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的银行业,中小银行的牌怎么打出最优效果?

转载
1526 天前
9334
东方网

来源:东方网    作者:一鸣    责编:战钊


“今天我们所知的银行可能在2025年前消失。”普华永道在《银行业的未来形态》中这样预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技术进步挑战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银行必须适应数字化时代并做出根本性变革。

今年上半年,为支持疫情防控,多家银行强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减少客户不必要的出行,催生出“非接触银行”服务的理念和大量需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非接触银行”服务关键在于银行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无论证的必要,但具体进程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凯捷(Cap Gemini)研究指出,全球90%以上的银行曾试图变得更加“数字友好”。然而在相当多的案例中,银行数字化转型仅是将服务、交易简单地搬到线上。实际上,银行数字化转型更应该是经营活动的整体数字化,实现端到端、点到点的服务闭环,最终沉淀属于银行与用户共生的数字资产。

01
银行数字化转型“真”与“伪”

当前,仍有一系列难题阻碍着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以数据质量为例,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但是,中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数据治理水平堪忧。去年,在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导下,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发布了《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这份国内首个基于区域性银行数据治理全面调研的报告显示,64家区域性银行数据治理平均得分仅49.7分,其中最高分82.5分,最低分仅19分。


图表来源:《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

这就导致了银行的数据应用、转化、运用不够“硬核”,线下资源不能及时响应线上渠道;数字化运营仍然停滞在部门功能划分的模块化,没能形成整体效应,线下到线上无法建立完整通路,线下客户导流效果不佳。

此外,中小银行还要面对经济波动加剧,业务增量难度大,大行渠道下沉竞争加剧等一系列挑战,因此,中小银行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营质量的心态,更为迫切、焦急。但客观事实说明,在底层技术基础薄弱,整体认知不充分,缺乏足够的金融科技人才储备,缺乏全流程再造能力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可能会变成一个伪命题。

02
抱团取暖式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中小银行比大行面临更大的数字化转型压力。截至目前,已有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城商行先后组建金融科技公司。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8月发布了《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9年上市大中型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占营收的2%。

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受资本规模和人力资源等条件约束,无法实现金融科技自主研发,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可以选择依靠第三方合作以及银行之间的联合互助,实现技术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在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就一份研究报告开展的调研中,很多中小银行负责人都表示,通过联盟和平台合作的形式强化中小银行金融服务,对于广大中小银行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优化科技应用融合、打造开放合作生态以及推动组织机构变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中国平安与全国260多家中小银行联合发起成立的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为例,联盟从一开始就站位战略高度服务广大中小银行,运行三年至今已经扩展到可为所有类型的银行提供服务。与一般金融科技机构聚焦某个业务环节的技术输出不同,该联盟通过打造平台以及构建生态圈,致力于不断帮助会员银行提升整体金融科技水平和业务全面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竞争力、收入、服务水平的三提升,以及成本和风险的双下降,从发展战略、技术手段、市场开拓、资源聚合等不同层面整体发力,不仅帮助银行改革产品和服务模式,而且从组织创新、流程变革和企业文化变革等全方位推动数字化,从技术、意识、组织上真正实现战略转型。这种全面赋能的模式,正契合了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突破传统组织框架约束的客观需要。

03
有价值的“联盟”创造弯道超车机遇

针对银行数字化转型所遇到的瓶颈,有价值的“联盟”合作应该坚持从平台和生态两方面赋能。

部分银行通过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的平台引入了智能风控解决方案,该方案集合大数据、微表情、客户画像、SAT(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等功能,不仅提升技术端水平,而且打通渠道端资源,帮助中小银行实现低成本精准营销,有效激活沉睡客户,提高风控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智能化程度。目前试点会员银行的贷款申请流程简化60%以上,小额贷款时效由过去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大幅缩短至3~5分钟,微表情欺诈识别准确率超过80%,平均开发成本降低30%以上,帮助客户银行更聪明地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

这说明,在“联盟”模式全面赋能下,中小银行有机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

04
三层面洞见“联盟模式”的价值

在成立三年以来的短短时间轴上,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始终在不同层面上积极探索“联盟”模式的真正价值,不断提升平台+生态的赋能能力。

第一个层面是打牢思维认知基础。不仅提供能够快速与银行业务对接的成熟技术方案,还通过联盟社群、定向资讯推送等方式,及时传播业内前沿资讯,加强线上交流,帮助中小银行零成本获得战略转型、科技规划等方向性问题的诊断和建议,不仅实现金融科技的接入,更形成金融科技战略思维的接入。

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先后联合多个权威机构和部门发布《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直销银行蓝皮书》、《中国中小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报告》、《中国移动银行用户研究报告》、《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等多份专业报告,总字数已经超过30万字,多份报告以详实的调研、严谨的数据分析全面剖析行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并给出前景展望和解决路径,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第二个层面是打造联盟超级智囊团。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成立了战略管理委员会、移动互联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小微企业委员会、金融科技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特殊资产管理委员会等七大委员会,聚集国内外银行业顶尖外脑智慧,为中小银行量身定制从战略方向到架构调整,再到具体转型步骤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成为“全方位贴身服务的转型管家”。

2019年,联盟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成立供应链金融工作委员会,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用数字科技改善企业信用多层穿透难、中小银行风控弱、中小企业融资流程长等问题,将“不敢贷”、“不愿贷”变成“及时贷”、“聪明贷”。

第三个层面,平台型生态级赋能加速数字化转型。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连续三年联合《中国银行业》杂志举行中国数字银行论坛,打造数字银行领域的权威话语权,聚合国内外高端业界资源,传播先进理念和领先技术,该论坛面向会员银行免费开放。此外,会员银行在联盟生态平台上还将获得诸多与国内外同行和智库机构的交流合作机会,如:参加联盟组织的“极客训练营”、和中银协、前金院等合作开展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认证培训等专题培训活动。



中国数字银行论坛

华南地区某城商行具有区域优势,精准化的客户数据价值巨大,但经营区域和品类受限,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数据资产的价值,拓展经营边界成为摆在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该银行选择了借助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打造的合作平台主动拥抱金融科技,依托第三方技术赋能者金融壹账通,积极开拓直销银行、机构平台,最终形成独有金融服务品牌APP,将传统依赖网点下沉的社区金融服务,升级为“线上+线下”全天候、便捷多元的联动增值生活多维服务体系,在大行渠道下沉竞争加剧的不利环境下,快速成长为所在省份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机构。

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还初步搭建起了会员银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平台。今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就《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帮助监管部门倾听行业意见,传递会员银行心声,促进行业规范制定,联盟协助中国银行业协会成功举办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线上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监管领导与行业协会、银行代表围绕《办法》深入交流,为《办法》的正式出台提供了行业参考意见。

目前,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已经拥有会员超过260家,覆盖31个省份,会员总资产55万亿元,银行类会员占比96%,这些数字仍在持续增长,这反映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心态之迫切,也折射出联盟平台型生态级赋能的效果。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但完全成功者依旧少数,转型中的要经历路径探索的阵痛,还在观望者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这正凸显了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等第三方合作平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构建平台和生态圈,加强交流合作,助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破除迷思、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