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的潜规则,区块链能破解?

2286 天前
11810
今日头条

2017年,意大利热那亚传出一桩让人无比尴尬的丑闻:当地举办了一位20世纪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展。但这个展览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赝品。泛滥的赝品,早已成为艺术圈的毒瘤。而代笔、抬价、洗钱等乱象,也让人们不敢轻易涉足艺术品和文物收藏——这一行的水,实在太深了。开始有技术方,尝试用区块链来破解艺术行业的暗黑潜规则。他们能净化行业吗?

 

行业乱象

 

在中国艺术圈,有几张照片,一度流传甚广,成为笑谈。里面的主角,是一位所谓的“大师”。擅长画钟馗的他,会在一面墙上挂10张宣纸,然后动笔,先画钟馗的头,然后是身子,最后是脚……

 

这种天才级的创作方式,被圈内戏称为“流水线作画”。

 

艺术品的珍贵性,就在于其不可复制;批量作画,无疑会大大消减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但作品是分批流入市场的,作为个体的收藏者,很难发现这一点。代笔,也是圈内的一个公开的潜规则。

 

有媒体报道称,代笔分两种,一种是学生或助手画画,画家只负责署名;一种是画家只画关键部分,其他由学生和助手完成。

 

还有一种乱象,也被不时爆出,那就是监守自盗。

 

十六年前,全国博物馆监守自盗第一案,轰动全国:荆门博物馆的两个管理者,非法出售馆藏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越王州勾剑和双龙首玉带勾。仅双龙首玉带勾,就卖了50万。

 

三年前,更为轰动的一起大案,又被爆出:

 

广州美院美术馆原馆长萧元,通过手中掌握的画库钥匙,从美术馆偷出张大千、齐白石等大师的一百多幅作品,临摹后用赝品调包。

 

案发时,他已经通过拍卖行,拍卖掉了其中的大部分,得款三千多万。

 

萧元在法庭上悔罪时,还透露过一个颇为惊悚的细节:自己最初进入画库时,就发现部分藏品已被调包。实际上,监守自盗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FBI艺术品犯罪侦探小组就发现,在所有博物馆失窃案中,90%以上,都涉及某种形式的监守自盗。

 

上述情况,还只是艺术和文博圈乱象的一部分。赝品泛滥、中介乱抬价两头吃、艺术品成为行贿和洗钱工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现在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因为一直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代理机构,行业的信任度非常低。”国内某拍卖行的一位从业者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与此同时,中国中产阶级的收藏需求正在水涨船高。据统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达到了6万亿,空间广阔。

 

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希望进入艺术收藏世界、却又有各种担心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信任的机器——区块链身上。

 

区块链优势

 

可溯源、不可篡改的区块链,能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界、文博界乱象,以及具有普遍性的行业乱象,提供解药吗?理论上来说,它确实能做到这一点。

 

首先,它可以解决“艺术大师”批量作画、代笔的问题。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全部上链,信息一目了然,收藏者就知道自己手中的画是孤品,还是批量复制品。

 


 

2017年9月,世界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艺术展览《诞生》在俄罗斯举办。图为展品《卡拉格山脉》。

 

有拍卖公司还设想,可以拍摄艺术家创作的全过程,然后将视频上链。这样就杜绝了代笔的可能。其次,区块链的可溯源特性,解决了艺术品和文物在流转过程中,上下游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整个链条可以一目了然,传承有序。

 

如此一来,监守自盗的问题、被盗文物的追索问题、反腐反洗钱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第三,区块链的点对点、去中介特性,可以更好地撮合艺术家和藏家,让艺术品价格更加透明。比如,通过一个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的APP,买家和卖家能直接对话。在网上看画、现场验画之后,双方就可以成交,并签署电子合同。对拍卖行而言,区块链技术也有实用性。买家一般会在拍卖前交保证金,但拍卖后,他们可能反悔。

 

“有人会想办法拿回这笔钱,甚至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但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让保证金被自动没收,找关系也没用。” 之江区块链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吴忠旺说。

 

如何鉴真

 

