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热的Grin说开去:P2P的电子现金是不是伪命题?

原创
2132 天前
18094


一切都得从比特币白皮书的标题开始:一种P2P的电子现金。这就是中本聪最开始赋予比特币的角色,他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持有一种原生于互联网,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现金。

曾经有不少人相信这个故事,也为实现它做了很多努力,比如bitpay和各种比特币ATM。但是结果不如人意。陆续又有人做出新的电子现金,比如nano,还有最近很火的grin。

这两天我们在一个grin爱好者的群里潜水,近400号人,少有人关心grin到底是什么,大家只关心怎么才能挖到grin,以及会不会涨。grin这个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项目,它的现金梦想,并不是吸引众人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主网即将上线这个相对早期的阶段。

转念一想,矛盾来了。如果大众只会因为暴涨的预期而加入grin社区,一个暴涨的货币怎么能做电子现金呢?反过来,如果grin币值很稳定,适合做电子现金,最开始大家为何要加入,雪球怎么滚起来呢?如果滚不起来,没有足够的人群使用,电子现金就是空中楼阁。

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不靠政府的推动,是如何逐步被大众接受的?我们回头看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发展历程。

支付宝的方式是,创造一种新的使用场景,也就是淘宝和网购,从相对边缘的需求和市场切入,等待这个市场逐渐成为主流,支付宝也就成了主流。

微信的方式是,先用红包这个精巧的产品,通过现成的人际关系去发钱,完成最初的冷启动,之后也要寻找新的支付场景,打车,便利店,各种线下服务,这些场景有些是从无到有的,比如打车和外卖,有些则是已经存在,比如便利店。

有两个点是很关键的,一个最初的冷启动,你得先在某个人群中达到一个基础的渗透度,另一个就是针对这群用户,找到合适的场景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培养新市场,吃掉旧市场,持续运营。

如果按这个思路,想成为真正面向大众市场的电子现金,你需要做到这几点:

  • 在大众群体中冷启动,达到基础的渗透率,拍脑袋算2%吧。
  • 找到适合的支付场景,可以是全新的边缘市场,慢慢培育,也可以是巨大的现有市场,想办法改造,通常来说培育新市场在先。
  • 币价相对稳定,支付体验不能掉链子,转账费用和速度合理。

最接近的肯定是比特币,虽然隔得还很远:

  • 目前全球持有比特币的最多也就2000万人,占比不到0.25%
  • 目前能看到的合适场景,一个是跨国转账,一个是货币通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一个是灰色产业。
  • 币价非常不稳定,支付体验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好转(比如lightning network)。

仔细想想,虽然现在的状况非常不理想,但上面这几个制约因素,要么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比如渗透率,要么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被解决掉,比如支付体验,币价的稳定性相对来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因素,但是也有几率能解决。

如果我们足够有耐心,持续投入,十年内,有很大的机会看到比特币真正成为一种可用的电子现金,到那时会是这样一番光景:

  • 全球有5%的人都拥有比特币,也就是3亿左右。
  • 比特币的价格相对稳定,单就速度和转账费用而言,比特币支付的体验和微信支付差距不大,
  • 跨国商业和旅游的场景下,比特币已经成了默认支付手段。在货币通胀严重的国家,人们大部分都用比特币来交易,不管公开或者私下。

想的有点远了。。

在脑补美好远景的时候,我发现区块链这个行业很有魅力的一点,就是它在快速的演化,曾经认为不可行的道路,后续走着走着可能就发现能走通了,因为外部环境变了,有更多人知道和持有虚拟货币,也可能是技术更成熟,或者有全新的解决方案。

一切都是流动的,我们在这流动的基石上,建一个空中花园。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不正是创造的本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