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来源: ChainFeeds
EigenLayer 刚发布了其协议代币 EIGEN 的白皮书,引入了许多新颖且复杂的概念,如 Intersubjective、Work Token、Token Forking、slashing-by-forking 以及 Intersubjective staking 等,这些术语迅速成为社区热议的焦点。
EigenLayer 协议设计的初衷是泛化以太坊节点的用途,不仅能让这些节点执行其他业务逻辑以增加收益,还能为参与 ETH 共识的用户增加收入。然而,这样为节点增加效用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中,除了可直接观察到的客观风险外,还有一些处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不确定区域。这种不确定性虽无法通过密码学和数学完全保证,但却是基于「社会共识」的。这正是所谓的「Intersubjective」,我更愿意将其译作「社会共识」。
而由此展开,正因为是「社会共识」,所以他们的协议代币也需要能被分叉,而能被分叉就又要设计双代币的隔离模型,以及发起分叉的挑战等等逻辑作为配套。它更像是用以太坊实现了一整套网络的逻辑,它既有(社会)共识也有节点,还能分叉,但它却并不是一个区块链。
除此之外,我还回想起了一些与 Work Token 和 Weak subjectivity 相关的陈年趣闻,作为补充。
工作代币(Work Token)自 2018 年左右就被讨论了,而被更多人知晓的原因又是因为Multicoin Capital的 Kyle Samani。一句话解释,在 Work Token 的模型下,服务提供者通过质押网络的原生代币才能获为网络执行工作的权利。
也就是节点既需要提供代币,还要提供服务,才能获得回报。当然随着这几年链上流动性和 DeFi 协议的普及,节点需要质押的代币可以通过第三方投入,而不需要节点自身拿出大量的资产。也就变成了现在 EigenLayer 的这种模式:用户提供 ETH,Liquid Restaking Protocol 提供流动性、节点运营者提供硬件、AVS 提供业务逻辑。
在 2018 年或者更早,行业对于代币进行过各种五花八门的分类,当时比较最常见的分类是:价值存储(比如比特币)、证券型代币、实用型代币、工作代币等。
关于 Work Token 和其他代币模型,建议从 Multicoin 的这篇文章入门:https://multicoin.capital/2018/02/13/new-models-utility-tokens/
首先,我们来定义两个关键词汇:Objective(客观)和 Subjective(主观)。在区块链和去中心化网络中导致的错误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被分类为以下四种:
Objective(客观)错误:这些错误是基于数据和密码学的,可以被明确验证,例如以太坊虚拟机(EVM)的执行过程。
Intersubjective 的错误:这类错误涉及到群体间的社会共识。当某些行为或判断超出了这个共识,它们就被视为 Intersubjective 错误。
无法被观测的错误:这类错误仅为受害者所知,其他人无法观察到。
Subjective(主观)错误:这些错误完全基于个人的经历和观点,导致没有共识的结果。
EigenLayer 认为无法被观测的错误和主观错误是难以纠正的,因此提出使用 ETH 来避免客观错误,使用 EIGEN 来避免 Intersubjective 错误。
Intersubjective 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介于「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状态。这个词是由 「Inter」(意指「在…之间」或「相互」,如同 Interactive 的「交互式的」、Internet 的「互联网」)和 Subjective(主观)组合而成。因此,Intersubjective 指的是在个体间形成的一种主观状态,是社会内部通过互动形成的共识。
如果问 ChatGPT Intersubjective 是什么意思,它会告诉你一个很难理解的中文翻译:「互为主体性」。
例如,在金融市场中,普遍不接受 「1 BTC = 1 USD」这样的表述,这种错误的共识可以被归为 Intersubjective 错误。因此,如果要解释 Intersubjective,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社会共识」,即一个群体内部对某些观念或事实的共同接受。
虽然在学术和专业讨论中,「社会共识」与 Intersubjective 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Intersubjective 更侧重于描述个体间主观经验和知识的共享过程,而 「社会共识」 则更多关注于共同决策和行动的结果。
简单回顾下 EigenLayer 协议,用户可以将 ETH 存入 Liquid Restaking Protocol 中,然后这些协议会将这些 ETH 质押运行以太坊验证节点,这些验证节点还会同时运行各种 AVS 等中间件业务(比如预言机、跨链桥、数据可用性等等),为终端应用提供服务。
对于 AVS 而言,也可以分为客观和 Intersubjective 的两种类型。客观的 AVS 基于密码学和数学,可以明确量化和验证,在 EigenLayer设计中,这些 AVS 就可以依赖 Restaking 的 ETH 作为安全性保障。而 Intersubjective 的 AVS,以预言机为例,因为链外数据没法在链上验证,所以只能依赖于节点之间的社会共识,足够多节点认可的数据就是可信的。
总结来说,Restaking ETH 将作为 EigenLayer 协议中的客观 AVS 的工作代币,EIGEN 将作为 Intersubjective AVS 的工作代币。
Token Forking,也是个新颖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区块链可分叉的特性指的是开源代码或网络(也就是链本身),而 ERC-20 代币理论上是不可被分叉的,至少不会自带这个能力。因为代币作为一种智能合约,它完全依赖 EVM 的客观属性。
但是 EigenLayer 认为在他们的框架下,代币的可分叉性是一种保底的安全措施,哪怕这是百年难遇的。如果 EigenLayer 网络中恶意攻击者的数量超过了半数,那普通用户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分叉代币,然后所有用户和 AVS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代币,其实也就是让社会共识来决定哪个代币才是最正统的。他们也把这个概念称为 slashing-by-forking(通过分叉惩罚),也是源自 Vitalik Buterin 在 9 年前写的文章。
为了能支持这种分叉性,需要增加大量的逻辑来支撑。比如,如果代币是可分叉的,那对于借贷协议而言,EIGEN还能作为抵押品吗?因此他们设计了双代币隔离的模型,EIGEN 不能被分叉,但是另一种 bEIGEN 就可以被分叉。以及还设计了发起分叉的挑战过程,以及赔偿逻辑等。
但其实以太坊的 PoS 共识也早就有一种名为「弱主观性」的概念(又是由 Vitalik Buterin发明的),也是一种介于「客观」和「主观」之间的概念。而且也只有 PoS 共识的区块链才有 Weak subjectivity 的属性。
对于 PoW 网络来说,由于算力竞争是实打实的成本,所以最长链就是最安全的,可以算是完全「客观」的。而对于 PoS 网络来说,出块成本忽略不计,攻击成本也很低,所以对于刚刚加入网络的节点来说就需要检索社会信息,找到这个「弱主观性」,加入正确网络后才能客观的参与 PoS 的过程。所以在进入正确的网络之前存在一些「主观」因素。
但是对于已经进入准确的以太坊网络参与共识的节点来说,所有的共识过程和 EVM 运行过程都是客观的,由密码学和数学保证,比如 EVM 输入输出的确定性,而双签等会被 Slashing 的情况也都是明确的规则。
来源:ChainFeeds
发布人:暖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火讯财经立场。火讯财经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文章涉及侵权, 请及时致函告之,本站将第⼀时间删除⽂章。邮箱:8400343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