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颠覆性机遇”何在?究竟有什么机遇留给民间资本?

转载
2493 天前
18635
虎嗅网


       最近很多人凌晨三点钟也无法入睡,无论是老VC、新币神、媒体、掮客,甚至是民谣歌手和网文作者们,都在夜以继日地争辩和论证——从宗教、生物、经济、哲学、历史、国学等多个维度分析,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品是否会成为未来的创业机遇?怎样才能不错过这一拨?

  如果不是其中一分子,目睹这种满面红光的群体式亢奋后,做出某种简明扼要的负面评价是非常容易的。但为了让讨论更有价值,我将对这一群体行为提出两个质疑,或者说,这是我对“区块链及其应用品”是否会成为未来市场机遇的两个质疑。

  一、黄金流感

  谈及区块链,就无法绕开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目前最成熟应用,由此联带产生的相关加密货币产业,也是民间资本切入“区块链机遇”的天然通道。

  为了防止“入党积极分子没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尴尬情况发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本聪的理论。鉴于有太多支持者将比特币视为主权货币的颠覆者、去中心化的新选择,这样的梳理非常有必要。

  首先,中本聪那篇“创世”论文标题是《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既不是新型货币体系,也不是重构金融秩序。在论文中,比特币几乎没有用到任何经济学原理,其奖励发放机制都是出于技术而并非经济学考量。

  至于中本聪本人的经济理念,则堪称肤浅。比如,中本聪曾发文称“传统货币最根本的问题,是信任。央行必须让人信任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银行本应该帮我们保管钱财并以电子化形式流通,但是他们放贷出去,让财富在一轮轮的信用泡沫中浮沉。”

  无论中本聪是质疑“放贷之行为”还是质疑“通过放贷赢利之银行业”,起码在这段论述中,没有任何论据支撑他的异想天开。

  总之,中本聪希望解决的问题,大体上是“点对点”式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所求的只是不要被央行们干扰,钱不要放在他根本不信任的银行中。

  然而到了比特币支持者与看好者那里,就是另一幅光景了:

  Peter Thiel(PayPal创始人):“它就是货币的储备,就像黄金,可以用来贮藏价值。你不需要用它来支付。如果比特币最后证明能成为黄金的数字等价物,那它还会有极大的潜力。而且,说实话现在比特币比黄金还难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它也更受到限制。”

  John McAfee(McAfee创始人):“我自己就是一个比特币矿工。我们生产比特币。挖一枚比特币的成本是1000美元,那请问创造一美元的成本是多少?到底哪一个是骗局?比特币显然更能证明我努力工作努力干活了。”

  其实这些观点林林总总,包括国内人士常说的“模拟贵金属”、“取代货币发行体系”、“冲击法币骗局”、“多货币竞争”等等,其实质就是看好或认定区块链技术衍生的数字货币,可以革掉“旧金融体系、旧货币体系”的命,并取而代之。

  如果不认可这点或看好这个趋势,那就只是把比特币或其它数字货币当投资品、收藏品或赌具,对于这类观念,是没有讨论价值和必要的。今天讨论的现象,就是众多有钱有资历的聪明人,纷纷加入区块链战局,我乐观的认为,他们不只是把区块链及其衍生品当作赌具。

  然而在经济原理上,比特币本身就是个落后的产物,谈何取代?很多人在比特币身上看到了黄金的影子,的确不假,那是因为黄金(金本位)本身也被现代金融系统淘汰了。

  金银由于其各类特性,长久以来被人们所迷恋。人们常常以为和通胀的纸币比起来,政府不能印刷的黄金更保值,所以这种数量稀缺,生产困难的贵金属,就成了某种信仰。人们曾经尝试将货币数量与黄金储备挂钩,然而在工业革命导致贸易量迅速扩大后,黄金总量的增长已经远远跟不上生产力和交易的高速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研究指出,正是由于金本位的原因,使得一国被迫在他国紧缩货币的时候也紧缩货币供应量,这种紧缩无一例外的带来了产出和物价的下滑,从而导致了经济崩溃。而费雪方程式也表明,在金本位制度下,经济的发展将面临通货紧缩的难题。这就是金本位被信用货币淘汰的根源。

  不妨问几个问题:凭什么要把不断增长的财富与黄金挂钩?货币数量和这种元素的储藏量有什么逻辑关联?和上限2100万个比特币有什么关联?2100万个比特币能够容纳人类未来所有的货币需求吗?如果不能,要多少才够呢?这样的增发又由谁来确定呢?

