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在互联网下半场:商业共识与信息效率

转载
1780 天前
5808
区块律动

文章来源:区块律动

在互联网行业,「流量时代已经结束」是一个普遍共识:社交、搜索、电商、生活和出行,每张桌子上都挤满了人。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做:现在是互联网下半场。

区块链时常被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概念摆在一起,但与前几样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同。虽今日天下已无人不知区块链,但科技界对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且能做什么,仍没有形成强共识。

当我们思考是怎样的力量让人们在模糊中认定应该去探索这样一个未知的存在时,我们需要回到信息的商业本质,或者说,商业的信息本质。

大体上说,商业是将某种东西标准化或规模化,然后提供给更多的人,其本质上是提升效率。所谓互联网商业就是把信息链接规模化。信息链接具备网络效应,已经产生大量连接的节点更容易获得新的连接。因此,在同类连接的领域,寡头竞争是必然的结局。

互联网是渠道的生意,其本身不事生产。所谓商业闭环,即该模式可以有效增强人与信息(本质仍是由人类行为产生)之间的「反馈」速度。简单来说,提升社会效率。

从最早的门户网站至今,我们发现「反馈速度」可以解释大多数有关信息的商业:门户网站比书和报纸的速度快,提升了社会对新闻的消化和响应速度;社交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效率;电商和生活类的应用提升了消费者选择的效率,同时加快了商家及其供应链针对市场的响应和调整,促进了市场的有效性。

讨论至此,我们当然要发出一个疑问:区块链可以提升信息效率么?


区块链的 B 与 C

任何技术,任何商业,只有能为人、为用户创造价值,它才是成立并可以存续的。

从技术上看,区块链由多方维护,是一个不可篡改的数据库。传统意义上的「公链」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匿名数据库,很难被用于存储真正的价值数据。通常来说,除了数字货币以外,大多数高价值的数据信息都绑定了服务和某种外部权益,它们往往伴随着由第三方掌控的场景而生——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变化,场景的载体永远是现实世界的人,因此深入服务的有效数据掌控者们没有动机将价值数据置于一个无准入的公开数据库中。

但是,正如在上文中所阐释的,出于互联网对更高信息效率的一种要求,将高价值数据进行互通和互动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2015 年以来,只有极少数项目穿越牛熊而始终坚持「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唯链作为其中之一,在应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 CEO 陆扬认为,区块链并非是一种单独的解决方案,而是将与物联网、AI 等技术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架构。

类似互联网技术栈中的 TCP/IP 等协议,唯链将区块链定位为一种「隐形服务」:无处不在,又不被用户所察觉。同大多数 SaaS 服务一样,虽然并不直接与 C 端交互,但链上互通的企业级数据将大大提高业务信息的反馈效率,并最终在上层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以太坊 ICO 热潮起,一种「公链之外都不是区块链」的「政 治 正 确」在行业内成为主流。但时至今日,在众多天王级公链走向衰亡后,人们发现:刻意地追求全公开且无准入的状态,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设计思维。诸如唯链等专注区块链落地的团队重回舞台中央,一些经典的理念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区块链的目标应该是「降本增效」,而非追求某种「去中心化」的形式主义。

「我们并不刻意区分公链和联盟链孰优孰劣,我们做的就是专注于区块链的商业落地,有利于商业落地的技术形态就是好的技术形态。」唯链 CEO 陆扬这样阐释他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

区块链架构在形式上是一个多方制衡的半信任共有数据存储方案,兼具通过密码学来简化数据库的权限管理模型的优势。当己方数据对它方存在价值,且它方数据对己方同样存在价值时,业务场景即成立。无论数据库公开程度如何,它只是一种使得高价值信息高效流转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toB 赛道在中国互联网界被频繁提及。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由于巨大的流量红利,toB 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自然不是资本的最佳选择。但可以预见的是,任何在发达商业中存在的故事都会在发展中地区重演。当增长走到尽头,中国互联网的 toB 化已不可避免。

