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对话:HashKeyChain与太保香港共探RWA资产代币化之路

转载
3 天前
9557
HashKey Chain & HSK

文章转载来源: HashKey Chain & HSK

4月6日,在WEB3 Festival上,一场以「炉边对话:当金融机构与Web3相和」为主题的分享吸引了众多关注。HashKey Eco Labs CEO Kay与中国太保投资管理(香港)CEO CG先生就区块链技术、数字资产以及RWA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入讨论,以下为谈话内容:

Kay:刚刚我们在会场后方看到,本场Panel可以说是整场活动中最火爆的环节之一,现场座无虚席,也充分体现了无论是Web2还是Web3的从业者,对RWA赛道的高度关注。RWA的推进,离不开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与支持,也离不开Web3技术与理念的融合。因此,今天我们将围绕“Web3与传统金融的结合”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我是Kay,非常荣幸能够主持今天的Panel,同时我们也请到了重量级嘉宾——中国太保投资管理(香港)的创始人兼CEO,CG先生。欢迎您,请跟大家打个招呼,让更多朋友认识您。

CG:谢谢Kay,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太保资管香港的CG。刚才我也在会场转了一圈,确实发现我们这个会场人气非常旺,可以说是今天最热闹的一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1.传统金融机构入场Web3的契机与初衷

Kay:近两年来,区块链技术正从概念验证逐步走向实际应用,尤其在传统金融领域,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关注资产链上化、透明化和高效流转。太保香港在这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出了代币化的美元货币市场基金——CPIC Estable MMF,并选用HashKey Chain作为链上基础设施,其上线首日申购金额就达到了1亿美元。这不仅是产品上的创新,更预示着行业发展的信号。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像太保这样长期深耕金融市场的机构开始关注Web3?从机构视角来看,区块链的价值何在?未来又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机会?

我想以Web3从业者的身份向周总提问:Web3最初由一批技术极客和原生玩家推动,但近年来,传统机构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区块链技术也从“极客玩具”转变为金融领域的重要技术设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请问周总作为太保香港的掌舵人,您如何看待这一快速变革?

CG:从我们机构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做RWA还是做资产代币化,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因为我们早在两年前就获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相关牌照,在此期间我们也发行了四只Crypto Fund。其实我们在一年多前就已经开始考虑进入Tokenization或RWA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RWA”这三个字母其实还没有流行开,甚至可能还没被普遍使用。对我们来说,我们本身就是RWA的管理者,日常管理的正是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而不是纯粹的Crypto。所以进入这个领域对我们来说非常自然。

当我们一年前开始筹备RWA相关项目时,并没有预想到今天Web3 Festival上的许多讨论都会围绕RWA展开,没想到这个话题会如此受到欢迎。我们当时的想法其实非常朴素——链上的收益模式看起来比较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易手续费,二是借贷利息。除此之外,许多“收益”来源其实是建立在发行空气币的基础上,这一点我们是持保留态度的。

因此,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我们管理的是真实世界的资产,这些资产是有稳定、可持续收益的。我们希望把这类资产代币化,放到链上,提供给Web3生态真正有底层收益支撑的资产产品。这不仅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也希望能改写传统金融界对Web3世界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他们常觉得Web3是在“空转”,缺乏实质支撑。我们希望通过这类实践,为Web3世界带来更稳固的价值基础,也推动这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2.传统机构转型的现实挑战

Kay:感谢周总的精彩分享,从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一个重要课题:所有看似伟大的创新,其实都源于平凡日积月累的积淀。正是基于对金融行业的深度理解和长期积累,太保香港才能在Web3领域树立起标杆化的案例。

但我也想提出一个更具体的问题。我们经常将传统机构入场Web3比喻为“大象转身”,其体量大、流程复杂,存在众多现实层面的阻碍。而机构投资者的进入,也意味着对安全性、合规性与流动性的更高要求。请问周总,太保香港在探索Web3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现实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适应、解决,并最终推动项目顺利落地的?

