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越来越强,法律人是“躺”还是“卷”?

转载
361 天前
2090
AIGC开放社区

文章转载来源:AIGC开放社区

原文来源:AIGC开放社区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AI:到底是风口还是泡沫?


ChatGPT的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引爆了全社会热议AI。人们彷佛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以及其对社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比尔·盖茨在接受德国《商报》(Handelsblatt)采访时表示:“ChatGPT技术的出现,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PC)的诞生。”

在腾讯2023年股东大会上,马化腾回应有关ChatGPT和AI相关提问时也表示:“我们最开始以为(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十年不遇的机会,但是越想越觉得,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与此同时,相信很多法律人早前也看到过这样的新闻——“GPT-4在Bar考试(即美国的律师考试)里击败了90%的人类”“高盛:生成式AI或导致全球3亿个工作岗位被取代,律师和行政人员将是最有可能被裁员的岗位”。

难道我们真的会被AI取代吗?为什么一众重量级大佬都一致看好AI的未来?AI的出现对我们的社会和法律行业有何影响?

远的先不说,就作者所在的有鲤LEGAL团队服务的一位90后客户,在互联网大厂辞职出来创业,专门为企业定制人工智能应用,致力于为企业降本增效。其曾帮助一家化妆品电商企业定制AI客服应用,借助AI神器,1个人工客服就能轻松胜任过往20个客服的人力工作,自此每年可节省约200万的客服成本。

而放眼法律界,AI也在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传统行业。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已专门针对律师事务所打造出一款名为HarveyAI的模型,并且已获得由Sequoia红杉资本领投的2100万美金A轮融资。今年年初,HarveyAI先后与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普华永道(PwC)等行业龙头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旗下律师及法律专业人员提供包括合同分析、数据处理在内的多项服务。红杉资本在其官方网站表示,目前有1.5万家律师事务所“正在排队使用”HarveyAI这一产品。

所以,不管你承不承认、相不相信AI就是未来,但事实结果就是:未来已来。


法律人为什么要学会用AI?


前一阵子,有一位研究刑法的老前辈跟作者说,他被ChatGPT震撼到了,因为他刚花了两个星期完成了一篇刑法实务论文,他让助理尝试将论文大纲“丢”给ChatGPT,没想到ChatGPT只用了一分钟不到,就生成了相较他论文成果80%完成度左右的内容。这给老前辈带来巨大的触动,平时连互联网都极少玩的他,突然下定决心学习使用ChatGPT。

学会使用AI对法律人的好处不言而喻,每个法律人学习AI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对35岁以下的年轻法律人,尤其应当思考如何利用黄金时期,尽早掌握使用ChatGPT等AI工具的能力,以完成事业上的“弯道超车”。因为人在35岁以后通常开始要面对家庭育儿、照顾父母、就业收入等种种中年压力,再无精力折腾学习新事物。

以执业律师为例,35岁即为重要分水岭,如未能与时俱进形成能让自己立足的差异化优势,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往前看,都是牢牢占据了传统业务优势的老前辈;往后看,全是精通AI技术赋能法律专业的年轻律师。要知道,人类与AI从来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人机合作关系,竞争只会存在人与人之间,会使用AI的人与不会使用AI的人,一定会迅速拉大差距,届时淘汰人的不是AI,而是擅用AI的人。


法律人为何用不好AI?


ChatGPT这类AI工具难不难学?好不好用?

面对ChatGPT这一新事物,法律人当中往往有着过于忧虑和不屑一顾两种情绪,究其原因:一是尚未使用过ChatGPT的人,难免在“门外”焦虑,误以为AI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棒一样无所不能;二是已经使用过的人,多半只是“一只脚踩在门槛上”,因缺乏使用技巧,导致体验感极差,遂得出“AI不过如此”的结论。事实上,ChatGPT能很好地辅助我们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诸多事务,关键看我们是否掌握使用方法。如果你只是一个小学生,你只能让ChatGPT输出小学知识;如果你是一个法学博士,那你有可能调动ChatGPT作出法学博士研究水平的回答。这其中的区别,在于会不会提问。

很可惜我们当中很多法律人,有提问能力但缺乏提问技巧,企图一劳永逸地把全部材料丢给ChatGPT,然后提出一个空洞的要求:“请为我写一份完美的辩护词”,这本质上跟“甲方爸爸”给设计师提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要求无异。所以即便有了ChatGPT如此强大的一根魔法棒,假如你不会咒语(提问),那自然很难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AI如此厉害,一个法学本科生大学4年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它可能花了不到一秒时间就掌握了。作为法律人不禁思考:在AI面前我们还有什么优势,难道我们都会被AI取代?或者说在AI时代,法律人更应学习提升哪方面能力?

