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过,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分布式网络、共识机制、加密算法以及智能合约。其中分布式网络起到数据的储存功能、共识机制起到数据的维护功能、加密算法决定了数据的安全,而智能合约则是对数据进行执行。
分布式网络、共识机制、加密算法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都有提到,所以今天小K君就给大家讲一下“智能合约”这一区块链核心技术究竟是什么?其背后的运行原理又是什么?
首先,小K君先给大家讲一下智能合约的历史。
“智能合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由著名计算机学家、密码学家尼克萨博(Nick Szabo)首次提出。当时尼克萨博的设想是,希望将我们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协定进行数字化,每个参与方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执行约定的内容,从而代替现实中的纸质合同。
当时,虽然提出了将各种各样的合约条款嵌入到我们使用的硬件和软件中,从而使得攻击者需要很大的代价才能发动攻击的基本思路。但因为执行、安全等问题,以及当初技术条件限制的原因,导致智能合约这一理念迟迟无法落地。
2009年比特币诞生,区块链1.0时代进入大众视野,但此时区块链的唯一应用就是数字货币,为了突破这一限制,久而久之就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把智能合约融入进来,作为区块链技术的新方向?
2013年,以太坊的操作系统式生态出现,使智能合约彻底成为现实。人们发现以太坊不仅有数字货币的交易场景,甚至还能在里面开发去中心化应用、创造更多样化的价值。而以太坊之所以能被广泛地应用,智能合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至此,市场便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技术也就成为了区块链技术中的标配。
按照官方定义:智能合约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
简单来说,智能合约就是把现实中的合同,通过代码的形式将其规则写入计算机之中,形成的一种计算机协议。用户将其部署到区块链网络之后,系统会自动执行,实现了在没有第三方信任机构做担保的情况下,预先设定的合约能够顺利履行。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用智能贩卖机买饮料的案例,当我们投三块钱时,智能贩卖机就会弹出一瓶可乐,但如果我们只投了2块钱,智能贩卖机就会把这个钱退回来。整个交易协定,都由第三方机器自动完成。
而智能合约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不存在第三方平台为这个合约进行担保,整个合约内容由区块链网络中的全部节点进行验证。即我们在用智能零售机买饮料时,不再由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来验证我们给没给钱,而是由区块链网络中的全部节点来确认这件事,没有第三方平台进行操控,这个合约更加值得信任。
另一方面的不同则是,智能合约的数据会记录在区块链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整个数据因为区块链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智能合约的内容可以追踪且不可篡改,一旦参与合约的某一方没有履行承诺,都会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中,留下证据。
所以智能合约虽然是一种计算机协议,但它实现了用户从信任第三方机构到信任合同本身,从信任参与方到信任代码的转变。
智能合约的工作原理则分为以下几步:
1、用户将他们约好的各方权益与要承担的义务,通过编程语言写出来。2、各方参与者用他们在区块链网络中的私钥进行签名,保证合约的有效性。3、合约内容上传到区块链网络,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在整个网络上进行传播。4、各节点将对合约内容数据进行处理,确认没问题后,将会打包成区块,录入整个区块链网络中。5、整个智能合约会在区块链网络中自动执行。
最后,小K君再给大家讲讲能合约的用途。
智能合约目前被广泛应用在以太坊、EOS、波场等公链项目中,用户可以基于这些公链所提供的智能合约框架,任意创建符合自己要求的智能合约,执行去中心化应用的规则,比如游戏规则、交易规则等等。顺便一提,实际上比特币的协议也是可以用来创建智能合约,只不过更偏向于交易层面。
除此之外,国外也尝试了很多智能合约的其他应用场景,比如银行的资产抵押、贷款、支出管理等等。银行与贷款人可以通过拟定智能合约的方式签署合同,从而使整个抵押贷款过程更加安全与透明。
再比如保险, 房产、法律流程、物流、发票等,参与方通过拟定智能合约的方式,在没有第三方的介入的情况下,交于机器执行,加上信息无法被篡改的特点,保证双方的权益能被有效保护,并降低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不用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
总的来说,智能合约提出虽然早于区块链技术,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智能合约作为一种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逐渐融入区块链技术,成为其四大核心技术之一。而智能合约的多种使用场景,也为区块链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来源:
发布人:OK区块链商学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