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巫行动变举报大战,LayerZero空投的“人性之殇”

转载
5 天前
7157
陀螺财经

文章转载来源: 陀螺财经

本以为一夜造福的空投,却演变成了一场事关人性的大战。

6月11日,针对LayerZero仍在进行中的女巫审查工作,LayerZero联创Bryan Pellegrino在X平台公布将在6月底前公布女巫的最终名单,并再次强调将审查重点放在真实用户和公平分配上。

看似符合项目方身份的发言,却还是引起了社区的一片声讨,对于这场浩浩荡荡的猎巫行动,市场众所纷纭,既有力赞支持之声,也有卸磨杀驴之言。

而要说清楚其中关节,还要先从LayerZero说起。

作为跨链协议的明星项目,用含着金钥匙出生来形容LayerZero并不为过。

LayerZero创建于2021年11月,成立时正处于牛市,资本方对基础设施倍加青睐,而彼时也正是跨链互操技术最受关注的时期,资产跨链生态初建,但除此之外的数据传递领域相对较为空白。

LayerZero,恰好就踩中了这一点,不同于当时市面上的跨链桥,其选择预言机网络取代了传统跨链的连续流式传输,将验证链上信息传递的负担外包给第三方预言机,并采取了轻客户端的形式,具备易用与低成本特性。

尽管创始团队为加拿大人,但核心成员均在美国完成教育,团队也具备充足的行业背景。在此背景下,华尔街明星FTX迅速和该项目搭上了线。2022年3月,LayerZero的开发团队LayerZero Labs 宣布完成由FTX Ventures、红杉资本与 a16z 共同领投的1.35 亿美元 A+ 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美元。资本群星闪耀,在成立不到5个月后,LayerZero成功跻身为加密新晋独角兽。

此后的一年中,在资本的保驾护航以及业界KOL的推广下,LayerZero更是发展迅速,获得了超过50个项目的集成及使用,涵盖DeFi、NFT和稳定币等多个方向,即使FTX的崩溃也并未让其受到巨影响。2023年4月,LayerZero再次完成 1.2 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上升至30亿美元,除了原有资本外,佳士得、三星等传统资本也为其站台。

也就是在当时,LayerZero宣布将考虑治理代币空投。此言发布后,社区反响强烈。大资本方+高估值+头部项目,该种配置往往意味着大额空投的反馈。受此影响,空投猎手们迅速将其列为目标,个人撸毛者、打金工作室纷纷涌入,dune数据看板显示,自去年4月起,LayerZero链上交互量激增,单日交易笔数突破20万笔,最高单日甚至飙升至49万笔。高频的交互不仅带来了亮眼的数据,也带来了盆满钵满的收入,以LayerZero上首个上线的跨链DApp Stargate为例,协议月度收入超过100万美元,而这仅仅是生态内的一个产品。

在此期待下,LayerZero的空投预期从未断过,接下来的一年中也频频传出空投信息,但却接连推迟。终于,时间线来到今年5月2日,LayerZero在X平台上正式宣布第一期快照已完成,市场情绪达到巅峰,多个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称“大的要来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WOO X Research预测,LayerZero进行的空投价值将在6亿至10亿美元之间,保守预测下TGE以估值4倍、初始流通量为15%计算,FDV为120亿美元,则空投价值预计为6亿美元,换算成每个用户获得的价值在750美元到1500美元之间。而在乐观预测中,以流通量20%、TGE4.5倍计算,FDV为135亿美元,空投价值预计将增加到10.8亿美元,每名用户获得的平均价值在1350至2700美元之间。

但就在用户沉浸在欢呼声中寄希望再一次空投造福时,Layer Zero却给了用户当头棒喝。5月3日,Layer Zero发布官方公告,称空投代币即将发布,但要确保空投用户的持久性以制定代币分配方案,预计发起持续一月的女巫审查行动。

女巫审查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空投中,女巫通常指单一实体批量使用大量账户进行无意义或极为小额的交易获得交互数据以获取空投。考虑到Layer Zero用户量高达600万,为保证项目与用户的利益,女巫的筛查也无可厚非。

但本次女巫行动中,出现了极为诡异的“赏金举报机制”。根据官方公告,女巫行动将分为三大阶段,一是时长为14天的自曝阶段,在该阶段,用户可以自主曝光个人女巫行为,官方会保留该类账户15%的空投分配;二是官方审查阶段,LayerZero官方将在该阶段内依照特定规则进行女巫筛查,官方审查发现的账号将不保留任何空投额度。最具争议的就是第三阶段——赏金举报,从 5月18日持续至5月31日,任何人都可以在Github提交举报,举报成功者将获得被举报者10%的空投分配,剩余90%归于空投池,被举报者则颗粒无收。

互相举报这件事,无疑是人性的考验。实际上,尽管大家都知道举报达不到利益最大化,但在不知道是否有他人举报自身的前提下,按照囚徒困境,最合适的选择反而是举报他人去获取额外10%份额。在该情况下,人性被极度放大,市场掀起了举报潮,各种事件也接踵而至。