然而,区块链技术要在艺术品市场落地,仍然面临不小的难题。这也是其迟迟未能大面积落地的原因。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证明艺术品在源头上是真的,在此后的流转中不会被调包。换言之,线上与线下,如何锚定。这不是艺术品市场特有的困惑。当涉及药品溯源、珠宝和奢侈品溯源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要保证在源头上为真,需要权威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背书。

 

在流转中如何不被调包?人们也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

 

有人设想,可以在艺术品中嵌入RFID传感芯片等追踪芯片。已有艺术品保险公司进行过类似探索。但芯片存在有效期,也许几十年后就会失效。此外,电子芯片还涉及供电问题。嵌入行为本身,也可能对艺术品造成伤害。油画画布较厚,可以这样做。但瓷器、玉器和薄若蝉翼的宣纸,就不适合。此外,芯片本身的可信度也存在问题。“电子类产品都是可以仿制的。”吴忠旺表示。他认为,图像识别技术,或许可以帮助区块链解决这一难题。

 

“区块链自身不能解决源头造假问题,但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就很容易解决。”他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世界上没有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物品。赝品用肉眼看,逼真度可能很高,但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就会露出破绽。

 

“如果能把一幅画的局部放大到原子尺度,有的原子会是灰的,有的原子会是黄的。任何一种造假手法,都造不出来。”吴忠旺称。在他看来,除了图像识别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三维图像、元素测定、射线透视内部结构等方式,来记录原作的信息并上链,确保此后流转的是真品。但这样做,代价也很明显:成本高昂。

 

“随着技术的进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能解决成本与普及度的问题。”吴忠旺说。前述拍卖行从业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或许更适用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都还在世,更便于从源头上鉴真。

 

数据困境

 

艺术评论家马继东认为,区块链技术要在艺术品市场落地,面临的最大障碍,还是数据问题。“如果没有可采信的数据,这个溯源系统是无法成立的。“他表示。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实际上,已经有多方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了类似的溯源尝试。

 

比如国家文物局多次进行文物普查,就是要建立大数据库,方便查询各个地方博物馆的文物储存状况。

 

而国外的艺术品保险公司,很早就开始尝试使用各种加密技术。在追踪芯片之外,它们还会在油画画布后的标签内植入特殊气泡——如果移除,气泡就会消失,这样可以保证“不可篡改”。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并非溯源的唯一选项。有很多人设想,借助区块链技术,只需要输入代码,就能查询到一件艺术品的详细信息。但马继东认为,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况,现实世界要复杂得多。

 

国有文物普查和上链,或许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但在民间,私人美术馆、私人藏家和很多拍卖行,往往缺乏动力去这么做。

 

“如果水浑方便大家捞鱼,又怎能期待从业者主动站出来接受监督呢?”马继东说。

 

今年7月,佳士得艺术科技峰会在伦敦召开。与会的区块链公司Codex创始人马克·路里就认为,区块链技术能让艺术品市场透明化,但对于艺术行业的传统模式而言,这种透明化,无疑将具有破坏性。“还有一些地下交易市场的文物,是文物法禁止流通的,但它们很受欢迎,比如商周青铜器、高古陶瓷。这部分数据,也是难以采集的。”马继东称。

 

在他看来,历史悠久的大型拍卖行,比如苏富比和佳士得,更容易实现区块链的落地。实际上,它们已经在尝试了。比如,苏富比收购了人工智能研发机构Thread Genius,区块链技术被作为其研究重点。这些有数百年历史的大型拍卖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更容易做溯源。

 

在目前,马继东认为,数码摄影、影像艺术等虚拟化的新媒体艺术,以及版画的复制品,相对容易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前者不需要依赖实体,后者容易获得唯一的编号,且艺术家本人和代理机构可授权,证实其为真。

 

艺术区(AET)项目是由国内顶尖的互联网艺术品拍卖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成熟的艺术市场运用技术+区块链),全力打造的艺术行业新生态项目,目前已与一千多名艺术家签订合作协议,另有近万位艺术家达成合作意向!实现项目真实落地!

该项目主打的艺术家时间交易、权益交易、艺术品流通,也将改变现有传统交易模式,旨在实现艺术品的价值,解决真伪、流通及溯源等问题!

 同时该项目现已获得国内头层评级机构ONE TOP的A级超高评分,以及圈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宣发报道,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艺术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