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上行的区块链革命

转载
2261 天前
11623
链天下
农产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心头的一片疑云,在工业品下行顺畅的时候,农产品上行之路却犹如蜀道难行,虽然区块链本身还有难点需要攻关,但是区块链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农产品安全实现的期待。

来源:链天下    作者:乐观

普通消费者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现在能吃到“真善美”的安全农产品真的是太难了。从地头到餐桌,各种资源、要素、环节和流程中存在的不透明、不信任长期难以解决,互联网、电商、产地直销、社区农业虽以加快流程和高成本为代价做出一些改变,却无法带来农产品上行的彻底革命,如今,区块链已经在农业领域践行,其历程亦充满艰辛,但未来也令人充满遐想。


农产品上行难上之难

农村商品的流通有两翼,一翼是工业品下乡,另一翼是农产品上行。

目前,工业品下乡做得比较好,但农产品上行之路依然艰难,其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以及融资等环节都存在阻碍。原因在于,与城市相比,农村居住分散,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农产品种类分散、规模不大,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生鲜农产品易损耗腐烂。

记者曾在广西参观采访,当地所产的红心火龙果,个大味美。在合作社田间地头的敞棚里,烈日当空,记者尝到了直接从地里采摘的火龙果,汁水横溢,香甜可口。由于盛夏之时,火龙果难以运输保存,所以在远离广西的地方很难吃到这么美味的火龙果。记者在当地采购了几箱快递进京,但当打开快递箱时,却满眼的失望,火龙果又小又蔫,由于没有隔档包装,火龙果四处滚动,被磕碰腐坏的也不少。看来,即便是原产地的好东西,同样难以保障产品的品质和标准。

业内人士分析,供给侧方,好的农产品找不到消费者在哪,而在需求侧,消费者苦于买不到安全优质的食品,有需求无供给,大量依赖进口。这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过于分散弱小,双方无法实现信息对称,无法直接对接,也无法决定价格。即便找到了对接,也由于产品缺乏标准,无法保障品质,记者遇到的情况便是如此。

除此之外,消费地与生产地之间的距离导致消费者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饲料和加工运输中的添加剂等信息也无从得知。

生产者用一切降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必然造成食品的不安全;而消费者只能从感观和价格选择合适的产品,流通商只能打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农产品“假丑恶”的新闻不时爆发,引起哗然的同时,公众不得不接受这样不安全食品的存在。

一旦打出了品牌,农产品又会遭受假冒商品的围攻。例如赣南脐橙、阳澄湖大闸蟹、新疆和田大枣等。五常大米年产105万吨,却能卖出1000万吨就是最好的实例。

此外,农业经营风险大,农业保险杯水车薪;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完善的征信机制,农民贷款难、贷款贵亦是农产品上行中的拦路虎。

如今,区块链所具有的分布式协作下的点对点信任,不可篡改的记录恰好可以解决农产品上行中的诸多痛点。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信息透明度和及时反应能力,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增值。

例如,把化肥、农药的采购过程记录在册,从根源上避免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种植户、采购商的信用评级参考;利用智能合约在种植户和采购商之间保证公平交易。销售过程也把分选加工等信息用分布式账本存储起来,保证完整透明的信息给利益相关方。

从供销社、电商到区块链

区块链是什么东西?一般农民很难理解。但追溯到从前,区块链的某些功能其实是父辈农民们天天熟知的事物。

人民公社时期,会计手上的工分账本、全国和地方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其实就具有记账、代币的影子,也可以说是区块链某些功能的应用场景。

计划经济时代,农业市场体系的供需有一个重要的商品流通机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其分支机构如同村小学、邮局一样,发达的毛细血管遍布千家万村。农资、农机具、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土特产调配,工业品的下行,如商品零售、饮食、服务等都少不了供销社的作用。

如今,供销合作社的部分功能已经被发达的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专业合作社,以及电商、物流取代,而供销社、电商本身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缺乏信任机制的短板又为区块链的全新迭代带来机会。要知道,这其中还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据悉,2017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5.4万亿元,连锁、配送网点发展到98.5万个。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等全系统网络现代化水平正逐步提升。新时期,如何让供销合作社、电商的功能进一步升级,解决农产品上行中存在的痛点呢?

部分省份已经先一步,利用合作社庞大的供销体系展开电子商务和区块链的合作。例如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与贵阳市政府,确立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五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方向。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电商率先布局和应用项目展开。

例如,沃尔玛已经成为首批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零售商之一,要求其供应商在一年内将他们的商品数据上传到区块链上。而已经超越比尔·盖茨(23年世界首富)的亚马逊杰夫·贝佐斯,正加速进军区块链,利用区块链改进供应链追踪,可以让电商业务更高效,提升消费者的体验。


国内的东北大米、贵州跑步鸡、湖南宁乡花猪等上了区块链,在生产制造、包装、物流、仓储等生态链条的各个环节打造区块链的信任机制。

可用、能用、愿用才能体现价值

区块链缺乏基础支撑体系,很难大规模地落地应用。而区块链本身的技术开发、落地之后价值难以体现等亦存在不少难点。

一方面,数字化是区块链落地的前提。区块链创新了信息的记录方式,但并不解决信息数据来源本身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必须有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式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哪个领域还没有完成数字化,那么谈区块链+行业就是无源之水。

而在我国农村,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业数字化水平不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曾向记者做过一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脚步已经迈入信息时代,但身体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大脑和思维甚至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西部及贫困地区硬件基础设施的落后更是实现数字化农业的阻碍必。

此外,区块链难以单独应用,需要与农业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平台,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这就意味着,由数字农业向智慧农业,再到区块链信用农业的过程,无论是行业中的各个环节,还是地域性的扩展,都将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另一方面,由政府主持的农业数字化工程也在积极布局试行。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全国开展苹果、生猪、茶叶三个品种的开试点,包括相关产区,有关的科研教学单位、企业、民间社团组织,都为平台提供数据,构建一个产业联盟。力争2020年建成,解决农产品上行中信息不透明的难题。

其次,在能用、好用、愿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区块链的价值实现。记者听闻,一位在新疆牧场企业家,实现了每个牧场、每个产奶的过程、每个装瓶过程都上链了,但用户会不会打开,有没有必要查,成为一个问题。

以农产品溯源的区块链应用为例,千氪CEO张淞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定要在实践中有很好的用户体验,农民、批发商、经销商这些环节对于上链的数据要做到可用、能用、愿用,才能体现价值。这其中,一方面有产品自身的品牌吸引力的问题;另一面,产品要找到数据价值实现的方式和场景;再有一点是用户使用的便利性。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又可赚取利润。

据业内人士透露,链改技术成本并非如想像中那么昂贵,如果用户用不起来,技术再牛,也没有任何意义。对传统产业来说,一定要从小的落地场景去尝试,去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前,一些高端的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例如海南黄花梨、茅台、五粮液、东阿阿胶防伪成本高的品牌已在尝试链上舞蹈,一些大宗农产品也在利用区块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但要真正实现更多的价值落地,还需要更深度地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