  况且,将人类不断增长的财富与某种数量恒定物挂钩,其本质就是让这种物品的持有者不劳而获。这恐怕才是到现在普通人还迷恋金本位,迷恋储备黄金,进而在比特币身上看到贵金属的影子,甚至希望“多货币竞争”的根本原因。

  在Peter Thiel、John McAfee以及无数国内人士的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古老的心理:人们始终追逐一种现有经济体系之外的,有保值增值能力的物品。由于对政府及混沌市场主导下的财富安全不信任,所以越是稀缺,越是难以得到的物品,人们越认为,该物品可以代替手中的货币。恨不得能够“一朝付出,永世获益”才好呢。

  在《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席勒眼中,黄金就是一系列反复爆发的投机泡沫,从远古而始,至千年之后。其跌宕起伏如同病毒阶段性爆发状,正映射着人们心中的“投机性流行病”。而比特币,更像是一种黄金流感的变异体。

  至于所谓“去中心化、虚拟化、不受央行控制”,现代货币也完全实现了类似的功能——信用货币本就只是个电子符号、其发行量在正常情况下不受政府或央行控制,完全由各商业银行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由信贷方式自行发行、缺乏信用识别能力的央行也无法直接向企业或个人发钞。比特币的这些特质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优势。

  可以说,在能够随着贷款而创生、伴随还贷而消灭、每一块钱都代表着信用符号的现代货币面前,比特币或黄金,根本没有任何取而代之的机会。这不是说现有金融或货币制度多么完美,相反缺点一堆,只是大学生没必要回去读初中。

  因此,作为区块链的最成熟落地应用,也是目前民间资本最自然的切入路径,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并不具备金融领域的价值优势,相反还很落后。这其中的创业机会、“颠覆性机遇”何在?这是我的第一点质疑。

  当然如果大家三点钟不睡觉,就是讨论如何拿比特币及其衍生应用做赌具,那就当我没说。

  二、地命海心

  作为三点钟不睡的代表人物,蔡文胜最近说过这样一段话

  “A股港股70%公司也是IPO割韭菜,只是名义好听监管下割韭菜,但其实增加成本。ICO也是大部分割韭菜,但更加透明,韭菜更能成长。

  谈到货币的波动性,1973年以前,全世界国家货币一样波动很大,国家主权变更政变很多,很多国家货币一夜变废纸也是常事。民国金圆券就是这样,也是发展过程,未来数字货币会出现稳定的价值。”

  其实整段话很长,问题也不少,先把他的话放在这儿,一会再回来讨论。

  作为分布式账本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区块链自诞生起,就被视为金融及数据处理领域的变革利器。这也是外界不少声音虽然看不上山寨币,但却坚持认为区块链代表先进技术方向的原因。

  就拿十天前结束的美国第二次区块链听证会为例,来自沃尔玛和IBM的两位企业界人士,分别讲述了各自领域实践区块链技术的案例——食品可追踪、可信任数字身份项目。而来自美国国会研究处的公职人员,也举例了政府部门应用区块链的案例——美国总务管理局和国土安全局正在考查,是否可以借助区块链管理数据资料,作为一种提高业务效率的方式。

  总体来看,区块链技术(注意不是上文讨论的加密货币)最常见的具体落地应用方向为

  1.法定数字货币

  2.数字身份

  3.金融基础架构

  4.提升海量信息处理速率(如供应链、公共信息记录等数据)

  (前三点为德勤公司总结,第四点依据美国公职人员发言总结)

  不难看出,区块链技术在中国能够留给民间资本的机会,恐怕只有第4点了。

  中本聪希望电子支付,政府也没说一定要维护纸币形态啊。消灭现金,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当然是能够进一步加强监管,指向彻底控制的不二法门。如果看过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习辉等体制内技术官员的文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非常拥抱区块链技术的,因为这种看似去中心化的技术,在将其应用在可信任网络上时,反而是极为确立中心权重的——

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应采用“管控中心化,技术架构分布式”的模式。必须有中心机构来强制约束。中心化管控可以获取货币发行全方位的信息,有利于货币管理。数字货币时代依然还需要中心机构来主导发行,并做好管控。

  也就是说,具备技术先进性的法定数字货币及其相关金融架构变革,虽然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和民间资本基本没什么瓜葛。

  而上文列举的机遇中,能够让民间资本介入的海量信息处理提速,也很容易成为一两个玩家通吃的技术型赛道。

所以回到前边蔡文胜的发言,IPO割韭菜,不代表ICO也可以这样割啊。就像国家公然发双色球,不代表你也可以开赌场。区块链这种纳什均衡博弈系统的落地机遇,天然是适合“上交国家”的,再不济,还有蚂蚁金服们接着。数字货币未来当然会币值稳定,可那是央行主导下的法币发行,和民间小圈子探讨的“全球化币币交易”哪有什么关系?

  说白了,起码从目前来看,区块链真正有落地价值和创新价值的方向,在中国都不是普通人能够随意进场的。至于人们为这种机遇彻夜争辩的行为,说好听点,就是“地命海心”——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是我的第二点质疑,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实际落地,究竟有什么机遇留给民间资本?

  当然,区块链红利下是有真机遇的。比如最近很多友媒都转型成了区块链媒体,可能是觉得反正媒体的日子不太好过,不如干脆拿品牌认知一把梭哈来得痛快。

  那就祝各位赌运昌隆吧。


(文章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