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与AIGC挣钱不易,沃尔玛用它当导购

转载
397 天前
7551
AI之势

文章转载来源:AI之势

文章来源:亿欧网

文 | 番摊123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沃尔玛将AIGC用作导购应用,既是一以贯之拥抱前沿科技的精神传承,也开拓了AIGC全新的落地应用场景。

全球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Walmart)在官网宣布,将在电商平台试运行三款全新的AIGC应用,帮助广大用户改善购物体验提升效率。沃尔玛通过自身海量数据与第三方LLM的微调,打造了这三款新应用。

根据沃尔玛官网的描述,以及目前已有的信息推断,这是一种类ChatGPT的产品,可根据文本提示自动生成购物建议、搜索建议和评论摘要等。例如“想给1岁婴儿买纸尿裤和奶粉,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之前曾有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在购物规划、挑选方面,每周花费的平均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而且这一过程极为繁琐且乏味,正是AI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沃尔玛希望通过AIGC简化这一过程。

无独有偶的,另一家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在近期试验同类型的功能,这表明ChatGPT这种AIGC产品在电商领域拥有广阔的场景化落地空间,并且已经获得了业内领头羊的认可。


01 沃尔玛与高新科技


1962年,山姆·沃尔顿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设首家沃尔玛百货商店。1969年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随后逐渐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和世界上最大的企业。

目前沃尔玛在全球拥有超过200万名员工,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内开设有上万家门店,连续十几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名单的榜首。沃尔玛在技术创新方面也非常活跃,尤其在电子商务、大数据和AI等方面,它的在线购物平台(www.walmart.com)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沃尔玛与高新技术的关系似乎并不大。然而能霸榜“世界500强”长达十几年的企业,又怎么可能仅靠传统的零售商超呢?此次与AIGC的结合并非沃尔玛首次拥抱前沿技术,去年时就曾提出数字导购与虚拟购物的结合,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与真实购物相差无几的体验。更早前还曾利用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送货,为数百家门店添加自动微配送功能。

就在一个月前,沃尔玛宣布将分批次为员工配备AIGC助手,首批先在数万名员工身上试用,帮助他们在起草邮件、总结内容、生成创意内容等,以提升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之前沃尔玛宣布将测试一个Text to Shop工具,将AIGC应用与通用搜索和结账流程进行整合。同时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也在开发一个新版本的Scan & Go技术,并在测试一项名为Scan & Ship的功能,让购物者可以在店内选择他们想要的商品之后再送货到家。

沃尔玛之前曾经多次透露,他们正在探索一些可能是未来几年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同时对外部的先进技术也保持积极态度。比如语言助手与区块链技术,以及VR和AR等,目前已经运用到家具和户外商品领域,以及服装虚拟试穿功能。

“你可以取一件家具,然后模拟放在你的客厅里。比如你想买一个帐篷,可你并不需要真得把它买下来然后搬回家才发现它并不适合你。我们主要会从以下方面来审视技术,它是否减少了顾客摩擦?是否让他们购物更轻松了?在后端是否让我们更好更快地获得洞察,并能够更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推理?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最终能够让购物体验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虽然AIGC是近一年的时代浪潮,但这次用它当导购对沃尔玛而言并非意外之举。沃尔玛之前多年已经在使用机器学习和AI来帮助节省资金、大规模地创造个性化体验、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例如“预测篮子”功能,它利用机器学习和AI来了解购物者的历史、偏好以及通常会购买哪些东西,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更好的创造附加体验。此外沃尔玛还在打造全渠道分类规划的能力,确定哪些商店需要具体的哪些商品,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入这些商品。

机器学习和AI让沃尔玛能够将所有这些信息聚合在一起,综合这些信息并从中洞察本质,从而实现更动态化的管理。


02 大模型与AIGC的难处


上周一则消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搞大模型与AIGC巨亏,微软都还没挣到钱,搞文生图的SD略微好点,但也不乐观。全球科技圈在近一年来,在大模型与AIGC上的投入都是个顶个的走高,在技术变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在盈利方面则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各家基本都是在赔本赚吆喝。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成本与创造价值。

这两方面里的成本应该是更显而易见的,比如运行所需的硬件、维护等各种技术成本。举个例子,微软用户量高达150万的AI编程工具GitHub Copilot,平均每个月在每个用户身上都要倒贴20美元,最高的有80美元。换言之,微软自做出Copilot以来,光是一个月在它上面亏损就高达3000万美元,要知道Copilot也是不能白嫖的,会员每月还得交10美元“使用费”。微软的产品毕竟还是有会员收费制度的,没有收费的大模型与AIGC企业和产品,那“倒贴钱”应该还得再上一个量级。此外还有个很知名的是OpenAI,之前有信息爆料称,光是运行ChatGPT每日投入的成本就可能高达70万美元。

这是技术成本,还有宣传推广所用的版权成本。为了避免AI侵权带来的高额诉讼费用,有公司已经开始花大钱“购买”名人形象和语音版权。这两天一则很火的消息显示,Meta正在为自家AI Chatbot背后的明星名人画像买单。明星们只需要配合Meta工作6小时,记录肖像等信息用于“和大众聊天”,Meta的单人单笔付费就高达几百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Meta为此付费的名人已经有几十个之多。

但如此高昂的成本,似乎没有给AI和使用AI的公司带来想象中的“吸金力”。一方面,AIGC与大模型给公司其他产品带来的“递增效应”没有想象中那么猛烈。微软一直在强调“OpenAI使用了微软智能云服务”,但目前来看,这一举措带来的宣传效应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大模型和AIGC自身的落地场景、应用价值也仍待挖掘。

前不久红杉资本的一篇文章Generative AI’s Act Two(生成式AI的第二幕)中就提到,无论是首月用户留存率,还是目前用户的日常使用情况,相比其他的产品,目前各家的大模型与AIGC的使用情况都不容乐观。相比普通产品最高85%的留存和日/月活率,用户体验过AIGC产品后还愿意继续用、或是每天打开的比率都不算高,只有56%和41%。而《自然》期刊(Nature)在一项包含1600名科学家的调查中也发现,那些在研究中使用AI的科学家中,认为AI工具现在已是“必需品”的人只有区区4%。

这么一番对比下来不难发现,沃尔玛推出的购物助手、搜索助手、评论助手等类ChatGPT产品,又何尝不是一种推动大模型与AIGC落地的积极实践呢?有好技术却不积极推广应用岂不可惜?一哄而上的资本火热与一言难尽的盈利现状,这就是当前大模型与AIGC的窘境,相关产品和服务都没有得到大多数用户的真正认可,更多的还是在看热闹。历史的经验不止一次表明,没有落地应用,特别是转化成普通人能触手可及的产品,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都与空中楼阁无异。虽然现在的ChatGPT能说会道,微软的GitHub Copilot坐拥百万级用户,但该有的问题一样不少。与此同时,沃尔玛也是市场遍及全球的企业,与ChatGPT的侃侃而谈却又时常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相比,或许还是商超导购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