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加速下坠!高层调整方向,中国这一次真的不靠房地产

转载
1572 天前
7560
智谷趋势

文章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王延鹤

9月4日晚,领导人在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致辞,


高层一锤定音,释放了国家经济、产业战略、区域城市的三大信号:

·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逆流中,同各国加强合作互惠,营造更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

·中国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已至,促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发展,让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的动力;

·向北京倾斜资源,发挥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很多绵延多年的讨论,都在今年迎来了落地的转折点。

新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布局调整,已经开始。


1

这两周,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二季度GDP数据相继出炉,放眼望去处处是断崖。

这又会是见证历史的一幕,超10%跌幅比比皆是,中国的V型反弹十分扎眼。


下雪不冷化雪冷。疫情后经济大萧条的残酷,现在才逐渐显露狰狞。

经济全球化的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世界体系越来越脱钩。但各国在壁垒背后又能熬多久呢,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继续合作。

中美间的贸易摩擦、科技封锁,则向着地缘政治剧变的方向发展。

要打破如今局面,中国经济复苏才是最大变量。

如今提出“服务业+数字化”,高层的意图很明显了。

今年以来,楼市一直站定“房住不炒”,丝毫没有要刺激房地产“救国”的迹象。死死摁住杠杆率,压制房地产对市场资金的虹吸效应。

资本市场也在大刀阔斧地搞动作,金融体系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规避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更要引导资金向着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紧急输血。

把钱腾挪出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直接关系老百姓的饭碗、钱袋子,也决定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在2020年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层选择抓住的是消费、服务业、科技创新、数字化革命……这些才是中国的“核心资产”。

在这个重新讨论“持久战”,底线思维做主的战略时期,这才是大国博弈的真正利器。


2


又到了中国消费市场最活跃的“金九银十”。

9月4日当天,商务部也宣布要“放大招”:


这和今年以来,从庙堂到民营企业,到底层百家的小店经济、地摊经济、外贸转内销、电商大促等一揽子促消费活动一脉相承。

拉动内需,并不是下达一份文件、传达一个指令这么容易。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消费的贡献率达到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6年成为第一动力。

在《从数字生活到数字社会》中,有这样的统计:

2019年召开了41次国常会,其中70%的议题涉及“激发市场活力”,代表政府层面近年来已经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45.9%,服务性消费因其高频率、可持续的特点,已经成为消费增长的“压舱石”。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中国今年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决胜环节。201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9.4%。

对比发达国家的三产构成,我国服务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从根本上要靠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保障市场主体的活力,科技创新释放生产力。

服务业数字化,是中国选择的弯道超车的赛道。

我国服务业的数字化程度还很低,95%都没有完成数字化,这是一个最好的攻坚领域。

如今,随着新基建的铺开,5G、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来临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共享数字化红利,填补“数字鸿沟”。

从中南海文件到企业白皮书,都在拥抱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

8月24日,高层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领导人指出:


图源:新华社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未来,这一趋势将持续深化。

以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将通过数字化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更大价值。


3

今年是一个不设经济目标的年份。

最重要的任务是“六稳”和“六保”,稳就业是排在首位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拉动内需、提升消费的根据来源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能保障就业、稳定收入就都是空中楼阁。

服务业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如果不能为实体经济的存活、交易效率、降本增收服务,就是做了无用功。

从疫情之后,中国想尽了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生存下来。


作为中国最大的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主体,只有把中小微稳住了,才算得上是保住了中国的就业,才算是稳定了中国经济大盘。

7月,商务部等7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掀开了高层经济蓝图的另一角:


从去年底国常会上首次提出“小店经济”,到疫情中的“人间烟火”,再到如今“百城千区亿店”的目标:

到2025年要培育小店经济试点(区)100个,赋能服务企业100家,形成“烟火气”浓的小店聚集区1000个。

在疫情后,小店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进一步体现,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扎根于街头巷尾,构成了中国经济复苏最微观的引擎。

