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煜明专栏】在云栖2050的区块链吐槽大会上的自黑

原创
2227 天前
6154

我5月26日在云栖小镇参加了2050大会,其中的区块链·吐槽大会专场,解答了7个大家见我时的常见问题,并进行了自黑。

大家好,我是来自火币区块链研究院的袁煜明,很高兴今天能在云栖2050大会上来和大家交流。平时在会上更多交流的都是比较学术的观点和思考。但奇函和我说,今天是吐槽大会,不能正经,怎么好玩怎么来。我不擅长讲别人的段子,只好讲自己的,现在圈子里流行十问,但我凑不齐十问,回答7个问题,都是平时别人刚认识我时会问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心。

1. 院长你是90后吗?

很多人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好年轻啊,院长怎么这么年轻啊”“院长你是90后吗”

大家的通常概念里,院长应该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所以应该头发胡子花白了,结果一看到我,我估计大家都说得比较客气,可能心里想的是,这个人不是院长的弟弟吧,难道是院长的儿子么?

我先说明一个原理,就是男人到了年纪之后,就进入颜值的平台期了,年龄就和你长得老不老没有半毛钱关系了。比如郭德纲只比林志颖大一岁,陈建斌和吴奇隆是同年的,林志炫比韩磊还大两岁。肯定和我们的直观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以貌取人。

最后,借2050大会这个平台,统一说明一下我的年龄。我是1984年生的,如果要说典故出处的话,1984年是甲子年。大家知道,甲子是天干地支一个60年大循环的第一年。比如有个科技智库公司叫甲子光年,名字前半部分就是来自这个。当然,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虽然名字和这个有关系,但她不是甲子年生的,至于为什么以这个来取名,你们可以问她自己,她今天也来会场了。

2. 你怎么不认识我了?

经常很尴尬的事情是,在外面碰到个人,和我很热情地打招呼,结果我一脸懵逼,不知道是谁。这里我引用一下火星财经王峰老师的话说:“我入行的时间不长,也就几个月,好多人都还不大认识。如果我碰到你时,表情很冷淡,一定不是我装逼摆架子,而是我真的不记得你是谁了。”

对于王峰老师说的,我深表同感。昨晚上我俩又聊了会这个,同病相怜,估计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而且我的问题不光是入行短,认识的人少,更要命的事情是我比较脸盲。我估摸着我脸盲程度仅好于刘强东,他是连美丑都分辨不了,我美丑还是会看的,但人脸比对匹配就不行了。每次看电影,我对剧情的理解能力挺强,但还是经常看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人对不上号,这个片段出现的角色,和上一个片段出现的是不是同一个人,我经常不知道……

所以,如果我没认出你们来,千万别觉得气愤,更别拉黑我,我是真的认不出来。我不仅朋友有可能认不出来;走在公司里,自己的同事也经常不认识;这也就算了,连我们团队的研究员,也会认不出来。上次在澳门,我们团队两位研究员也在,幸好他们主动和我打招呼,否则会场上这么多人茫茫人海,真的是纵使相逢也不识。当然,这里的问题一个是我脸盲,一个是我见他们次数也少,这两人招过来都一个多月了,我也就各见了一次而已。

3. 你base在哪里?

经常有人会问我,说能不能来你办公室拜访一下,或者说能否一块吃个饭。我通常会说,我到处跑。有些人就会追问,总是有个base的地方啊,不可能没有啊。

举个例子,给大家说一下我这周的行程:上海-巴黎-马德里-上海=胡志明-广州-杭州-北京-贵阳,7天飞8趟,不计转机6趟,辗转8个城市。昨晚从胡志明到广州过来杭州,待会就去北京。这样的行程下,可能真的很难和大家在办公室见。我和很多朋友,从来没有在办公室见过,但实际见的次数非常多,因为我们会在各种会上见,在各个城市的机场见,休息室见,在各个航空公司的飞机上见。岐王府里寻常见,每一次见面都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有个节目叫见字如面,我觉得这句话很好。我本人颜值不高,口才也不好,也不会胸口碎大石啥的特技,写点东西都得想半天。所以你们吃到鸡蛋就好,没必要再去费力气去鸡场(机场),见那只下蛋的老母鸡。

4. XX峰会你怎么没来?

既然办公室见不到,就有人想到会上来找我。就时常有人和我说,说有个什么会,我去了想专门找你好好聊聊的,结果发现你没去。对此我要说明一下,我入行3个月来,参加了大几十次各种会了,真的说放了会议主办方的鸽子就两次。实在是有特别急的事情,没办法来,我也都会提前几天就通知,而且安排好替补的研究员。之所以你们看我的行程排特别满,就是因为有些会是先约的,后面又有特别重要或紧急的事情,那我只能把行程排得再优化一点,时间颗粒度再细一点。

所以,大家在外面看到的,大部分的我说了去,而实际没去的,应该都是会议组织方自己这么写的,都没有和我联系过,都是“被出席”。我也很感谢那些会议组织方对我的肯定,不过大家如果想要确认,还是联系我自己确认更好些。

5. 研究院主要研究什么?

