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加密娱乐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新技术还是新应用

转载
21 天前
9541
Techub News

文章转载来源: Techub News

撰文:Matti

编译:Yangz,Techub News

文章来源:Techub News

现实的情况会让你不禁自问,「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来吸引更多的用户?」答案是,相较于新应用,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新技术。

一直以来,行业内的技术叙事都在攫取更多的价值,而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已然进入了加密娱乐时代,包括机构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想参与其中。

行业内热门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消息不断,但加密货币的技术摩擦真的阻碍了主流采用吗?还是,我们只是不敢面对真正棘手的问题?

我看过 Shopify 创始人的一段视频,他说,那些错过该公司投资机会的风险投资人一开始都觉得 TAM (潜在市场规模)太小。当时他们统计的网店数量约为 5 万家。如今,仅 Shopify 一家就有 100 万商户。

Shopify 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创建网店的技术摩擦,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而链上经济的问题是:为吸引用户,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用例还是更好的技术?或者说对技术的炒作,本身就是用例?

 

开发人员是产品吗?

当前的情况是,为其他开发者搭建产品的开发者比为实际用户搭建产品的开发者要多。项目为吸引风投进行优化也变得简单。产品越是晦涩,代币的反身性就越强。目前,我们推出的技术也比用例要多。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以下几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

  1. 我们首先需要更好的技术来消除用户摩擦

  2. 但技术并没那么重要,我们需要先为用户构建,然后再构建基础架构(例如亚马逊/AWS)

  3. 技术是产品,而 VC 是消费者,也是资助者

若将 Shopify 的成功案例推演到今天的链上应用现状,我们可以假设,缺乏好的用例可以归因于技术摩擦。如果假设正确,我认为我们需要将区块链的复杂性抽象化,而不是增加基础设施。也就是说,答案应该是减少新技术的推出,而不是增加新技术。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更好的用例,超越投机,吸引更多资金。

减少新技术推出的理由

区块链设计本身就十分复杂。基于冗余性,区块链将状态保存从封闭的数据库中解放出来。区块空间是更新状态的容器,但它的产生并不容易,背后的原理也极为复杂。

开发者和企业家们提出了各种形式的区块链抽象。这些解决方案应使人们更容易与区块链交互,如以便捷的方式将各种钱包捆绑在一起,在链与链之间架起桥梁,并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部署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区块空间和用户之间的中间人。

从宏观角度来看,区块链抽象是将区块空间与开发工具/可组合基础设施捆绑在一起,供用户使用。但我们是否会因过度设计的解决方案在中心化的边缘反复徘徊?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最后得到的是将复杂的多签当作「Web3 的 AWS」?

如果你不认为抽象化是解决方案,且又是个技术狂人,那么你可能正在寻找下一个 ZK/FHE(完全同态加密) 方案,以便普罗大众都能用上区块链。

解决当今技术摩擦的办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减少新技术:简化区块链的复杂性

  2. 增加新技术:扩展和跨链(更快、更便宜、无缝传输)

要想吸纳下一批 5 亿用户,我们需要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区块链,使用户和开发者能更轻松地进行交互。

开发者们正以更好的用户体验,大肆推销钱包和通用应用,以吸引新用户进入行业,或抢夺 Metamask 的部分市场份额。但从用户角度出发,加密货币应用的用户体验已有所发展,现在需要的是新的用例,是提供更多有趣有用的功能。

相比照搬已有的东西,然后加上点小改动,提出新的用例要难得多。许多应用在构建时只考虑到了「应该怎么样」,比如「用户应该希望拥有自己的数据」、 「Twitter 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权力」,而没有考虑实际需求。

因此,我认为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用例方面的想象力不足。鉴于行业中资金多于可正确执行的创意的事实,我们最终陷入了加密货币周期的「Lollapalooza」效应。(「Lollapalooza」效应由查理芒格提出,也即「合奏效应」,指的是多个互相联系的同向因素叠加后产生极强的放大作用)

 

Lollapalooza 在加密货币行业的具象化

当你不知道要搭建什么时,你会开发更多技术。当你面对资金手足无措时,你会发现各种金融工具。而在你感到无聊时,你会在互联网上浏览各种 meme。正是在这一切中,加密货币行业一次次地逃避着现实。

我将当前行业所处的宏观周期称为「熵减」(degentropy)。在该周期中,投机正在吞噬行业,而行业也在吞噬投机。对于过去和未来的宏观周期,我将其分为了以下四个时代:

  1. 2009-2014 年:加密朋克时代(构想)

  2. 2014-2020 年:加密初创时代(熵增)

  3. 2020-2025 年:加密娱乐时代(熵减)

  4. 2025年之后:部署时代(负熵)

目前,行业陷入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对没有内在价值的 meme 的乌托邦式拥抱,另一方面是乌托邦式的技术承诺无法解决当前的棘手问题。没有人专注于回答难题(用例)。如图所示,这就是熵减的真实写照:

虽然在周期结束时,曲线中部群体的判断会是正确的,但这也可能意味着,现下的他们赚不到钱(也不会亏钱)。加密货币成为了赌未来的现实;每个人即是技术投资者,也是 meme 投资者,由于没有进入门槛,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时代潮流中。

反观曲线左右两侧的群体,他们会继续这场盛大的「扮演游戏」,并从中获益。这场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只要把币卖给任何愿意接手的投资者即可。

虽然听起来有些「比烂」,但当经济本身就依赖于「炼金术」,且很少有人能在不依赖于表演性经济的情况下证明其合理性时,我们又如何能将其锚定在现实中呢?有人会说,4000 亿美元的全球咨询市场也是个笑话,但事实上,它的存在的确让人们很难不参与这种特定的扮演游戏。

事实上,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娱乐产业,而这就是全天候信息流对社会的影响。加密货币为这个表演性极强的时代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市场契合点。我们正在模糊游戏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这就是现实。我不做规范性的分析,也不是说这就是不好的。我想指出的是,金融游戏是如何演变的。这种演变可以让一些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在未来变得无价(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会再次变得毫无价值)。

在这个时代,跟着钱走就意味着跟着 Lollapalooza 潮流走。如果你能玩转这个游戏,那么恭喜你,你拥有比 KOL 更好的销售技巧。在我看来,当前的加密货币行业大体上就是娱乐行业。我们从事的就是代币销售业务。

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加密货币行业的最终形态。预计一场大萧条(真正的幻灭)正在前方徘徊,毕竟加密货币行业的「互联网泡沫」还未发生。以下是我这么猜测的原因:

  1. 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融资都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2. 区块链的规模无法满足主流需求

  3. 面向消费者的用例很少

  4. 机构支持和传统金融的采用还不成熟

不管你怎么想,我们都还没有准备好或有资格吸收数万亿的机构资金流入。如果这些资金是通过 ETF 来实现的,那么最终的 degen 大佬们将进入始于 2020 年的宏观周期的最后一段。

从宏观角度来看,加密货币的成功只取决于是否有更多的资金入场。而在短期内,它的成功可能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即「金融 Degen 化」(financial degeneracy)将点燃加密货币试图取代的系统。从长远来看,无政府资本主义会通过「革命性技术」这一特洛伊木马,将「金融 Degen 化」牵入「传统金融」的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