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来源: 曼昆区块链
本文作者:Iris、刘红林律师
在Web3中,“办活动”几乎成为每个项目方的标配动作。你想要曝光吗?你想要合作吗?办活动以及参与活动,绝对是搞定这两个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加近期香港举办的Web3嘉年华(Web3 Festival),这场活动除了主会场大型峰会以外,其周边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从酒会、Afterparty、技术沙龙,到Meetup、闭门会、黑客松、论坛。可以说,香港的整个4月,含Web3浓度超高。
然而,很多主办方会觉得:举办活动,不就是策划个流程,邀请个嘉宾,再找个场地或者平台,搞个宣发,非常简单!
但实际上,举办活动还有非常多的合规事项,尤其是Web3作为一个同时具有金融属性、技术特征和跨境特性的行业,其线下活动的合规风险远远高于普通行业,忽略这些合规往往是大忌。
因此,曼昆律师在本文中就从活动主办方的视角,结合真实举办逻辑与实际操作要点,为大家系统梳理Web3活动中常见的法律事项,以及务实的应对策略,帮助项目方和运营团队真正做到“合法合规搞活动”。
Web3活动之所以敏感,并不只是因为它有“币”的影子,而是因为它涉及太多跨行业、跨地域、跨身份的灰色地带。
也因此,活动主办方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活动策划、执行、后续三个阶段,我是否已经做到了“尽职尽责”,把所有潜在风险想在前、控在前?
你要办什么活动?这是所有合规判断的第一步。
很多Web3主办方在策划活动时,往往只停留在“技术分享”“社区聚会”这些表面标签。但从监管视角看,真正关键的是你办这场活动的实质内容与目的——
是不是在宣传代币?是不是在组织融资?是不是为境外平台在境内展业提供便利?
这些要素决定了你的活动处于哪个合规风险等级,而不是你用什么名字包装它。
这里,曼昆律师凭个人经验与判断,将Web3线下活动按实质内容划分为三类风险等级:
低风险活动
例如纯技术导向的Hackathon(如ETHGlobal)、研发Workshop、闭门开发者交流。此类活动以代码、产品为核心,不涉及融资、不宣传代币,整体风险较低。但也要注意,避免奖金使用代币、成果对接Token项目,谨防“借技术包装发币”的质疑。
中风险活动
通常,诸如行业峰会、发布会、项目Meetup、酒会等带有“宣传”或“市场预热”性质的活动。看似轻社交,但若嘉宾发言涉及项目币种、媒体跟进过热、参与者身份复杂,容易被质疑为“变相营销”。 因此,这类活动需要主办方慎重挑选参会尤其是演讲嘉宾;也最好不安排币圈KOL主持,避免形成“代币联想链”。
高风险活动
这类基本与投融资或者代币相关,譬如闭门融资对接会、私域投资人见面、代币路演类活动。这类场景一旦面向中国大陆投资人,极易踩中非法证券发行、非法集资等红线。 想要降低这类风险,可以提前设置准入门槛(如限境外持牌机构/不涉币)、资料仅面向海外、全流程不谈“价格预期”“投资回报”,同时保留合规备份记录。
可能很多主办方会觉得:“我活动在香港搞的,怎么会出问题?”但请注意:如果你的内容或传播触达了中国大陆用户,即便场地在境外,也可能被监管认为“面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
所以,一场活动的风险不止取决于你在哪里办、叫什么名字,而是你说了什么、谁在听、资金有没有流动。
另外,在涉及境外人员、未成年人、特定职业身份(如金融从业者)时,部分地区的法律法规会要求活动备案或特定许可。若忽视这些要求,哪怕活动本身没有违法行为,也可能因身份核验不到位而受到问询或处理。
那么,在策划活动的时候,曼昆律师建议有三件事一定要做:
1)对活动类型进行实质归类,看实际内容与目标;
2)确认活动触达边界,尤其是是否涉及中国大陆用户、敏感国家地区、跨境宣传;
3)提前设置“内容合规线”,即哪些话不说、哪些资料不发、哪些人不邀。
记住:你不是在策划一场活动流程,而是在制定一次合规行为叙事。分错了类,后面再小心都可能是错的。
流程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进入到真正“落地执行”的阶段。但恰恰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因为细节疏漏而触发合规问题。
搞过活动的都知道,策划是一回事儿,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儿。现实中很多问题不是策划有意为之,而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小心就碰到了红线”。
曼昆律师将活动执行阶段的关键问题,归结为三个环节:
(1)宣传内容是否踩线?
不少主办方在设计活动物料、制作PPT、发布宣传稿时,容易因为措辞不当造成误导,尤其是以下高频“风险用语”要特别留意:
“即将上线/发币/上市”
“空投”“提前认购”“X倍潜力币”
“XX投资机构领投”“知名VC站台”
币价预测、收益预期、投资回报描述
这些表达一旦出现,就可能被监管认定为存在“代币销售宣传”“面向公众募资”等违法金融活动倾向。
所以,在宣传物料上,建议统一设置合规审查机制。最好有法务或者律师能协助,对所有对外海报、推文、活动手册、嘉宾PPT等,进行逐一审查与预判,明确哪些信息属于“只可私下讲、不可公开说”。
(2)现场发言是否存在风险?