撸毛工作室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有小型工作室称自身200多个精品账号判定为女巫,甚至有员工离职举报前公司获取利益。安全公司更是大展身手,市场传言某机构一次性向LayerZero提供了48 万个地址。造谣举报也常有,LayerZero联合创始人Bryan Pellegrino就表示过,并不是每一份报告都是有效的。而由于递交的举报过多,多个举报账号一度被Github认为是垃圾账号。

从最终结果来看,女巫行动还是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在首轮女巫自曝中,就有判定80.3万个地址为潜在女巫,其中超33.8 万个地址自我上报为女巫,在举报过程中,LayerZero收到3550份猎巫报告,每份报告至少包含20个写明女巫操作的地址。而在审查过程中,Bryan Pellegrino透露,600万个初始钱包中300万个发送的交易数少于 5 笔,低于1美元与无价值NFT交易权重降低 80%。

回顾这场声势浩大的猎巫行动,市场上的争议并不以少论,但身处其中的各方似乎又各有道理。

对于项目方而言,仅为空投而进行交互的需求并不属于有效需求,在空投发放完成后,该类型的用户大概率是进行抛售然后进入下个目标,并非为实际的建设持有者,而大规模的抛压也会影响代币价格,并进一步阻碍生态发展。事实如出一辙,在快照结束后,LayerZero每日交易量骤减,6月7日滑落至2.7万笔,达到近一年来的新低。

但对于积极撸毛的用户或者工作室而言,真金白银的投入使用,且为项目贡献了亮眼的交互数据,也为项目优化提供了样本,显然自带建设者的职能,项目方此举无疑是卸磨杀驴。

社区则更为关注举报这一机制的使用,如此激进的猎巫行为是否值得推崇?对于这一问题,市场议论纷纷。赞成方认为出于对早期用户的负责,项目本就不应鼓励撸毛行为,而且反女巫符合政治正确,不会有任何一个用户认为自己希望女巫参与到项目中;反对者则强调,规则过于严苛,吃相难看,若没有撸毛者对项目进行优化测试与投入,项目也难以继续。

颇为有趣的是,日前Zksync也宣布将于下周发布空投,其未开启大规模女巫狙击,但也因此受到广泛批评。在69万个获得空投的地址中,不仅空投细则较为模糊,竟然还存在多个已经排查过的女巫地址,据女巫猎人Artemis表示,部分老鼠仓通过在同一天存入相同的以太坊资金,获得了200万枚以上的 ZK 代币,而几乎所有账户都被标记在LayerZero的女巫名单上。以此来看,女巫检测实有必要之处。

回到空投本身,纵观空投的演化历史,项目方与撸毛党畸形的依存关系也并非首次被讨论。

空投最早使用是在14年Auroracoin项目中,随后在17年ICO热潮得到发展,但直到20年DeFi崛起后,Uniswap才真正的引爆了这一活动。从发展历程来看,空投经历了从易到难的发展路径,从最初加入社区就可发,到登记获取,从简单交互进阶到深度交互,再到女巫筛选重度用户、资金混合验证等方式。到了如今,空投可以说是卷上加卷,不仅大毛空投难现,资金门槛也日益增加,各种奥德赛让用户可用PUA来形容。

至于项目为何要PUA,原因就在于Web3大部分应用很难存在有效需求,且早期用户非常稀少,为了获得用户量与交互收入,项目不得不以使用各种活动刺激用户的使用,空投就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在20年之后,空投造福效应凸显,Apecoin、DYDX、Arbitrum、ENS也成功让很多早期用户实现了暴富梦。

在造福效应影响下,自空投诞生之初,羊毛党的身影就如影随形。发展至今,空投难度增加倒逼撸毛党向专业化、机构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撸毛产业链。工作室会配置投研、反女巫技术、交互等专业团队,部分也会有大金额的投入到项目中,从某个角度来看,撸毛团队甚至逐渐成为了项目一级市场的参与者。

在此之中,项目与撸毛党的攻防战不断上演,撸毛党频繁出现被反撸的经历,两者维持着紧张而又微妙的平衡,可以说,这是当前所有项目的空投现状,也是激进女巫措施受争议的根本原因,但长期而言,本次LayerZero激进的赏金机制仍有望被广泛使用在大型项目中。

回到另一核心问题,若排除空投的刺激效应不谈,项目是否真正存在有效需求尚存疑,没有长期价值的项目依赖空投获取短期用户,最终走向衰落也是必然。这也是诸多知名项目不断延长发币时间线,对女巫采取强硬手段的原因之一。以Web2行业进行对比,空投与互联网的补贴大战颇为类似,但空投是用户先行投入后项目补贴,而传统互联网则是最初对需求进行补贴,网络优势形成后减少补贴范围,其中也不乏存在项目在补贴结束后裸泳的,归根结底,项目生存终究要回到自造血能力上。

无论如何,长期撸毛的成本日益增加是必然趋势,工作室也对此早有预见,只要空投还有利可图,工作室的演化也仍将继续。对于单个用户而言,尽管世俗意义上“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在加密也成立,但空投确实是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途径之一,可惜的是,随着以资金积分为首的空投规隐隐超越交互成为空投的主要趋势,留给用户的所谓大毛交互,或许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