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天量待解锁的VC币是市场下跌的元凶?

转载
2 天前
9751
Odaily星球日报

文章转载来源: Odaily星球日报

撰文:南枳,Odaily 星球日报

近日,在市场普跌的行情下,认为交易所过量上线「VC系代币」抽干了市场流动性的看法甚嚣尘上。反VC的言论自铭文时代其就已初露端倪,在Meme上涨热潮中达到成为旗帜、口号,而这一次的下跌将这一矛盾激化到了全新高度。

VC币是否吸血了市场、交易所是否助推了这一过程、用户对上币有何诉求,Odaily将于本文解读。

「VC系代币」虹吸市场资金?

先且不论交易所上线「VC系代币」与否的影响,因用户进入Crypto的核心途径仍是购入USDT或USDC,稳定币总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场内流动性的总量,因此我们单纯就「稳定币增量」和「VC代币市值增量」进行一个初步的比较。

增量资金去哪了?

一年以前,USDT的流通市值为 832亿美元,当前为1127亿美元,增长了295亿美元。而 USDC则由284亿上涨至326亿美元,增量为42亿美元,二者一年的增量共 337亿美元。

选取近半年上线的十个VC代币如下,流通市值合计54.7亿(下述单位均为美元):PYTH(11亿)、ENA(9.5亿)、STRK(9亿)、ZRO(6.7亿)、ZK(6亿)、ETHFI(3.6亿)、DYM(2.7亿)、ALT(2.7亿)、ATH(2.5亿)、EZ(1亿)。

而在2023年下半年,还有TIA(11.7亿)、SEI(10.5亿)等巨无霸型的代币存在。并且这一流通市值还是在最近几周至少下跌了20%-30%的基础上计算所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结论,至少50%以上的增量资金为数十只「VC代币」所攫取。

存量代币共同吸血

ARB于23年3月上线,初始流通量为12.75亿枚,按照1.25 USDT的价格计算,初始流通市值为10.2亿。而目前ARB的流通市值为25亿,代币价格却下跌了约40%。若将流通市值上升理解为资金的净流入,持币者却仍不断失血,那么资金就只能是流向了解锁的部分。

交易所角色

前一节,我们得出了「VC代币」确实对资金存在着明显的虹吸效应,那么交易所是否助推了这一进程?

对于这一问题,币安联创何一在X平台发表了其看法:「币圈是一个自由市场,各个交易平台的流动性和交易量共享。即使币安不上新项目,这些项目依然存在,资金也会分流到整个行业。除了 VC 投的项目解锁外,Meme coin,链上土狗,撸毛、资金盘都会分流,ETF 获批后,传统金融市场也会分流直接流向币圈的资金。」

简要概括其观点可以转化为「交易所不上的代币,VC 同样能在其他场所倾销」、「资金分流不能仅归咎于 VC 解锁」,后一观点我们已在上一节通过数据证明谁是资金分流的主要角色,而对于前一观点,Odaily 星球日报认为其忽视了两个重要因素「不同场景的用户属性」、「不同场景的杠杆率」。

在链上场景中,除了专注 DeFi Farming 或撸毛的用户,因低盈亏比和通过 AMM 特性快速出货的特性,多数交易者对高市值项目存在「厌恶」心理。如果某个项目流通市值上亿,FDV 更是高出天际,在链上用户的眼中和预留 90% 的 SCAM 土狗代币并不会有什么区别,承接意愿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交易所提供了远高于链上的杠杆功能,杠杆最高达数十倍,为「出货」提供了充足的对手盘流动性,链上的承接能力远不如杠杆后的中心化交易市场。

因此,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属性」和「杠杆率」显著影响了 VC 解锁代币的承接意愿和能力,项目的交易若在 CEX 外进行,价格更有可能快速回归合理区间,而非随着解锁缓步下跌,或许流通市值上升而代币价格下跌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并不能说中心化交易所在 VC 解锁进程中毫无影响。

交易所能否做得更好

对于交易所而言,ZKsync、LayerZero 等「天王级」项目,只要项目方没跑路、黑客没劫空就不存在不上线的可能性,然而在其他币种上,用户有着许多诉求,交易所仍有许多更好的选择。

给予「价值」项目机会

部分价值项目,其本身能够产生极高的利润和现金流,例如近期的当红项目 Pump.fun,年化收入高达 2.19 亿美元,许多用户都在期待其发币并愿意购买。又或者 BananaGun、Whales Market 等项目,市值也达到了 1.6 亿美元和 4000 万美元。

这些项目的数据并非 VC 攒局、撸毛党交互刷量所构造,而是真正为用户所需要,从小市值一步步成长为大市值项目,上一轮牛市 SOL、MATIC 能够在以千万美元市值上线交易所后再发展,这一轮我们却未看到这些项目有同样的机会与待遇。

相较发币后就人去楼空的项目,给予价值项目更多机会,是广大用户的根本诉求之一。

建立更明确的标准

如何确定价值项目?通过财务数据判断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手段,这里的财务数据并非指地址数、交互数等容易刷量的指标,而是 TVL、项目收入等更为实在的数据。有部分用户质疑这可能会导致面向交易所创业,然而传统市场如美股等并不会因为明确的标准而衰败,而是让真正的价值项目从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非某些套皮 AI 项目、攒局、刷量项目。

更进一步地,甚至能为这些项目设立退市标准,做到「把流动性留给有需要的人」,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代币经营数据如何、将在何时面临多少解锁,这些数据在交易所中均不存在查询途径,当然目前的市场也普遍认为这并非交易所的义务。

开多或者开空的权力全权在交易者手上,但假设交易所已明确地向用户通知经营数据下滑、大额解锁在即,但仍选择接盘操作,那么便无可「甩锅」了。

结语

将市场下跌全部归咎于交易所固然不是完全正确的论断,但认为己方完全正确而教育用户也不是最佳的方式。作为目前行业中话语权、流量最大的一方,在引导行业和项目健康与快速发展,交易所或仍有很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