这个问题第一次见通常都会被问到,研究院主要研究什么。我通常喜欢回答,我们什么都研究,只要和区块链研究的都研究。通常这个时候,别人就会投以怀疑的眼光。怎么可能什么都研究呢,你不是做证券出身的么,不就是出出类似券商的报告么。

还真不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比在证券行业时要广得多。

股票出现已经几百年了,股票的意义是什么?股票的本质是什么?股票的研究框架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书都有几千本了,不需要你来研究了。但区块链,一切都是新的,都是有待探讨和研究的。

再比如股票吧,背后的产品技术多数都很成熟了,比如你研究挖掘机,研究豆浆机,你需要研究挖掘机、豆浆机的原理吗?基本不用,反正技术都很成熟,你只需要研究这些行业的竞争格局、上下游景气度就行了。但区块链不一样,每一条公链对应一个技术路线,都不一样,到底哪个好,没人知道。所以我们要研究它的技术,不仅看白皮书,还看代码,还去搭一个环境来测这些代码。

再比如股票吧,已经有很多很成熟的数据库了,比如彭博啊、万得啊,研究员只需要用数据就可以了。但在区块链行业,虽然所有的地址、交易都是在链上的都可以查,但现有的数据产品都还是很简陋的,就不要说深度的挖掘分析了。所以我们也会去做数据抓取和分析的研究。

再比如股票吧,你需要去教公司如何做股份制改造吗?需要告诉公司如何向股份上市迈进吗?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无非是具体操作层面的事情需要投行、会计、律师的介入。而且不同行业的的股份制改造基本也相同,除了像养扇贝的公司可能稍微复杂一点。但区块链下就复杂了,每个行业如何拥抱区块链,如何用区块链来改造,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比互联网改造还要复杂,因为互联网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就是个销售渠道的改造而已,但区块链是会深入业务,重塑业务,对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乃至行业的产业链结构都会带来巨大变化。所以如何来结合行业特性做区块链的体系设计很重要,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

有人会说,不管你的心多大,你一个看股票出身的,能研究这么多东西吗?

说实话,靠我自己的确不行,不过我们研究院的团队已经有24个人了。各路人才都有,有东北财经大学的副教授来研究经济学;有10年的密码学博士来来研究加密机制和共识算法,有负责过雄安、贵州等明星区块链项目的项目主管来研究技术,有带过几十人团队的连续创业者,也有脑子里装了几百个项目的活数据库,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才,金融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什么都有,所以我们研究院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相互崇拜,团队每个人都很崇拜团队的其他人。我也很崇拜其他人,我相信大家一起,肯定能研究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来。

6. 比特币会涨/跌到多少钱?

又有人会说,那你吹了这么多牛逼,有这么多你所谓厉害的人,那你能不能别整这些虚的,告诉我比特币明天能涨到多少钱,或者明年也行。

对不起,我被打脸了。虽然吹了这么多牛逼,但比特币能涨到多少钱我们真的没有答案。说起来,虽然股票和区块链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价格难以准确预测这点是相似的。

股票分析师每次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最后的价格预测也总是打脸,号称准确率和猩猩扔飞镖差不多。我们都知道天气预报很难预测,气象局专业预测几十年都不行。但天气还是个客观的东西,明天如果下雨,不会因为有很多人带伞而不下了,也不会因为你求雨求得很虔诚,而多下一点。但股票这些影响都存在,影响因子非常多,而且有交互性、反身性。所以你一个人再牛,也很预判出一个准确的价格。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神采飞扬,铿锵有力,各种股票价格都尽在掌握之中,开口闭口就是摁手买入,买定离手,大概率这是个骗子,或者股市黑嘴;如果一个人精神疲惫,言辞犹豫,问一个股票价格时总是吞吞吐吐,这有可能是一个专业的股票分析师。

股票是如此,其他数字资产也是如此。你只能判断趋势,而无法准确地预测价格。更何况,我们需要永远对市场充满敬畏,如果觉得你能主宰市场,那迟早是会被打脸的。

7. 能不能推荐一本书?

我记得之前参加一个清华的校友讲座。清华的同学都很爱学习,组织方说我们每次活动时有个传统,嘉宾都会推荐一本书,组织方会买五六本,送给当天的幸运听众,袁老师你推荐哪本?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我没看过多少书。组织方就很不相信地说,袁老师,你太谦虚了。然后我说要不就《浪潮之巅》或者《三体》吧,结果这两本呢又正好都有嘉宾推荐过了,我就黔驴技穷了。

我是学自动化的,本硕都是自动化系上的,没有系统性地学过经济学理论。比如有个概念寻租理论,我第一次是在一次党支部活动上学的。那次党支部活动不知道谁组织的材料,寻租理论的出处特别偏,以致我一直以为寻租是一个特别小众的理论,但后来发现怎么很多人都在说寻租呢,这么小众的理论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呢。后来我们团队的人告诉我,寻租理论是经典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教材上的,正常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

所以我自嘲我是个典型的经济学民科,其实没有学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之前提的很多理论框架,经常是我凭空想出来,然后赶紧问我们团队的经济学、管理学专家,这想法有没有理论基础,有没有人提过类似的。感谢我们的团队,让民科的我没有成为笑话。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不学习,我自己平时更多是按需学习,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感谢谷歌和百度、感谢维基和百科,感谢medium和知乎,让我们可以简单便捷地学到我们希望学习的知识。

我觉得在当前的时代,分布式地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不可能靠一本书或者一套课程就学到所有的东西。比如对于信息技术,我是科班出身。但比如人工智能,在我读研时还是很冷门的学科,深度学习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记得有次师兄拿了本很破的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的书给我,说“你要是研究遇到瓶颈,也可以试试这个,但估计也没啥用。”我也是到阿尔法狗横空出世以后,才去读了Deepmind发在Nature官网的论文,又去学习了很多深度学习的学术文章;就更不要说区块链和比特币了,中本聪发论文的时候我已经在写硕士毕业论文了,也是一直到2016年才去重新补课的。所以知识不断在更新迭代,你必须stay foolish,stay hungry,持续地、分布式地学习,才能不在这个时代掉队。

最后说一下,我说这些,主要是鼓励那些非科班出身的同学们不要畏惧,不要害怕做了民科,并不是说我不赞成系统性地课程学习,其实那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是主食,一个是蔬菜水果,也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时间和机会再补课。

好的,我的自黑结束了,希望大家开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