论坛或Meetup类活动中,嘉宾发言内容往往不可控。但请注意,只要活动是主办方组织的,其内容责任就可能“反归到你头上”。
实务中,监管机构往往并不会只看主办方是否“亲自宣传”。只要你是活动组织者、主持平台,无论是嘉宾现场“爆料”、PPT出现代币路线图、还是访谈环节暗示代币交易机会,监管都有可能认定你未尽内容审查义务,从而承担连带风险。
还有一种典型的“合规隐雷”,是对境外平台或服务的间接支持。比如某项目在活动中安排了平台代表发言、二维码跳转注册、技术产品嵌入演示等内容。虽然主办方未直接涉币或提供交易入口,但由于其“为境外平台在境内展业提供便利”,最终可能会被定性为协助非法金融活动。
因此,活动主办方一定要事先对嘉宾演讲内容进行审核,并在现场向发言嘉宾进行提示,尤其是涉及币种、平台、项目的分享,要注意不引导投资、不展示交易逻辑、不暗示价格走势。同时,发言过程中,也尽可能做好会场把控。
(3)资金与场地环节是否留有漏洞?
不要低估“收门票”或“接受赞助”背后的合规敏感性。以加密资产收取门票、接受代币赞助等行为,在不同地区具有极大合规差异。例如,在中国大陆等严监管地区,监管机构曾多次强调不得以虚拟货币作为支付工具,若活动通过USDT等代币收费,可能被视为提供虚拟货币支付服务,进而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
而即便在如香港、迪拜等相对开放地区,若赞助方为未持牌的境外交易平台、加密投资机构等敏感主体,活动主办方也可能被认为是在“协助未经许可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展业”,尤其当活动内容包含其项目推介、品牌露出等环节时,风险更高。
同时,活动场地的选择也有合规标准,比如活动场地是否合法、是否对外开放?是否需临时备案?是否超出人数上限?是否存在境外参会人员或敏感国家代表?这些问题很多主办方并不会在初期规划中考虑清楚,但在部分司法辖区,比如中国大陆,一旦踩雷可能直接被定性为“非法集会”或“境外展业”。在香港等地,也需注意使用商业用途场所,并向业主或管理机构明确活动内容,避免因“币圈”属性引发场地纠纷。
除了以上三个环节之外,数据与影像的使用正在成为新的合规高风险区。活动中常见的全程录音录像、参会人信息采集、社交媒体直播等行为,若未取得相应授权或未告知用途,可能侵犯参会人肖像权、隐私权,甚至在跨境数据流转场景中触发合规红线。
活动办完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曼昆律师认为:未必。
在实际执法中,有不少项目并非因为活动现场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活动结束后留下的“痕迹”,最终被追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记录、数据存档和赞助资金流转这些环节,若处理不当,很容易成为后续调查的突破口。
所以,曼昆律师提醒:真正完整的合规闭环,必须包含活动结束后的复盘管理。
(1)是否留有“合规记录”?
项目方在活动结束后,务必整理并保留以下关键材料,以应对可能的调查或问询:
嘉宾发言稿、PPT或演讲摘要版本;
现场视频/音频资料(如存在录制);
宣传物料的最终版定稿及投放渠道列表;
参会人员基本情况登记(如有登记环节);
场地租赁、赞助协议等合同类文件;
活动收支明细,特别是涉及代币部分的说明记录。
这些材料并非为了“主动备案”,但在未来若遭遇合规问询时,能帮助项目证明活动合规意图、主办方已履行合理审查义务。
(2)是否有“发言追溯”机制?
如果活动中出现代币相关内容,主办方需要做好发言溯源机制,明确哪些内容由谁提供、哪些言论是否经过审核。
尤其是嘉宾自主演讲部分,建议在活动前通过签署责任说明书或风险提醒函,明确嘉宾对自身言论的法律责任归属,避免出现“嘉宾越界、主办方背锅”的局面。
此外,对于录制内容是否公开,也要事先规划:哪些内容可在公域传播、哪些只做内部存档,若内容涉及代币信息,则要评估其对特定人群(如大陆用户)传播可能带来的法律影响。
(3)是否有“事后舆情处理预案”?
Web3活动经常伴随高曝光与社区发酵。一场本意为“内部交流”的活动,可能因某位KOL一句话就登上社媒热搜。
在这种场景下,主办方应当具备基本的应对预案:
是否及时监测活动相关的传播内容?
若出现误导性表述或风险言论,是否迅速澄清、下架?
是否能在社区中统一发声,说明活动合规边界?
如果放任传播发酵,出现“主办方公开宣讲项目”“境内推广代币”等失真描述,那么即便活动本身设计合规,也可能在“二次传播”中踩雷。
所以,从合规视角出发,活动复盘阶段的“收尾”,同样决定着这场活动的风险闭环是否真正完成。
举办一场Web3活动,从来不只是流程安排和嘉宾邀请那么简单。
真正安全的线下活动,靠的不是“不出事”,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合法合规设计进每一个环节中。越早介入合规,越能掌握主动,越能放心“走出去”。
在监管越发缩紧的全球大背景下,Web3的每一次线下活动,其实都是项目对外释放信号,主办方和活动本身自然而然成为承担风险的窗口。你以为只是办个酒会、组织个Meetup,监管眼里可能是营销、是融资、是展业。
因此,对于主办方而言,最优路径从来都是“在最小成本下控制最大风险”。
可以预见,Web3活动将会越来越多样化,而活动背后的制度建设,现在已经开始。
来源:曼昆区块链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