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多就是投研?加密KOL草台行为大赏

转载
16 小时前
7886
区块律动BlockBeats

文章转载来源: 区块律动BlockBeats

作者:shushu

加密圈的 KOL 们,可能是这行业里最懂语言艺术的群体,他们能用「长期主义」美化归零曲线,用「生态赋能」包装解锁抛压,甚至把「返佣链接」写成「免费福利」。当韭菜们还在研究白皮书时,KOL 早已参透流量密码——用话术给镰刀镀金。这里没有真正的无私分享,KOL 们每一句黑话背后都藏着同一句潜台词:「我负责造梦,你负责买单」。BlockBeats 整理了这份 KOL 加密黑话翻译指南,毕竟在这个人均影帝的市场里,听懂潜台词才能避免当群演。

「Alpha Call」

「Alpha Call」是 KOL 推特中最抓人眼球的招牌词,翻译过来就是「我发现了个宝藏项目,快上车!」但真相往往是 KOL 自己已经低位建仓,怕项目起不来,于是抛出 Alpha Call 召唤粉丝抬轿子。如果项目真起来了,皆大欢喜,KOL 还能转发吹嘘说「看,我眼光多牛!」如果没起来?那下一条推文已经在路上了,反正粉丝的记忆也就三天。

喊 Alpha Call 的 KOL 就像赌场里的荷官,喊得越响,手里的筹码越烫,他们不怕你输,就怕你不上桌。

草台行为:

  • 经济模型对标 $DOGE,但销毁机制更激进——我们给土狗戴了顶数学家的帽子
  • 社区共识极强,电报群三小时破万——机器人已就位,就差真人进场填坑
  • 技术团队来自 MIT 和 NASA——创始人可能叫 Mitchell、Ian、Tony

你跑不跑我不管,反正我一收到币就跑

「看好」是 KOL 推文中出镜率最高的词,言简意赅,情绪到位。至于「长期看好」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神器。万一涨了,那就赶紧翻出旧推:「看吧,我早就看好它了!」短期暴跌那就是「市场情绪波动,长期价值不变」。长期阴跌就是「生态需要时间沉淀,拿住就是赢家」。

真相可能是项目方用币代替宣发费用,币一打到地址 KOL 立马就换成了 U。

经典话术:

  • 第一周:短期回调是健康洗盘
  • 第一个月:熊市正好打磨产品
  • 第三个月:团队正在开发新链游,双赛道布局

半年后:警惕假冒官网,认准社区重建版

字多就是投研

KOL 会把项目方给的宣传资料稍作加工,加点技术术语和图表,摇身一变成「深度分析」。至于分析准不准不重要,长篇累牍反正字多粉丝看了觉得专业就行。更有甚者直接用 ChatGPT 生成的内容直接放到推文里,连 AI 自带的加粗格式都懒的调整。

投研不是研究,是「投钱研究」,KOL 赚的是广告费,散户亏的是真金白银。

此外,KOL 还把「很多机构投了」当作免死金牌,既能抬高项目逼格,又能给自己洗白——「这么多人投了,亏了也不能怪我吧?」至于机构是谁、投了多少,语焉不详,反正粉丝也不会去查。

草台行为:

  • 战略投资——送了 5% 代币求挂名
  • 生态合作——拉了个机构实习生进电报群
  • 机构矩阵——同一个老板注册了 7 家离岸公司

对标文学

「对标 XX,还有 XX 倍」是 KOL 最爱用的估值套路。比如「$XXX 对标 ETH,目前市值才千万,百倍空间!」至于为什么能对标、怎么实现百倍,KOL 从不解释,反正粉丝看到「百倍」就 high 了,涨了是我眼光准,跌了是市场没进化。

经典话术:

  • 吞吐量是以太坊 100 倍——测试网都没上线
  • 生态基金规模超 5 亿——代币解锁后市值自动增加
  • 已与亚马逊云合作——用了 AWS 服务器

免费群「陷阱」

一些 KOL 建立的免费群要求成员使用指定交易平台链接,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群文件里的「投研报告」实为谷歌翻译版白皮书,当成员质疑为何推荐的币全数腰斩时,管理员说:「认知不到位,再多财富密码也接不住」。

经典话术:

  • 知识付费——卖课 + 拉人头
  • 限时福利——再不接盘我咋出货
  • 独家策略——用你的手续费养我的保时捷

加密圈的 KOL 经济学本质是「注意力套利」,用情绪价值置换流量,用流量置换金钱,再用金钱制造更多情绪价值。但本文意不在一棒子打死所有在加密领域做投研分析的 KOL,正如 Yond 所言,KOL 需要带流量和买盘,粉丝认知越低越好,最好能喊个 ticker 不用过多介绍粉丝就能无脑上。而内容创作者还要考虑内容输出的逻辑,完整性和深度。面向进阶玩家和深度用户的内容,通常撬动的买盘不会太多,项目方购买推广的投入产出比低,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噪音越来越多。

本质上,KOL 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外部性,而当服务方、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利益群体,整个市场就像长了肿瘤的癌症患者,最后的终局一定是癌细胞越养越肥,宿主养分抽干之后凋零衰亡。

如果「人人都是 KOL」,那么真正的 KOL 将不再是「拥有一定粉丝量」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建立深度信任、并具备商业变现能力的个体。这意味着 KOL 的门槛会提高,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当 KOL 说格局时,韭菜的钱包正在缩格,当 KOL 谈信仰时,项目方的代币正在跑路。当所有人都在教你如何暴富时,不成为燃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毕竟在加密世界,活得久的才是赢家。评论区里可以说说你还见识过哪些 KOL 的草台班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