1.人机协作能力。钱学森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人工智能思想。与AI协作的能力,将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在前面已提及:ChatGPT遇强愈强,使用者懂多少,它就懂多少。它就像一个超级聪明的助理,你教它什么,它都会,甚至比你更会。既然有些事情机器比人类做得更好,那就交给机器。当电脑发明以后,我们几乎不会再去翻厚厚的法律书籍查法条、不会再去手写起诉状,因为信息化检索、电脑打字办公已能大幅提高办案效率,人工智能时代亦然。因为通过机器提升效率,所节省下来的时间,我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2.价值判断能力。往小里说,要具备“审美判断能力”,ChatGPT和助理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好、不好的地方怎么改,你得知道。往大里说,要具备像一位法官(甚至是立法者)那样的价值取向能力,法条之下保护的核心价值为何,你得知道。

在此必须先讲一个小故事:两名律师走进一间咖啡厅,各自拿出自带的三明治,准备一边吃午餐一边工作,这时服务员走过来说:抱歉了两位先生,我们这里不能吃自带食物。两名律师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默契地交换了各自手中的三明治,继续吃。这个段子很幽默地通过“他人所带食物”≠“自带食物”,来说明律师的规则运用能力。互联网时代,法律法规是公开的,法律知识是公开的,裁判文书也是公开的,人人都能轻易拥有这些信息。既然AI如此强大,为何不把案情一股脑输入机器,直接输出判决结果?即便有了AI,这个社会依然需要律师和法官的存在,是因为机器无法代替人来运用规则、评价规则。正如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罗翔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专题报告时也说到:“ChatGPT 永远无法告诉你,当你老婆和你妈妈一起掉到河里你救谁的问题。”

人工智能拥有比人类更强大的算力,可以快速收集、理解、归纳、提炼规则,并根据规则生成人类想要的内容。但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因为其“智能”,而是因为其“智慧”,这种智慧赋予我们运用规则调整社会秩序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明天会怎么样?


当围棋世界史上最年轻的五冠王柯洁,以0:3输给AlphaGo之后,彼时作者曾持这样的一个观点:AI只能在科学领域战胜人类,因为它有无穷算力;但其无法在艺术领域超越人类,因为它缺乏人的创造力。

有此认知,是因为作者那时认为,柯洁自述“从六岁学棋至今(截至2018年演讲)大约下了有两万盘网棋”,但AI凭借其强大算力,把人类所有的棋谱都学习了,甚至把围棋下法的全部可能性都计算了一遍,这样人类自然是无法战胜AI的。以此类推,AI也只能在人类艺术世界的现存作品里进行“深度洗稿”后再创作,以美术圈为例,假设此刻全人类停止绘画创作,因为AI失去了学习对象,所以AI此后所有的绘画水平,将不可能再有进步、不可能再超越停止绘画前的人类水平。

但如今作者恐怕要改变看法了——因为ChatGPT的出现,让人类开始关注到AI的涌现能力。打个比方,以前作者认为AI只是一个裁缝,不管怎么拼接缝合,最后的作品效果仍不会超出人类所见所闻的预期;但现在发现AI是一个“发明家”,能够对人类现有的东西破壁再重组,产出“破次元壁、突破维度”的结果,涌现出人类没有见过的惊艳方案。

想象在医学领域,若AI研究过足够多的病例,便能观察出其特有规律,由此生成的治疗方案可能比人类现有医学教案中最好的方案,还要更出色。毕竟最优秀的人类医生,终其一生可能只碰到过10万个病例,但AI却看了10亿个病例,有些罕见病概率之小,在10万个病例以内,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出现。我们一直以为AI只能根据人类见过的东西去输出,但AI早已见过人类没见过的东西。

这么一想,如前所述“人为停止绘画”所制造创作天花板,在AI看来可能根本不存在——毕竟即使创意再主观、想象力再虚无,也不过是人类在绞尽脑汁思索、调动经验智慧、借鉴古今案例,通过脑海中像素级碎片化的选择和重组后,所作出的最优解,最终在作品上的结果呈现。但AI看过的作品数量更多、维度更广,其工作原理远比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更先进、更复杂,自然能够产出人类从未见过的东西。


不确定的未来:“躺”还是“卷”?


无论人类愿不愿意,AI已经在影响和改变社会,这个事实不会改变。至于AI未来将如何重塑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暂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阶段性的判断:

1.环境的不确定性:由于所处社会位置不一样,社会各阶层对AI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AI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国与国之间而言,由于AI科技发展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就像核武器一样,只要有一个国家研发出来,势必加剧另一个国家的不安全感,从而引发军备竞赛。对于资本而言,因为手中有钱可以调动人才和技术,新的科技革命只会利好资金流动,因此对AI持欢迎态度。对于中产而言,大多数依赖知识改变命运(比如以专业技术为生的法律人、医生、工程师等),而AI的出现正好消除了知识信息的鸿沟,所以这一阶层对AI是最恐慌的。至于社会基层的普罗大众,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至今没有微信、不会上网购物等,所以对AI谈不上关心,因为对他们基本没有影响。

2.周期的不确定性:目前AI工具还是有一定的使用门槛的,远远未达到全民应用的程度。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可以应用于哪些场景、最终将以何种技术形式落地,也暂无定论。回看人类历史,从工业计算机、家用电脑,再到移动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一新事物花了多长时间,才完成“飞入寻常百姓家”,便不难预测,要实现“人人都用上AI”这一通用化、普及化效果,周期也不会太短。

3.个体的最大确定性:不要拒绝趋势,要拥抱趋势。人与机器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要知道工具的优势,善用工具放大自己的优势。从珍妮纺纱机到人工智能,人的竞争对象从来都不是机器,竞争只会存在人与人之间,机器只是生产工具,会使用生产工具的人,必然比不会使用的人,更容易取得领先。

AI时代,我们处于历史的当下,选择是“躺”还是“卷”,如果你还没有清晰的答案,那至少可以基于以上3个“判断”,在不确定的未来中追求最大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