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交,不是大厂的「回春丹」

转载
350 天前
2961
AI梦工厂

文章转载来源:AI梦工厂

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

作者:山核桃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新社交大战」的话题就会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中再度涌现,不是关于「字节放不下社交」,就是创业者们所显露出的「成为下一个抖音、微信」的野心。

新技术、新需求与新产品形态总会书写新一轮的社交竞争格局,这一次尝试改变的是来自AI。

据「硅基研究室」统计,无论是字节、百度、美团、快手、腾讯等头部大厂,抑或是小红书、挚文集团(陌陌、探探的母公司)等垂直平台或中厂,都基于AI对原有社交场景进行改造,或推出原生AI社交应用。

图源:Tech星球

据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的报告,预计到2028年,社交媒体市场中的AI应用规模将从2023年的16.4亿美元增长至56.6亿美元,增长超3倍。

但社交赛道早已经历过几轮混战,无论此前靠着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崛起的微信和陌陌,在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两块山头各自「占山为王」,还是2017年掀起的短视频浪潮,抑或是2019年「雷声大、雨点小」的「多闪、马桶MT、子弹短信」对战微信......在社交赛道上,「成王败寇」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在大厂们的密集推动下,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真的能颠覆社交这门陈旧的「人性生意」吗?所谓的「AI社交」又究竟是不是一个伪需求?


1、AI社交的明牌生意


社交是一门人性生意,经由过往移动互联网玩家们的塑造,按照关系链的强弱,可以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前者以微信、抖音为代表,后者则以陌陌为首。按照媒介形式划分,又可以归类于以图文为主,以短视频为主等等。

不过,所有的划分其实都可以被打碎。因为在「社交大战」的十余年演进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玩家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上,互探边界。

具体到AI社交上,所反映出的情况也是类似的。所谓的AI陪伴、AI bot、AI Agent等形式,行业玩家并未固守在一个形式中,都是功能叠加的「缝合」,因此很难说定义谁是「真正的AI社交产品」。

难以归类与难以定义的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趋势,当下的AI社交其实是一场「明牌战」。在社交行业浸润多年的趣丸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庄明浩在近期一档播客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很多创业者可能是暗牌,但对大厂们来说都是明牌。”

如在AI bot+AI Agent叠加的AI陪伴赛道,「抖音心晴」定位为情绪关怀机器人,百度也在上线了AI对话独立APP「万话」,实现真人与AI虚拟人的交互,腾讯系的「未伴」APP和阅文旗下的「筑梦岛」都是类似的逻辑。

「硅基研究室」在近期观察到,小红书也上线了一款名为「宠物小伙伴」的AI陪伴类功能,除了可以选择宠物,与之对话外,还提供基于LBS的挖宝功能,主打治愈风。

小红书近期上线的「宠物小伙伴」,主打治愈风 图源:小红书截图

“事实上在2021年左右,大家已经在探索AI社交了,但都还在摸索,大部分的赛道参与者主要想做一些更有趣的应用。”一位头部大厂产品经理向「硅基研究室」分析。据他观察,从业务逻辑来看,目前的AI社交类应用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已有的社交场景,通过AI工具优化某一个节点的体验,例如提升对话质量,Dating软件的匹配效率、元宇宙社交的Avatar创建等等。另一类则是基于新场景AI原生应用,比如Character.Ai所代表的AI角色扮演类的平台,百度在海外上线的AI社交产品「SynClub」,还有国内的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所推出的Talkie和星野等。

而如果从社交关系链去理解,AI社交也并不复杂,行业玩家都在做的事,就是用新技术解决过去社交产品的老问题——用AI更高效、快速地建立关系。如在供给端,利用AIGC生成内容,提升分发的精准,深化关系。“AI可以贯穿全局,也可以仅仅作为中介,本质上就是让关系更容易建立。”上述产品经理表示。


2、AI社交大战,一场必然的战争

从上述玩家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打明牌的AI社交至少还未脱离原有社交产品的玩法,所谓的「AI社交大战」更像是又一次被炒作起来的老话题。

首先,当下的AI社交产品,无论从理念还是功能来看,同质化太严重了,仿佛在重复当年LBS时代的社交大战,做各类功能的叠加。其次,商业模式上并有逃开原有的会员、广告、直播打赏等商业模式。最后,从用户留存来看,由于替代品太多,爆款看似一时出圈,但长期运营留存压力很大。

上述问题,玩家们也不会不知道。尽管反复陷入「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争议,重复造轮子,但行业玩家集体奔赴AI社交,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必然的战役,背后的原因既与社交这门生意的吸引力有关,也与当下AI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有关。

如庄明浩所言:”(社交)因为永远有机会,才会永远有人去尝试”。

AI与社交结合,所带来的改变有三重。

首先,AI技术可以拓宽原有社交玩家的边界,实现拓品类、拓场景。过往的社交细分赛道中,无论是约会+社交、直播+社交,游戏+社交,语音+社交,还是内容社区+社交,大多细分赛道中已是巨头林立,想要拓宽边界并不容易。

但AI带来了顺理成章的改变。以语音和虚拟社交为例,过往在一些社交类产品中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例如在一款强调陌生人社交的产品中,在初期以真实语音或真人形象社交对部分用户来说存在门槛。但通过AI技术,通过定制语音、虚拟人形象等方式,实则降低了门槛。

其次,AI所带来的改变在于提质增效,提高社交的效率与质量,优化体验。一方面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根据用户的兴趣、行为和偏好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和交友对象,匹配的精准度更高了。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对话和情感识别技术,能够减少沟通壁垒与误解。本质上,都是让社交产品从难用迈向好用。

比如,在目前的一些海内外AI社交产品中,已经可以实现「真人用户+AI Bot」共同组建群聊,增加互动。还有在一些约会软件中,用户可以先创建自己的AI Avatar,对方可以先与AI Avatar进行互动,再决定是否添加好友,比如海外社交应用Snack。据外媒报道Snack官方曾表示“随着训练程度的增加,AI Avatar将有可能帮助用户筛选和识别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并将合适的用户推送给用户”。

当然更关键的,从更现实的业务逻辑来看,押注AI社交对大厂们而言,是一笔算的过来的账,至少能给原有的社交场景带来增量。无论是在商业模式的补充,用户活跃度的提升,抑或是内部赛马的尝试,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3、AI社交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从当下AI社交的行业格局来看,玩家们都还在探索,赢家也未定。不过我们依旧可以从一些实际案例和历史经验中,总结提炼出一些确定性的共识。

首先,自建大模型的比没有大模型的更有优势。

目前在AI社交领域突出的两家公司,一家是海外独角兽Character. AI,另一家是国内独角兽MiniMax,两者都创建了类似的AI社交应用,且都有自己的基础通用大模型,更容易形成「模型-数据-用户」的飞轮,达成应用一体化。

其次,有边界的比没边界的更有优势。

社交行业发展至今,尽管人人都想要成为「下一个微信、下一个抖音」,但与巨头抗争的难度也大大提升,无论是关系链的积累、用户口碑和存量用户的沉淀都需要时间的先发优势和运营能力,因此在细分市场里寻找更细分的人群,在边界内深耕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比如针对更垂直的心理咨询、老人陪伴等更细分的领域与人群。

当然,上述共识也只是可能的共识。毕竟,AI社交归根结底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竞争,因为人性总是难以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