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最新分享:以未来主义的视角,理解区块链的范式演进

转载
1852 天前
8544
巴比特

来源:巴比特     作者:朱嘉明


放下手头的精细活,在思想上开个小差,是很棒的事情。听朱嘉明老师演讲就是这种感觉。这位年近70的学者比大多数年轻人更敏锐、更包容、更具想象力。可能一些前沿的思想,当下并不具备实操性,但仰望远方才能找准脚下的方向。

12月11日,由苇草智酷主办的「Meet•未来系列大课——区块链专场」在北京召开。著名经济学家&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 朱嘉明、瑞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 孟岩、DAEX创始人 谷燕西进行了现场授课,并在圆桌环节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

笔者摘选了朱嘉明老师在现场的3个分享内容:基于区块链的“时间合作社”,为公益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浅谈当下关于区块链的4种主义,警惕认知区块链的“刻舟求剑”的倾向,站在未来理解区块链范式;正视量子计算对古典计算机的冲击,以及区块链底层技术基础的可能变化。


01

基于区块链的“时间合作社”,全民公益的另一种形式

去年,韩国导演金基德拍了一部电影《人间,空间,时间和人》,讲述一艘老军舰上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强奸,谋杀,兵变……它揭示了人在时间、空间和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性会达到怎样的程度。将时间作为主要题材的还有一部好莱坞电影《时间规划局》(IN TIME),它假设了一个社会场景,人类分化为两类人,富人和穷人。富人不仅拥有时间,而且控制着穷人的时间。作为富人的时间银行总裁,每天决定向穷人发放多少时间,穷人只能依靠这个时间生存。如果穷人想前往富人的地点,需要足够的时间从穷人区到富人区,但穷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不足以支撑走完这段距离。

基于对时间与公益的思考,朱嘉明带领的数字资产研究院开发了“时空合作社”的项目,从理论到技术基础,并做了若干落地的实验。12月5日,在“2019中国公益年会”上,朱嘉明首次公布和阐述了“时空合作社”的项目,特别是其理念:“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余暇时间的主人,通过区块链实施跨越时空的合作,实现人类超越传统媒介的时空交换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和秩序,成为终结贫穷的一种选择。” 这个设想可能让人们感到历史上的“乌托邦”,想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但是时空合作社并不是乌托邦,退一万步讲,当年的乌托邦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未必还是乌托邦了。

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时空合作社”,可以为时空管理和时空组合提供新的模式和解决方案。因为区块链天然是一种时空秩序,区块链既是一种时间编码也是一种空间编码,在提供人与人之间时空交换方面,区块链是唯一合适的载体。

12月11日,朱嘉明针对“时空合作社”做了进一步解释:我们今天讲公益事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财富的分配变得公平,如何让富人捐钱给公益事业,就是一种通常的途径。但是,公益的手段包括却不限于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换,实现全民公益化。

过去考虑时间银行的时候,并没有办法把空间列在一起。比如说,一个中国的时间贡献,怎样和非洲的时间贡献结合在一起?空间概念不可避免的隐匿了。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之外,还要涉及到所谓的组织形态问题,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时间合作社”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交换,超越了过去人们对财富理解的局限性,并且在时间的交换过程中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地理空间的限制,于是就有了三位一体的概念。

总的来讲,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信息社会、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们的余暇时间在增多,更碎片化,且被强烈消费着。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有一种可能,让人们超越过去财富模式的框架和组织形态,进入到一个自主的,以与身具有的对时间的权利,重新建立一个人类社会可以遗存和互相帮助的方式。


02

以未来主义的视角,理解区块链的范式演进

在圆桌环节,主持人向朱嘉明提问,请他选择一个区块链应用场景。但朱老师从另一个维度进行了回答,他建议我们不要陷入实用主义的泥坑,不要刻舟求剑,应该将区块链理解成一个不断演进的范式。

