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没错,大模型没有投资价值

转载
494 天前
3870
AIcore

文章转载来源:AIcore

来源:吴老斯基

作者:吴畏 非凡母基金创始人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工具生成

通用大模型创业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

昨天在梅花创投的心力会上,朱啸虎表达了一个观点:

不看好通用大模型创业公司,因为没有差异化,未来他们都会转垂直模型,现在去使用大模型的MaaS,相当于是为他们测试产品,而大厂的大模型前端有应用、后端有数据,通用大模型创业公司无法与其竞争。投资通用大模型创业公司,投资人赚不到钱。

幸好王慧文有一个睡在上铺的兄弟,光年之外才没有人让投资人亏钱。美团以20.35亿的总代价,把投资人的投资款16.68亿以及王慧文的可转债3.63亿退了,而光年之外账上现金余额就有20.67亿,确实也没花啥钱。

相当于光年之外解散,美团帮忙走了个流程。结局令人惋惜,祝老王早日康复。

这里也多提一下,我们是梅花创投的LP,个人也是心力会的推荐官,别看吴世春是脱口秀和德州高手,段子可都是来源于生活,其中有一句:这个社会又现实又残酷,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扎心而真实,推荐大家看一下吴世春给心力会会员的那封信。

加上前段时间朱啸虎和傅盛在朋友圈的唇枪舌剑,以及朱啸虎后来的澄清,基本上可以看出,朱啸虎认为通用大模型没有投资价值,傅盛认为通用大模型没有创业价值,两者观点其实是一致的。


相比通用大模型,我更看好行业/垂直模型和应用


腾讯科技张小珺整理的很清晰,目前做通用大模型的创业公司,分大佬派、学院派和创业派,一共就这十来家,在国内,基本上很难再有新的通用大模型创业公司生存的机会了。

现有的这些通用大模型公司,未来会陷入与大厂大模型、其他创业公司大模型、海外大模型的白热化竞争中,在长期巨资烧钱和短期盈利无望的双重夹击下,未来发展可能也并不乐观。

在之前的文章(AIGC应用层项目到底要不要现在出来融资?)里,我就提到了:一个AIGC项目要成功,需具备至少四种要素:算力、算法/模型、数据/语料、场景。这更符合大厂的优势,百度有算力和中文语料、阿里有算力和电商场景、字节有算法和多模态语料、美团有本地生活场景和光年之外、腾讯几乎都有。

事实上,一个AI-Native公司刚开始只可能具备其中一到两项能力,其余的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建立。相比之下,那些已经具有场景和数据的+AIGC应用层公司,其商业成功概率无疑更高。

部分AI-Native公司一开始会从垂直模型切入,提供MaaS给应用层公司,之后大概率也会去做端对端的应用,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模型服务。而应用层公司为了增强和拥有自己的模型能力,随着模型的训练门槛降低,也一定会逐步自主构建垂直模型,不会把训练数据留给垂直模型。

最终,AI世界里只会存在几个通用大模型,少量提供数据标注、向量数据库、模型托管、开发工具等infra企业,以及海量的AIGC行业/垂直模型+应用。

对于顶级投资机构来说,通用大模型无疑是一个天花板极高、机会很大同时风险也极大的创业方向,因为错过的机会成本太高所以选择入局。通用大模型是大厂的必争之地,不是创业者的应许之地。适合绝大部分创业者的方向应该在AIGC行业/垂直模型+应用层。

那么,到底哪些机构在投资AIGC呢?


AIGC投资机构众生相


朱啸虎所在的金沙江创投确实是国内AIGC领域出手最早最多的机构之一,早在2022年就投了一家我们服务的AIGC公司(投完之后又连续融了两轮),最近两个月我们这边都有好几个AIGC项目在金沙江那边过会了。说什么不重要,行胜于言,欢迎加我个人微信deltawu聊一聊。

朱啸虎是极少的,在其他机构还在犹豫和观望的时候,真正愿意做决策出手早期AIGC公司的,投或不投都是当下反馈,绝不拖着项目(大部分项目十五分钟就聊完)。

根据我们近几个月数百场路演以及对近十个AIGC项目在交易环节的深度参与,正好给大家分享下近期我们在一级市场拿到的一手信息:

