题,可能还在西部发生。

首先,就是谨防一窝蜂地涌入。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区地电力条件、网络基础和产业配套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对于大量涌入的超大数据中心而言,依然存在掣肘。

比如,此前阿里在内蒙古建设数据中心,1年建成配电站,但配套的电网设施则建了3年,出现服务器“等电”的情况,严重影响数据中心投产周期。其原因是西部数据中心选址位置相对偏远,配套设施不健全。

此外,受限于网络条件和市场条件,西部新建数据中心可能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数据中心大量空置。丁聪称,数据中心建设一般是有了资金和客户后才启动,客户是首要的,但也会存在为了“炒作”在还没客户时就建数据中心的情况,这很容易导致后期数据中心空置。

上述东部某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商负责人也曾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他了解到的一些地级城市,如某知名云厂商在多地联合地方政府以打造数字经济小镇合作建设数据中心,它做总包并提供相关设备,承诺政府包销部分机柜,“实际上根本没卖出多少,除自身云业务消纳和当地政务上云消纳一部分外,一般一期建了1000-1500个机柜,真正上业务使用的大概只有200个机柜左右,各地情况不一,大部分的机柜就空置着,等待找用户。”

这一类似“空手套白狼”玩法,造成了很多数据中心资源地浪费。

尽管长期来看,这种“泡沫”会逐渐被市场消化,但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做好前期规划。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云数据专委会秘书长郑宏表示,建设数据中心就如同修建公路,一段时间觉得建得太宽了,但车辆多了之后又觉得建得窄了,“政府需要做的是制定政策、超前布局、规避风险。”

其次,安全的问题不能忽视。

这里的安全,既包括区域布局的安全,也包括运维的安全和数据本身的安全。

“从布局上看,现在的数据算力枢纽节点和集群是很合理的,符合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避开军事设施、同一河流流域、同一地震带的考虑。爱数十六年来持续深耕数据安全领域,有着完善的数据灾备体系方案。在‘东数西算’的大背景下,爱数可以提供数据跨云容灾、异地备份以及数据中心分级保护等解决方案,在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助力‘东数西算’工程顺利进行。”爱数胡诚表示。

运维的风险尽管难以被用户感知,但也不可忽视。“过去东部数据中心较分散,运维水平参差不齐,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也高,但是影响会小;但未来西部建设超大数据中心,会降低运维风险,可一旦发生风险影响也将成倍增加。”胡诚说。

然后则是数据本身的安全。“东数西算”将数据的计算和应用分离,这会使客户对数据的安全尤为重视,隐私计算也将借此需求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第三,数据中心短期很难带动地方经济和就业。

在接受「甲子光年」访谈时许多人都提到,尽管发展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有其深刻的意义,但短期看数据中心并没有明显带动当地的就业,且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有限。“数据中心并不需要太多运维人员,特别是智能运维概念逐步推广,按1000个机柜需要10名左右的设施运维人员;而且对他们的综合技术要求也较高,普通员工光培训也至少3个月~半年才能独立上岗,目前核心人员主要还是从发达地区抽调。”上述东部某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商负责人称。

一位曾在乌兰察布参与多个数据中心早期建设的工人也向「甲子光年」表示,尽管他现在的工资水平在当地已经属于中上水平,但他并没有为此感觉到兴奋,“数据中心对我们当地的发展还没有带来明显的帮助,但数据中心的厂房已经占据了我们原来的耕地和草原。”

这项以能源换比特的大工程,在塑造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也在呈现一个新的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