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开正门,堵邪路!“区块链+金融”发展思路厘定

转载
1866 天前
16141
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谢伟


上证报记者近日从接近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下称整治办)人士处获悉,对于区块链技术发展,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开正门、堵邪路”的思路。

一方面,为区块链技术发展“开正门”,坚定不移地推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运用,为机构协同、风险控制、数据安全等金融服务的难点和痛点提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对以区块链名义开展的非法金融活动“堵邪路”,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将进一步加强。

接近整治办人士称,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有两方面应用较有潜力,一是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跨境支付。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具备潜力

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指出,要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区块链技术已是较为普遍的探索性运用。例如工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出工银e信网络融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在供应商中信任转递、流转;光大银行与蚂蚁金服开展“双链通”区块链平台合作项目。

外汇局副局长张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外汇局搭建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现资金收付、质押物凭证、融资申请、放款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共享,便利银行快速准确办理企业融资项目审核和信贷授信查证。目前,自愿自主加入跨境区块链平台的法人银行达160多家,约占全部办理外汇业务银行的三分之一。

“商业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运用区块链多方信息共享的特点,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使银行能够更好地评估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融资需求、信用风险等情况。”接近整治办人士表示。

确实,相较于以往基于“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判断企业“历史的样子”,区块链技术能够用“现在的样子”勾勒企业。

接近整治办人士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搜集可能需要第三方机构助力,但金融活动、风险控制必须由持牌金融机构来完成,这可能是未来衡量合法与非法、合规与违规之间的界限。

跨境支付领域也是区块链技术探索的方向之一。目前跨境支付领域普遍存在手续费高、流程较长等问题,国外有一些技术企业在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点对点的金融清算网络。

“Libra最开始强调的应用方向是跨境汇款,我个人认为选择方向也是有道理的。”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近期公开表示,跨境汇款方面确实存在效率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从跨境汇款业务起步是有吸引力的。

但跨境汇款不仅涉及技术问题,周小川也指出,跨境汇款的不便利主要还不是技术选择、技术系统上的障碍,主要是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

接近整治办人士表示,区块链应用后,是否比现行的SWIFT便捷性、安全性更高?尤其随着接入清算的参与人员复杂化,是否能够解决所有跨境参与人的反洗钱、反恐融资、消费者保护等问题?这些还需要一定时间观察。


密切跟踪技术发展动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导和规范必不可少。根据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精神,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区块链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踪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发展规律。

接近整治办人士表示,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光北京地区的区块链企业就达到2800多家,而去年同期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区块链企业只有700多家。

“短时间内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其中不乏打着区块链旗号开展的集资、传销等非法活动。因此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甄别,扶优限劣。”上述人士称。

上海证券报23日曾报道,目前监管部门已经通盘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全面排查属地开展虚拟货币炒作活动的最新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打早打小。

从技术角度考虑,当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存在制约点。接近整治办人士表示,目前数据真实性难以管控。上链之后,区块链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但上链之前的源头信息的真伪无法控制。所以现在大量的区块链信息真实性来源于可信中介,即需要中心化第三方中介的认证,普遍性信息真实性问题未能解决。

同时,运行效率较低,导致未来在证券交易、支付等需要高频交易的领域,区块链运用可能较为局限。“比如一笔比特币的交易确认要一个小时,假如以后买菜的钱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账,可能推广比较困难。”上述人士表示,在支付领域,大家对区块链的期望较高,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大额清算、小额清算系统已经有高效的制度安排。

而在隐私保护问题上,很多金融交易不希望第三方掌握,但是联盟链上双方之间的交易需要第三方验证。因此,如果需要第三方验证,那么区块链的总体机制和金融交易隐私保护之间存在内在矛盾。

“从目前来看,在算力技术、保真技术等没有大突破之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处于小步快走的阶段。在积极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要持续观察。”接近整治办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