几乎所有的美元基金都对AI感兴趣(美元基金现在也就只能看看AI和全球化了),还有一小部分人民币基金(之前看企服赛道且还没有全面转向硬科技的),以及十来家产业资本(包括传统大厂、出海大厂、AI大厂、软件大厂、营销及电商服务商等)。

但当前对AIGC认知到位且资金到位且真正有概率会出手的国内机构不超过50家。

大部分对AIGC感兴趣的投资人,处于四种状态:

第一种人:观望犹豫,大约有60%的投资人属于这种类型,大概从今年年初开始关注AIGC,且本质上他们是看好AIGC的,但由于通用大模型生态还未稳定下来,且对公司的商业化营收有一定要求,市场上也扫过大部分的AIGC项目了,确实也没发现或者没投进他们的理想型AIGC公司,所以处在观望或少量投资阶段。

对待这种机构的策略应该是保持一定密度的沟通,把公司的进展定期同步过去,到一定节点也许他们就投了,特别是市场上出现标志性融资事件或单月营收破百万增幅20%-50%以上的时候。

第二种人:尚在学习,大约有30%的投资人属于这种类型,基本上是最近才刚开始看AIGC(有的甚至还没用过ChatGPT),跟创始人沟通的首要目的是补齐认知或是做项目储备,抓紧时间窗口学习,估计真正开始投资至少要到3个月后了,这些机构可以稍微往后放放。‍‍‍

第三种人:看不上应用层,大约有10%的投资人属于这种类型,天生迷信通用大模型,非通用大模型不看,觉得应用层太薄、太容易被通用大模型价值碾压,尚不知通用大模型不是万能的,在垂直行业和场景下,垂直模型和应用机会一大把,但投资人是很难被说服的,让子弹飞一会吧。

最后一种投资人,是真正会出手的,一般来说,他们的画像有几个特点:(1)之前看企服赛道的,投过企服又看了AI的自然就会明白,AI将会重构SaaS,他们必然不会miss这个机会(2)投资过AI1.0的公司,也了解新的AI技术将会改变原有的NLP和规则模型(3)大概率是美元或双币基金,因为纯人民币基金基本卷在硬科技里了。


2023年,你的融资策略


相比“窗口式”融资,今年可能更适合的是“脉冲式”融资。有较多的AIGC天使轮项目是在今年第一季度出来创业(也是AIGC讨论最热烈的时候),他们大概率会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产品,届时会进入AIGC应用混战阶段,第一种观望型投资人大概率也会在届时出手。

当然,现在IPO市场依然很冷,美股歇了(22年和23年美股科技股只有2单IPO),港股凉了(不怕破发你就上),A股你上不了(不是硬科技),独角兽估值大幅回调,一级市场募资额和投资额均持续下滑。

推荐大家去生成式AI圈子里查阅下Coatue的这份Deck,值得每个AIGC创业者和一二级市场投资人都看看。

融资难是常态,即使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也都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毕竟,成天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研究AI新闻的行为,并不是创业者最应该要花时间的事,甚至要考虑屏蔽一些高密度低质量信息噪音。

所以,无论你是融过资还是没融过资,我们建议你把市场上要投AIGC的钱都引过来。机构知名度、融资轮次和融资金额一概不要介意,有钱就拿(涉及个人回购的要谨慎),不触发反稀释就拿(跟老股东好好沟通)。

当然,产业资本在其中还比较特殊,相对财务投资机构平均3个月左右的交割周期,产业资本的交割周期基本都长达6个月以上。上周我们在深圳举办的AIGC项目投资人闭门路演活动上,投资机构们也开始卷起来了,一家说平均交割周期在2个月,另外一家说最快1个月就行(其实我是不信的哈哈)。

产业资本一般聊完一次后,如果有兴趣就会拉上业务线负责人,探讨业务合作,等业务合作开始推动了,才会考虑投资协同(包括但不限于:合资、孵化、投资和收购),如果产业方没有特别难以办到的商务合作要求,同时还确实有业务协同,且项目方对资金进来的时间要求不是很紧的话,产业资本也不失为一种考虑(需重点关注商务条件和交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