这是中国最朴实、最相信勤劳致富的一群人,只要有点阳光就能灿烂,只要数字化大潮拉一把,就能爆发出勃勃生机。

根据美团大数据,截至今年7月,全国服务业小店的消费复苏率就超过90%,相较于疫情最严重的2月增长了4倍。



美团研究院《中国服务业小店经济活力报告》

服务业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孕育着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如今满大街跑的外卖小哥就是数字化催生的新职业。

据美团统计,2019年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高达399万人,同比增长了23.3%。2020年上半年,美团新增有单骑手138.6万。大大吸纳了最需要收入的那一批失业人群、流动人口和底层群众。

大家都还记得这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小哥:


外卖骑手高治晓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改革到了最底层。

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下的服务业数字化进程里,小店既是最重要的主体,也是最需要数字化改造的主体。


4

仅仅让小店复苏还远远不够。

过去我们的改革在需求端,要解决的是让所有人都用得上、用得起的问题。

如今是供给严重过剩,又因为在经济下行时期,叠加了有效需求大幅滑坡。

改革的重心转移到了供给侧。不论什么产业,老字号还是小店,都必须直面提升效率的难题。

小店不但小,而且分散。

据美团大数据,员工5人及以下的小店占比高达89.4%,年营收低于50万元的占比88.7%。可以算是中国最小而分散的一种业态,传统的家庭式夫妻小店仍然占大多数。

既缺乏对渠道的管控,也没有品牌的议价权,处于供应链的最末端,也是利润率最薄弱的环节。

就以餐饮业而言,这个行业集中度极低,是典型的小店经济特点。

供应链成本和资金链压力是套在所有小店主头上的两道金箍,无法降低开店的边际成本,而利润天花板又显而易见。

强大的品牌,如海底捞、喜茶,他们自然可以整合上下游,自己搞供应链,搞集团化作战。

一般的小店,靠自己根本谈不上数字化改造。

改造意味着打破旧体系,对小店来说风险成本很高,是一个支出项。如果改造后不能立竿见影做到降本增收、显著超越旧体系的效率,就没有意义。

数字基建的投入还是要靠互联网公司、综合性平台和科技公司。

所以高层才会强调,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必须发挥“以大带小”的作用,带领着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一起往数字化社会冲刺。

餐饮业小店,在今年堂食业务迟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抱“团”求生,依靠美团这样的外卖平台维持自己的生意。

无法外出,周边的蔬菜、便利小店就会自己拓展生鲜上门、社区团购业务,在线上拓宽了自己的销售半径。

可以说,未来的小店经济将出现明显的两条路:

选择数字化改造和走传统道路的,这将直接决定小店的寿命;

是否选择依靠平台经济,这又决定了小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从数字生活到数字社会》中,

在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产业边界逐渐被打破,产业间分工日益细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普遍的大趋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字化改造,赋予小店新的供应链体系,赋予老百姓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根本之道。

如今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都在响应线上线下融合、以大带小的趋势。

决定企业之间格局高低的,是底层逻辑和商业基因:能否求新求变,能否创造社会价值,能否信奉长期主义。

截至6月底,美团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的“安心消费节”已在60多座城市落地,参与活动商户的日均交易额比活动前一周平均提升了55.0%。受益于美团消费券活动的商家中,中小商户占比达88.5%。

扶持和补贴小店的基础上,又启动了“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采取线上化运营、优惠贷款、安心消费、供应链服务、针对性培训等六大举措,助力小店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美团CEO王兴,当年说出了: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当2020年真的换了天地之后,王兴又说:

“新冠肺炎疫情给生活服务行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挑战面前,我们选择与商户共渡难关。”

如今的美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互联网第三极。

奉行着“无边界”、“长期主义”和“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团,也在服务业数字化中践行着: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

这是科技理想主义者、长期主义者的坚持。在这个大分化大脱钩的时代,仍然要相信万物互联、协同共生,相信只有创造社会价值才是唯一真理。

现在是竞合最激烈的时刻,也是黎明前那一段黑夜。

很多人倒下了,破产潮与再度出发,每时每秒都在中国各地发生。

行业会加速向头部集中,大浪淘沙;但也无需迷茫,转型中确实有打破阶层固化的天大机遇。

服务业升级和数字化革命,是撬动今年中国经济的两个最大变量。

我们相信,未来属于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