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企业换“新颜”,钉钉的AI魔力

转载
377 天前
6207
AIGC

文章转载来源:AIGC

原文来源:AI鲸选社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AI大模型战场的“下半场”论调来得有点早。

在ChatGPT引爆AI新浪潮短短一年时间,舆论热点已经开始转向了“大模型淘汰赛”。从妙鸭相机爆火到霉霉说中文,比落伍更让投资人和创业者们担心的是,巨额投入换来的只是昙花一现。

“下半场论”的支持者认为,在头部明星创业企业和一线互联网大厂陆续卡位大模型后,竞争格局便其实已基本确定,C端模式寻求爆发点才是机会。诸如微软努力迭代系统级的Copilot,尽管当下只呈现了一定的能力,但大家相信未来会让每个人“如有神助”。

而反对者则相信,大模型是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当下许多新瓶装旧酒的模式不能代表未来,在这个领域,需要以五年十年为周期的布局。诸如钉钉将智能化底座(AI PaaS)开放给生态伙伴和客户,他们相信赋能给生态玩家,一起进化出更美好的未来。

ToB(面向企业)还是To C(面向消费者),当下的AI大模型商业模式仍难言定型,行业生态与头部玩家的座次并未排定。大家也在关注最新的行业进展。

11月3日,钉钉宣布,在超过50万家企业内测后,钉钉AI魔法棒正式上线,钉钉聊天、文档、知识库、脑图、闪记、Teambition 等17项产品、60+场景全面开放测试。

这一消息再度引起行业热议,也许在AI应该先ToB还是ToC的选择上,由更难落地的To B推动toC发展,是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切实路径所在。

01

大模型第二章:寻找应用模式

现在谈大模型的下半场其实更多是评论者们的标题艺术,红杉的“第二章”论断更为准确。

来自红杉资本的Sonya Huang和Pat Grady在今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生成式AI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序幕”,基础模型的进展引发了一波示范性技术应用。现在市场正在进入面向客户的“第二章”,这意味着生成式AI将更多着眼于解决问题,基础模型将会作为更全面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换而言之,大家就不再为了做大模型而大模型,而是更多面向生产、商业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工具型ToC应用是将新技术带入公众视野最好的方式,AI技术也是如此。AI拍照、AI绘画、AI孙燕姿唱歌等等,让用户理解了大模型,也引爆社交网络话题。

但这类工具性应用往往无法为当下的现实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商业价值因而有限。况且,大模型背后是天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在视频网站都无法靠订阅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市场,依靠C端用户订阅来养活大模型,显然不现实。更有效的商业路径是,面向C端用户,解决B+C共同的问题,由B端付费。

10月9日的一则报道被国内的科技博主反复提及,微软首批生成式AI产品中的GitHub Copilot正在承受亏损,即使向使用者收取10美金的月费或者100美金的年费,然而在运营中仍然入不敷出。根据统计,企业在每个用户身上的损失可能达到了20美金,有些用户平台甚至每月会倒贴80美金。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创业者们把目光投向了To B领域的原因。从业务场景出发,是应用大模型的最佳路径。

红杉中国针对235位CIO进行调研后发布的《2023企业数字化年度指南》指出,75%的受访企业表示降本增效是企业应用AIGC工具的首要目的,另外提高敏捷性与市场反应速度(36%)、满足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创新(34%)、增强办公效率与内部协同(32%)同样是企业引入AIGC工具的主要目的。

钉钉也是被企业的需求推动着走,2300 万企业、6 亿用户、工作属性,钉钉平台上这些数字,也正是AIGC最好的受众。当AI向To B发展,相比于用完即走的娱乐属性,更加具有价值和高频。

很多企业也是意识到这点,所以在钉钉 AI 开始邀测后,超过 50 万企业加入;17 条产品线、60多个场景的智能化能力,其中不乏低代码应用搭建、知识库、合同、 Teambition 项目管理等生产场景,希望释放数字生产力。

02

大模型商业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和组织的价值在于把“指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从而成就单凭个体努力无法达到的目标。创新者将前沿技术出售给企业,以平台和工具的形式部署在企业生产经营场景,这一步是ToB,而企业的员工则是技术的使用主体,使用这些技术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这一步则是ToC。

这既是大模型商业化的现实路径,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对于技术、企业和个体之间关系的一次重新理解。

