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做短剧,能有多暴利?

转载
24 天前
2912
陀螺财经

文章转载来源: 陀螺财经

提到竖屏短剧,众人都不会陌生。

从去年开始,短剧就开始全面入侵到了短视频平台,“1分钟3个反转、重生虐渣、豪门狗血”,各种短、频、快的内容裹挟着人类内心隐秘的欲望,在爽点刺激下迅速占领用户心智,成为了用户心甘情愿掏钱的吸金利器,甚至在海外也掀起了一波精神鸦片风潮。

今年,看够了豪门情仇的用户,摇身一变向配角进发,“王妈”、“李管家”翻红,短剧行业也在规则的完善下脱离了野蛮生长,向正规化与精品化迈进。

而就在最近,短剧的风,似乎终于吹到了Web3。

01、多部短剧推出,Web3掀起短剧潮

日前,X平台上一则关于短剧信息被频繁转发,消息称由IBGTGVC投资、TShow2008制片的首部Web3原生短剧《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将在5月22日在火币Live平台正式上线。而在此前,这部剧就因在开机仪式上以“中国人本来就聪明”的中本聪梗,在业界小火了一把。

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海报,来源:X平台

尽管目前还未上映,仅在讨论阶段,但实际上,这已经不是Web3的第一部短剧。早在4 月 26 日,BitRealms平台发行的《回到未来:我是比特币之王》就已开播,而在5月7日,这部50集的Web3题材短剧已经完结。但或许由于宣传问题,直到《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的热度上升时,该短剧才真正的站上Web3的台前,两者由于姓名的类似,甚至一度被人认为是同一部剧作,这也给《比特币之王》带来了部分流量。

回到未来:我是比特币之王海报,来源:公开资料

从两部剧来看,两部剧都一脉相承了短剧的“爽文”传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重生逆袭这一形式,《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以爆仓重生后的夏本聪创业为主线,而比特币之王则以遭到妻子与挚友背叛后重生后的梅森复仇虐渣为脉络,两者均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对近15年来的区块链历史进行了呈现,聚焦了Web3领域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

在具体手法上,两部剧均以碰瓷名人玩梗、寻找真人替身演员为主要手段。实话而言,从感官来看,且不论未上映的大佬,已播放的《回到未来:我是比特币之王》叙述逻辑堪称狗血,人物特性的夸张表达与一般短剧并无大致区别,同时存在部分擦边细节,但从用户的反馈来看,仍存在诸多人士颇为欣赏,这或许也是短剧的魅力。

何一对于选角的玩梗,来源:X平台

02、Web3短剧如何发展?商业模式是关键

回到Web3本身,实际上,从题材而言,加密领域跌宕起伏的十五年以剧作的方式呈现有高度可行性,无论是英语老师的暴富、牛肉老板的逆袭、外国小子在上海的冷风吹,在币圈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而矿工的沉浮、交易所的百团大战与公链千帆竞,也都具备很好的叙述与反转性。

但为什么直到现在,短剧才开始以Web3为题材火起来?一方面,自然有加密领域小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盈利模式成为了关键。

在传统的短剧中,除了少部分的广告收入与电商渠道收入外,绝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会员的订阅制,即用户采用分集或打包制的形式付费。从成本端来看,除了日常的演员、拍摄、剪辑等成本外,有80-90%的成本需花费在短视频平台的投流中。视制作的精良程度,一部短剧制作成本大约在20-50万左右,ROI基本高于1.2才可实现造血盈利。

但这套玩法,会被认为很不币圈,因为大部分的盈利都被中心化平台获取,且分账渠道并非钱包,而是微信或支付宝,可以认为,这是纯粹的Web2场景。但诚然,Web3的短剧有很大一部分的目标群体,恰恰就是币圈人。因此,利用现有架构与Web3的特殊机制相结合,自然就成为了发行方的主要考量。

从BitRealms来看,在《回到未来:我是比特币之王》中,就采用了非常符合加密特性的“Watch to Earn”的类NFT空投模式。在其官方平台上链接钱包后观看短剧,将100%随机掉落代币IBOSS,而若持有平台空投的Popcorn Pass,掉落几率将增加至15-30倍。简而言之,Popcorn Pass类似于矿机的加速芯片,可加速在平台通过Watch挖矿的算力效率。据官方透露,该剧在全网已有超过150万的观看量。

仅从以上文字描述来看,制作方盈利模式似乎仅有二级市场上线项目代币或出售Popcorn Pass两个途径。而从币种表现来看,IBOSS目前已上线Solana,总供应上限为10亿枚,上线后价格走势和其他MEME类似,在5月7日上线被拉升至0.0088578美元后,现已经回落到0.0007007美元,略高于5月7日的开盘价。

IBOSS价格走势,来源:Geckoterminal

为持续运营代币,该平台与Web3短视频社交应用Whistle达成了战略合作,同时预计将与点众科技,七猫等传统短剧平台达成二次分发,探索将面向 Web2 用户群体的收益回馈给社区。截至目前,该项目在Whistle上的盈利已有2000美元,平台也宣布将其用于代币回购。但该金额对于一个MEME的拉盘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尽管一轮游的盈利模式在币圈颇为正常,但要持续发展,发行方则必须提升造血能力,保持代币的流动性。BitRealms也在采访中坦言,Popcorn Pass由于未上线二级市场,并未在营收上起到任何作用,当前主要的盈利模式以承接项目广告为重点,通过给项目方定制化内容及场景服务获得收入。

在此背景下,启动资金成为了短剧制作的绝对大头,资方的投入就显得尤其重要。对此,另一部剧作《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还闹出了乌龙,剧组发通告称4月15日因剧组财务合约爆仓拖欠演员工资暂停了拍摄,成为了一出极具币圈特色的笑话。

