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品牌升级背后:MakerDAO如何在DeFi合规浪潮中寻找新定位?

转载
118 天前
8375
链上观

文章转载来源: 链上观

作者:Haotian

当看到满屏 RIP for DAI 的时候就知道此事不简单:

1)从抗审查去中心化稳定币奠定者角度看,升级成有冻结功能的 UDDS 失去了「创新」内核;

2)从顺应 DeFi 合规大势,和 USDC 等抢夺市场份额角度看,新升级对 MakerDAO 而言或许只是新起点。

接下来简单谈谈看法:

1)DAI 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当市场对 USDT 等稳定币缺乏信任,又亟需一种能保持价值稳定的 Token 时,MakerDAO 创新性提出了抵押 ETH 铸造 DAI 的 CDP 模型。

为了让 DAI 1:1 和美元保持锚定,用户需要超额抵押以对抗市场波动,当抵押品价格下跌超过某个阈值就会触发清算,当抵押品上涨时则会有更多的 DAI 供应出来,最终目标,使 DAI 价格趋近于 1 美元。

这样做存在两个局限性问题:

1、用户获取 DAI 需要超额质押 ETH 等加密资产,比如 150% 的抵押率,要质押 150 美元的 ETH 才能铸造 100DAI,这会锁住一部分流动性,增加用户的资本使用成本,不利于 DAI 作为稳定币的大规模扩张(和 USDT 相比,有多少人用过 DAI?);

2、DAI 依赖市场供需来稳定价格,牛市时,用户偏好持有 ETH 因此大量偿还 DAI,导致市场上 DAI 供应不足,而熊市恰恰相反,用户又争相质押 ETH 来获取 DAI,扩大 DAI 的供应量。这会给 MakerDAO 极大的系统调控压力;

2)回顾 MakerDAO 的多个关键的升级节点,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问题,但又不限于此问题。

比如,引入多资产作为抵押品,是为了缓解锁仓 ETH 流动性造成的资金成本压力,同时让系统更加灵活稳定;为了扩大市场用户群体引入 USDC 等中心化稳定币做抵押品;而引入美国国债等 RWA 实物资产则是为了增强与传统金融的链接等等。

不难看出,MakerDAO 的野心并不局限于链上做一个更去中心化的稳定币,而更倾向于扩大自身业务范围和市场用户占有率。

我想,这是决定其最终作出 Sky 品牌升级的主要考量。将 MKR 进行了 1:24,000 的拆分,同时纳入了质押借贷 Reward 计划,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提供流动性,也有利于 Sky 代币的市场流通性;而 DAI 升级到 USDS 则是要和 Tether 和 Circle 等中心化稳定币抢夺市场份额的节奏;包括此前 Endgame 计划的转型做公链;这些基于商业视角都很 Make Sense。

3)一个关键症结问题是,DAI 升级为 USDS 后竟然加入了黑名单冻结功能,这才是此次品牌升级争议关键。

不过,对于稳定币而言,供应量可扩展性、锚定价格稳定性,和抗审查制度也是一个不可能三角问题。原先的 MakerDAO 选择了稳定性和抗审查,但却以牺牲可扩展供应特性为代价,无法满足其大规模扩张的需求;而一些算法型稳定币选择了可扩展供应和抗审查,却没了基础的价格稳定性;

而且在 ETF 现货通过的情况下,对 MakerDAO 这类 DeFi 老项目而言,存在绕不开的监管合规问题,除非偏安一隅,但凡有扩大市场规模之心就势必得迎合监管。

当然,迎合合规也不是 MakerDAO 一家的问题,市场对于 DAI 升级的争议更多还是其稳定币公开、透明以及链上信用会不会受影响。毕竟,MakerDAO 代表的是市场对于 DeFi 老牌项目的 Respect 和信心,如果升级后 Sky 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会皆大欢喜,如果落入了中庸,那 Crypto 市场会失去什么?

4)我听到一个说法,DAI 这类稳定币应该专注于作为 DeFi 生态系统中的交易结算媒介而不是价值存储,市场波动性下 DAI 通过调整供给量来稳定价格才是其存在的内核,如果 DAI 升级成 USDS 后和 USDC 等一样争当价值存储的角色,DAI 也就失去了其核心命脉。没错,大家眼中的 DAI 应该是这样的,可惜 MakerDAO 并不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