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比亚迪纷纷入局!新的万亿市场正在被撬动

转载
399 天前
7461
新火种

文章转载来源:新火种

作者:一号

编辑:小迪

“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达到100亿至200亿台,远超电动汽车。”

这是马斯克今年5月在特斯拉2023年股东会上的发言。这不是空话,就在本周,特斯拉发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Tesla Optimus Gen 2,比起前一代更像人了。

从马斯克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Optimus Gen 2不仅能够平稳地行走,步行速度还较前代提升了30%,在肢体控制程度上也有所提高,能够轻松做一个90度的蹲下。

Optimus Gen 2能够灵巧地处理鸡蛋等易碎物品,这是因为它所有的手指都具有触觉感应,并且这对拥有11个自由度的手,可以让它更像人手,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谁能想到,就在一两年前,这个机器人还只是特斯拉在AI Day上的PPT概念图,而现在它已经“走”到了大家的面前。

面对这个机器人,马斯克更是直言:“未来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大部分体现在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上”

这番话语也得到了中国众多车企的认可。


新能源车企纷纷驶入“人形机器人”新赛道


在近些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车企纷纷加速“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小鹏发布了自研人形机器人PX5;而准新能源车企小米则在去年就推出了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瞄准家庭服务场景;比亚迪则选择投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后者因创始人,从华为离职的“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而出名。

彭志辉从华为离职之后,就一手创办了智元机器人,对标特斯拉的擎天柱,将产品的主要方向定为人性机器人,并且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在今年8月,推出了第一代产品——远征A1人性机器人,并发布了其自研的PowerFlow关节电机,反关节设计和灵巧手SkillHand。

同样在8月,比亚迪投资了这家公司,并成为了它的第七大股东,尽管认缴金额仅有191.497万元,但这却是比亚迪公开投资的第一家机器人公司。

而10月份,同样是新能源车企的小鹏公布了自研的双足人形机器人PX5。它拥有双足行走及跨障碍能力,可在室内外大步行走、敏捷运动、抗扰越障。

从2000年由日本本田推出的人形机器人Ashimo,到以韩国现代汽车占股80%的波士顿动力,再到特斯拉和中国车企,为何这些车企都热衷于“人形机器人”?

有业内专家表示,尽管现在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外在相去甚远,但本质上它们都是机器人属性。马斯克就曾将特斯拉定义为实际上最大的机器人——一种装有轮子的机器人。“我们可以采用相同的技术,放入到人形机器人中,让它变得更有用。”马斯克说道。

新能源车企和人形机器人产品在某些技术层面上是互通的,车企参与开发人形机器人可以充分借助现有资源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开发进程。

在硬件层面,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算力芯片、控制板、高性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以及各类传感器都可以移植到人形机器人上;在软件层面,基于智能汽车发展起来的环境感知、目标识别和路径感知等算法也都可以在人形机器人上进行定制优化。可以说,相比于其他企业,新能源车企开发人形机器人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面临三大难关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在2021年至2030年这十年期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超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并创造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

虽然远方有美景,但也要留意脚下的石块。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还存在着三大难关。

机器人本身并非新产品,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了数十年,但人形机器人则是“新生儿”。之所以选择设计人形机器人,业内的共识是,它更加通用,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环境,因此也能完成多样化的任务,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复杂的设计和极高的制造难度

尽管最终大家都想要把机器人做成人形,但在实际设计上却是五花八门,不少关键零部件都需要厂商自己研发制造,例如特斯拉在制造擎天柱时,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执行器和传感器,智能依靠自己研发定制。并且不同厂商的人形机器人,大小不同,这就导致了很多核心零部件无法适配、通用和量产。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很难降低下来,一台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制造成本就预计超百万美元。所以,像特斯拉和智元机器人都在强调要控制成本。除了硬件制造成本,与人形机器人相配套的大量云服务、大模型使用等软件成本也并不低。

因此,智元机器人就希望将产品先用于To B场景,例如在汽车装备中执行拧螺丝的操作,再落地于To C场景,其他大部分厂商也选择了同样的策略。

第三个,就是商业场景。企业更乐意去畅想这样的落地应用。例如让机器人到医院照顾病人、在工厂巡逻、在门店介绍产品,在家里做家务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上的支持必不可少。

因为在这些场景中,这些机器人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人,必定会出现大量不同的任务场景,这就要求机器人能够依靠AI大模型,针对不同的任务场景,自主自发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而不是简单地依靠设定好的任务映射去执行。

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在做尝试,例如将GPT-4接入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让它成为一个导游等等。

就在最近,东京大学发布的人形机器人Alter3成为了首款由GPT-4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不需要任何事先的编程调教,直接通过口头反馈,就可以让Alter3自主地做出各种人类动作,例如弹奏重金属音乐、表演自拍、扮鬼吓人等等。甚至没有意识的它还能通过GPT-4反馈的文本中推断出适当的情况,并做出富有情绪感的动作出来。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今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机器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且已经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

这种颠覆性,并不仅仅指其具有能够迅速成为“爆款”的可能,同时也是指它具备带动和主导上下游快速变革的“生态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活动迅速变迁,最终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现存63.8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现存23.84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7.65万家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相关企业已经持续十年正增长。随着相关技术的突破与落地,国内势必将掀起人形机器人的热潮

前文所提到的智元机器人,就在近日完成了新一轮A3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驰创投、中科创星、鼎晖投资、长飞基金、C资本、高瓴创投、立景创新、三花控股集团、基石资本、临港新片区基金和银杏谷资本投资,其第二代人形机器人预计将于2024年面世。

AI浪潮最大的赢家,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说:“具身智能将引领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

如果说今年大爆发的AI是一种提升效率的工具,那么,目前生成式AI所能做的生成图像、视频、音乐还有文字等,对整个社会的变革将很有限,因为它只局限在线上

也因此常常被人吐槽,“发展AI是为了让AI代替我去做各种苦活累活,我来写诗画画;而不是AI来写诗画画,而我继续做苦活累活”。

要想让整个社会因为AI得到变革,提升效率,那么在线下场景中大规模应用AI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前的AI,仅有“大脑”,而没有“躯体”。只有当AI具备“躯体”,成为具身智能,亲自去体验并理解现实世界,而非等待人类给其“投喂”信息,它才更有可能获得革命性的突破。

因此若以实现AGI为目标,发展人形机器人也将成为一条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