出品人立二拆四发布的消息,来源:X平台

当然,也有人士质疑该行为是操作,毕竟作为出品人的立二拆四本有前科。尽管目前众人对其可能不太熟悉,但立二拆四曾是我国著名的网络推手,郭美美就由其一手推出,曾策划炒作“和尚船震门”、“干爹带我游奥运”等虚假事件,由于过分利用舆论,其曾被判以非法经营罪获刑四年,罚金15万。

到了如今,立二拆四摇身一变成为了短剧的出品人,积极的方向而言,炒作手段必然比其他短剧更胜一筹,在以流量决定一切的币圈,这将会是重要优势。事实也正是如此,尽管《回到未来:我是比特币之王》先行发布,但目前行业最广为人知的短剧还是《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

从盈利模式来看,现《重生之我在币圈当大佬》还未透露出信息,但从其主要投资方爱彼资本与合作平台火币来看,项目广告与平台引流仍是核心目的。从某个角度来看,短剧与交易所具备一定契合度,交易所高度需要流量,又是业内绝对的资本掌握方。而短剧恰恰是引流的直接渠道,并具有一定的破圈效应,两者的合作也是双赢模式。以此进行分析,若试水成功,该种合作模式将成为主要途径,后续以交易所以及大型项目方资本为主的短剧也有希望迎来发展。

总结而言,目前的Web3短剧制作均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该种模式并非不可行,也有传统短剧以此为主要收入,但该模式先天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取决于项目方的广告预算与引流的实际成效,而叠加代币带来的额外成本,短剧维持长线运营难度较大,在Web3有限规模与复杂的门槛操作下,很难形成传统短剧的飞轮效应。长此以往,最后Web3短剧的发展,不是回归Web2的流量,就是形成以代币增值为核心的封闭生态。

从制作方看,两部短剧的制作方都是以短剧为抓手迈入生态化发展,BitRealms方透露将以短剧与游戏为抓手,形成以娱乐内容资产化为基础的公平发射平台。而另一制作方TShow平台则计划在粉丝达到2100万后,上线发布平台币,以实现其付U看剧、持币分U、燃烧参与的模式。

03、人人都Earn,Web3短视频终难长久

实际上,从行业来看,Web2的视频场景已然也不是首次在Web3被复刻。若纵观Web3领域的视频平台发展,秉持Web2的一切都可以在Web3重建的信念,与抖音类似的短视频平台就曾多次在Web3昙花一现。火牛与秘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8年,以“区块链+抖音”模式的短视频平台“火牛”曾火爆一时。在火牛上观看、发布视频或者拉新以及打赏,则可获得名为“火钻”的积分奖励,所有持火钻的用户都可以分享平台收入80%的分红。摒除更具有门槛的视频发布,火牛开放了充值平台,只要充值就可以获得火钻,充钱就可以直接享受现金分红,颇有些“人人持股,天天分红”的意味。

火牛视频的白皮书分红内容,来源:公开资料

尽管号称应用了区块链技术,但这一平台实际没有任何区块链性质,既无钱包也无提现,更无内容上链,分红也是以人民币的形式。但凭借这一模式,在最火的时候,火牛视频曾有超过1400万的用户量,年化收益率高达3000%。在高额收益下,用户纷纷投资充值,创始人被传2个月就拈财达到8亿元。但击鼓传花的庞氏游戏始终难以持续,仅用了三天时间,火牛的分红比例便降至此前的千分之一,用户投资最终血本无归,火牛视频也不了了之。

类似的操作还有20年上线的秘乐短视频,其曾经占据苹果App store中国区免费下载榜头名,半年MAU就达到了2000万,用户总量超过5000万人,在下沉市场非常火爆。秘乐与火牛一脉相承,尽管号称通过观看短视频就可“零撸”获取平台积分秘豆,但仍需要充值与拉人头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与火钻不同的是,秘豆还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市场一度将毫无价值的秘豆炒至20多元一颗。最后,公司狂揽上亿的收割费,留下用户一地鸡毛。

在此提及火牛与秘乐,并非唱衰Web3短剧,毕竟Web3的短剧平台与上述还有着明确区别。首先,火牛与秘乐都是打着“区块链”的噱头挂羊头卖狗肉,两者实际上只是借鉴了挖矿这一概念的人民币资金游戏;其次,两者作为视频平台,平台内容呈现低质化,多是从其他平台切片而来的复刻视频,缺乏内容粘性;最后,两者的流量入口显然比Web3要大得多,覆盖人群更为广泛。而反观Web3短剧,最大的区别是价值内容产出与链上资产的介入。但无论如何解释,历史确有相似之处,纯粹的“Watch to Earn”模式很难持续,毕竟人人都Earn,最终,总需要人来买单,而买单者,就只能是后来的接盘者。

归根结底,在Web3领域,由于繁琐的钱包操作以及分散的流量入口,有效流量的获取成本与链上APP的构建成本天然就高于Web2,为获得正向的ROI,决定了项目方需要获取比Web2更高的收益,从其他方向进行收割,最后的目的也多直指发币。实际上,这种模式显然是低效的,若是出现在传统互联网,高成本的商业模式并无竞争力,而在Web3,实现此的核心则需要评估链上服务能否值得用信任换取效率。可以认为,很多的Web3项目从最初就不具备商业可行性,现实也如出一辙,纵观Web3项目,能实现自我造血能力的项目少之又少。

当然,作为业内人士,短剧的风吹到Web3,实属是一件好事,凭借此,尽管略有失真,但圈外人也可通过剧作更为了解区块链的世界。最终,观众获得了情绪价值,项目方获得了流量,发行方获得了题材与收入,这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