AI模式最容易被采纳的的场景,便是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升。诸如钉钉这样的产品,使用者是个体,受益者则是个人和企业双方。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论和企业降本增效谋发展的商业诉求,在这一场景下一拍即合。

钉钉在这一模式上已经小有所成。在一段时间的公测以后,11月3日,钉钉宣布AI魔法棒正式上线,向所有用户开放测试。在全面拥抱智能化之路上,钉钉已经将原有的钉钉聊天、文档、知识库、脑图、闪记、Teambition 等17种产品功能接入AIGC产品线,60+使用场景、近100项AI技能同步面向用户开放测试。

很多产品已经获得用户好评,诸如在此前的亚运办赛过程中,志愿者培训,组委的人工客服都很忙。现在,工作人员将亚运会的相关知识都喂给了AI问答机器人,志愿者只需要一键唤起魔法棒就可以向AI进行提问。

海量的钉钉文档和PDF资料信息被“消化”,例如亚运钉的下载地址、志愿者要做哪些工作、亚运吉祥物是什么、比赛规则等等,机器人都可以快速学习成知识库。后续不懂就问,AI会针对问题生成智能回复,总结摘要信息,并将原文档出处一起提供给用户,方便了解更多信息,大大节省了筹备的时间。

类似的客户案例还有很多,根据钉钉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此前开启邀测的3个月内,有超过50万企业加入钉钉AI魔法棒邀请测试。

从行业上来看,在高频使用AI功能的Top 5000企业中,教育行业占比最高,制造业、互联网行业和零售行业的使用频次也名列前茅。其中,5000人以上规模的大企业占比超过了6%,2000人以上中大企业占比超过9%。

与此同时,钉钉也将智能化底座(AI PaaS)开放给生态伙伴与客户,将钉钉智能化推进到了生态层。目前,钉钉AI是国内首个全面开放的国民级智能化应用,也是首个全面开放人工智能技术的亿级 DAU 应用。大模型B2BC的模式,正在钉钉手中变为现实。

03

好用就是生产力

在B2B2C路径下,企业级产品与AI技术的成功融合,离不开个人用户的“获得感”。好用就是生产力。

要实现好用,交互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统一的LUI交互入口,是钉钉AI魔法棒的一大特点。在大模型的支持下,各类场景、应用的交互,从过去点菜单找入口,转变为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目前,在AI魔法棒内可一站唤起聊天、宜搭、智能问答、文档、应用咨询5类近20种技能,简化操作路径,对话即所得。

从用户需求角度,钉钉开放的AI能力首先包含摘要总结型,包括长文档摘要、知识库摘要、会议摘要、聊天摘要等典型的归纳总结场景,长内容、长会议通过摘要信息可以快速把握。

比如,钉钉会议接入了阿里云开发的“通义听悟”AI新产品,针对音视频场景进行了专门强化,内置新一代工业级语音识别模型Paraformer,可以高效完成对音视频内容的转写、检索、摘要和整理。

企业用户试用时发现,接入通义听悟的钉钉会议不但“听力好”,独创的声纹融合方位算法能够在10人以上的会议场景中区分不同发言人,生成高准确率的会议纪要,而且“悟性高”,能够自动为音视频内容划分章节形成摘要、总结每位发言人观点,甚至还能整理出代办事项和会议关注重点。

试想,如果公司需要邀请十位以上的嘉宾,开设一场两小时以上的会议,产生的文字内容可能不低于3万字,如果需要人工记录和整理,可能要占据一位员工完整的一个工作日,而有了钉钉会议的AI辅助,不但可以降本增效,也让员工可以有时间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如何帮助企业和员工选到合适好用的工具,钉钉也做了新尝试。应用咨询AI是钉钉应用市场的选品助手,可帮助用户推荐、对比SaaS应用或行业解决方案。咨询AI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要求,推荐应用,并完成产品介绍、对比、开通的完整链路,还可以针对多款SaaS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减少繁冗的重复性工作,促进知识流通技能共享,填平组织的信息差,提升技术的可及性和可用性,这是钉钉的AI魔法棒所带来的改变。

一场涉及千行百业的企业数智化转型正在路上,这不仅是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也是技术应用与采纳模式的变革,钉钉和其所构建的生态,正在搭建面向ToB技术的“新零售”模式,帮企业建造数智化场域,让员工“自助购物”,成为工作方式变革的主角,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工作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