朱嘉明认为区块链引发了4个主义:第1个是原教旨主义,所谓原教旨主义就是基于对区块链的某些特征视为不可改变的。当然如何定义区块链的原教旨主义应该是有分歧的;第2个是实用主义,即只追求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而不顾及应用场景是否具备应用区块链的基本条件;只有正确理解区块链,才会选择正确的场景,否则就要陷入实用主义的泥坑;第3个是修正主义,也就是要对区块链的基本性质、结构和原理加以修正,进而对区块链加以重新定义;第4个是未来主义,即将区块链理解为一个发展的、有科学支持的技术体系,现在还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会与未来的应用场景相融合。

当我们明确了这4个主义后,才能探讨你更倾向于哪个或哪两个主义?朱嘉明的立场是未来主义:“因为现在的区块链,仅仅是在历史条件下我们理解和认知的区块链,这个区块链不等于未来的区块链。所以我认为区块链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范式,区块链的类型也不仅仅是今天的类型。5年之后、10年之后,我们会对区块链有另外一种构想,科学基础的演变都会改变区块链。”

我们今天对区块链的理解,是受制于诸如:4G、现代互联网、AI发展水平…这样的前提,但是当技术发展到5G甚至6G时,卫星通讯影响了互联网,AI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那么今天的区块链体系当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朱嘉明去年就说过,现在的区块链的发展阶段如果用飞行器的发展阶段来比喻的话,很可能还处于“莱特飞机”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这样考虑,区块链首先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有科学基础的技术体系,并且卷入了社会组织的元素,构成一个“范式革命”。如果我们把区块链理解成一个不断演进的范式,同时看到数字经济的演变过程的话,应该会得出一个假设,未来的经济和未来的区块链具有相当的互动性,此消彼长,相得益彰。至于未来的经济怎样变化,未来的区块链演进到怎样的模式,它们之间怎样结合,这应该成为我们期待和思考的事情。

朱嘉明再次强调:“千万不要刻舟求剑,千万不要市场上所谓区块链‘教科书’的影响,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今天认知的区块链形态、区块链的结构和层次都不是绝对的。所以我站在未来主义这一边。”

朱嘉明提到他刚刚见到了《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他说:彼得•蒂尔反对传统的市场竞争模式。因为传统的竞争模式就是从1到N,比如将资本全部涌入芝加哥开餐馆,陷入竞争泥潭。浪费资源,这种资源是排斥创新的。而另外一种竞争模式,基于创新,是创新式的垄断,那就是从0到1。区块链怎样和市场经济结合?怎样成为创新的平台?怎样支撑从0到1?也就是说,区块链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以发育和成长,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


03

怎样理解量子科学与区块链的未来关系?

最后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当量子科学、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和区块链结合在一起,那是革命性的。朱嘉明表示,这是已经影响我们现在的未来。

区块链将是未来经济体系基础结构的促成部分,它本身也有自己的科学和技术基础支撑。现在的互联网、5G、云计算、AI,它们都是支持区块链的硬体,组合起来成为我们今天可以谈论区块链的重要前提。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所有东西都是建立在经典计算科学的基础上,而计算科学本质上是建立在0或1,以及bit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整个区块链体系不仅是动摇甚至是要倒塌。

但是,在量子科学、量子计算成为主流之后,当量子计算机替代了传统经典计算机之后,现存的区块链架构和原理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调整。有两个问题最为尖锐,一个是或然性问题,即概率问题;一个是所谓的量子纠缠问题。区块链讲智能合约,合约必须有稳定性;区块链讲节点分布、讲身份的确定性、讲可追述性,而量子学主张的是不确定性,讲一个量子可以在两个空间中同时存在。这些都是区块链面对量子时代必须正视的问题。当然,还有量子计算,速度对传统密码学的重大影响。

在20世纪科学发展史上,爱因斯坦是巨人,提出了相对论,但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过程用了60年的时间。从现在开始量子计算和量子计算机在未来的10年左右时间会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与发展。我们将来会面对一个古典区块链如何向量子区块链转型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考虑,忙了半天的区块链,是不是在若干年后,它的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若是如此,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还要考虑,如何让量子科技和区块链在早期进行结合?这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情。

我们永远面对两种未来,一个是可望不可及的,充满想象的未来;一个是已经影响和决定现在的未来,量子科学就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