CG: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在两年前取得香港证监会SFC牌照,着手筹备Crypto基金时,考察了不少市面上的同类基金。结果发现,很多基金在内部控制上非常薄弱,有的甚至连中后台都没有,这在传统金融体系里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当时很多Web3圈的朋友问我们“你们来做什么”“能带来什么”,我的回答很直接:我们希望把传统金融几十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规范流程,带入Web3资产管理中。尤其是在安全性、风控和合规性方面,建立起一个可以对标传统基金的标准。

当然,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目前的Web3基础设施还远不成熟,最明显的问题是托管。传统资管中,资产托管已非常成熟、安全,但在Web3领域,从托管到银行接口,再到基金行政服务,很多环节都还在摸索中。

我们现在能做到传统基金大概70%-80%的标准,这已是行业内较高的规范水平。我们也始终保持诚实与透明,并相信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我们有机会把这个比例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传统金融与Web3的深度融合。

3.资产代币化的实践路径选择

Kay:感谢周总非常一针见血的分享,也解答了我们一个长期的疑问:为什么很多传统资管机构在探索上链的过程中,进展并没有如预期那样迅速。实际上,很多Web3基础设施目前还无法满足传统金融早已建立的高标准要求。

这也正是HashKey作为香港合规持牌机构的价值所在。我们起源于香港,目前在公链、交易所、托管等多个领域都具备全面的合规服务能力,能够为资产上链提供完整的基础设施支持。未来也期待与太保资产有更多合作。

RWA是Web3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尤其近两年,大家提到RWA时,总会聚焦于债券、房地产等资产类型。但保险资管的资产池远不止于此。在您看来,哪些资产最适合率先代币化?未来我们是否有机会看到太保将保单、基础设施投资等“压舱资产”搬到链上?

CG: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内部已经进行了大量探讨,目前阶段我们只专注于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而不涉及实物资产。

为什么?因为tokenization的本质,是在链上发行一个代表现实世界资产的token,而确保token与底层资产之间的强连接,是最基础也是最难的一环。以实物资产为例,比如茅台酒——你怎么验证这瓶茅台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它被喝掉、损毁、或者是假的,token与资产之间的信任纽带就断裂了。

相比之下,金融资产——尤其像基金份额这类标准化的资产,在法律架构上可以明确保障token与底层资产之间的绑定关系,而且便于监管与托管。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们只选择金融资产作为RWA的对象。

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tokenization? 这不是一个可以被“趋势”驱动的决定,而必须有明确的金融逻辑和实际意义。我们认为RWA的核心价值有两个:

第一,是降低门槛、扩大投资人群体的access。以前某些高门槛的资产品类只有机构才能参与,而通过代币化,普通投资者也能持有这类资产的份额。

第二,是提升效率,包括交易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等。如果代币化并没有在流动性、效率或安全性方面带来明显改进,那就失去了意义。比如将一瓶茅台tokenize,并不能带来什么额外的好处,反而徒增复杂性和成本。

再如房地产,虽然目前已有通过REITs等方式实现证券化的成熟路径,是否真的需要进一步tokenize,还需要具体分析其背后的价值逻辑。如果不能带来新的金融优势,仅仅是为了“链上化”而链上化,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

总结来说,做RWA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然后才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只有带来真实价值的tokenization,才值得去推动。

4.给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建议

Kay:这确实是一个对我们在场每一位从业者都非常有价值的分享。尤其对于正在探索通过RWA形式参与发行的朋友们,周总的观点提醒我们思考最核心的本质问题。那在此基础上,想请问周总,您有没有一些实践经验可以分享给还在观望的传统金融机构同行?对于那些仍在犹豫是否入场的机构,您认为他们需要具备哪些基础能力?在组织架构、人才储备或技术选型方面,有哪些建议或借鉴经验?

CG:首先我认为,RWA确实是一个趋势性、具有高度确定性的赛道。作为一名传统金融从业者,我们过去几年看到过Web3领域中的很多“风口”——无论是技术、生态还是应用层面,确实有不少项目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我们也很难判断其可持续性。但在所有Web3方向中,RWA是最接近传统金融逻辑、也最有可能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路径,它连接了现实世界的资产和链上的基础设施,这种连接是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评估的。

因此,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RWA是一个值得投入的方向。建议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专门的创新小组或Web3业务单元;在人力方面,储备既懂金融又懂链上机制的复合型人才;在技术上,不需要全部自建,但要选择可信、安全、合规的合作平台——比如我们HashKey也非常愿意在这方面提供支持和合作。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传统机构加入进来,共同推动RWA生态的建立和成熟。

5.结语

Kay:机构进入Web3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既有的监管体系中找到可行路径,在创新与稳健之间寻找平衡。太保和HashKey Chain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传统金融资产通过区块链实现更高效的流转,也会有更多机构真正进入Web3,让这个行业从探索迈向真正的成熟。今天的对话让我想起一句话:“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我们从太保香港的实践中看到了传统金融与Web3的和声,这二者的结合,既带着合规的底线思维,也有创新的勇气。

感谢周总带来如此真诚有温度的分享,也感谢现场的各位,期待未来在链上金融的浪潮中,看到更多中国机构的身影。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