在美国,Salesforce、SAP、Oracle、GE 等企业级服务商占据万亿市值,但企业软件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占比尚不足 10%。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淘宝、拼多多等电商正试图对 B 端进行供给侧改革,而火爆的中台概念也同样吸引了大量资本。

以唯链、趣链为首的原生区块链企业以及蚂蚁金服等传统互联网企业,正试图突破传统 toB 业务中只为企业内部进行标准化服务的局限,使用区块链去尝试一种跨机构的通用信息平台的可能性。其中,随着 Libra 将「节点审核加入」的区块链设计带入大家的视野,人们发现唯链这种老资历的原生团队早已在这条道路上深耕许久。

「准入机制」能否打开未来区块链共识设计的新格局?一切还需要时间来揭晓。


技术之外的共识

比特币诞生以来,行业的发展一直围绕着协议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共识算法和经济模型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课题。但从去年开始,大量高 TPS 公链的空转让人们意识到,区块链在底层性能上实际上已经溢出了。

区块链落地的瓶颈不在协议层,而在场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

在去年 9 月的上海区块链周上,唯链 CEO 陆扬首次提出区块链落地的三个阶段,即技术共识、商业共识和治理共识。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又互有交集。在演讲中陆扬提到,我们正处于技术共识中段与商业共识起点,现有的基础设计已经足够支撑一些上层场景,在底层技术继续发展的同时,上层应用的推进是当务之急。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企业级区块链概念早就不是个新鲜的概念,为什么到今天又提?

「我们和几十家大企业谈过,尽管现在状况已经比几年前好了许多,但成熟度还远远不够。区块链大规模落地前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陆扬在采访中提到。「比如,淘宝在把电商落地的过程中,搞定了物流、客服和支付,但这些现在对区块链来说还是空白。」

「根本上讲,就是缺乏一套标准化的东西。企业都是很理性的,他们会对区块链的有兴趣,但做不做,还是要看这个技术的投入产出比。」

作为盈利的根本,「标准化」在任何商业中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因为应对场景的复杂,区块链常被认为缺乏标准化的潜力。

「这就要看你愿意下多少功夫,数据互通的需求一定是存在的。只有不断切实地去深入每一个场景,了解企业的需求,才有可能积累经验。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认真做。」陆扬在谈到唯链的商业逻辑时这样说道。

从最开始的奢侈品溯源开始,唯链在能源、汽车、农业、酒类等多个行业完成了众多实际落地。有与普华永道和沃尔玛中国合作的食品安全溯源平台项目,也有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减排认证项目。这些经验中最重要的是,唯链抽象出了一套名为 VeChain ToolChain™ 的标准化区块链数据服务平台,减少了企业部署的成本,也摆脱了反复开发的不必要性。

「区块链有一天会成为类似 Windows 和 Oracle 级别的通用基础设施。」在唯链对未来软件技术栈演变的判断中,区块链是重要的一环。

在通往商业共识的道路上,区块链与传统企业服务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往往涉及多个商业实体之间的协调,各实体之间的协调难度自然远大于单个企业的各部门协调难度,因此在信息的整合上对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区块链企业服务的道路上,传统互联网大厂和区块链原生企业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大厂确实有他们的优势,但区块链是门内功。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而是绑定了在技术落地过程中的一整套服务,它是解决方案。在常年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是唯链最大的优势:我们更懂得不同企业的需求。」对于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唯链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传统大厂拥有更多的政府和商业资源,这无疑有利于业务的开展。但由于区块链天生的企业间业务属性,习惯于主导的巨头们未必会适应这种半信任的合作框架。另一方面,原生区块链创业者们在这条赛道上具备先发优势,长期的经验积累是不能被忽视的。

陆扬认为,商业共识的关键在于,维护共同网络的企业之间在互利互惠、公平透明的规则下有效竞争,其本质是一种「竞合博弈」。

通过观察欧美地区企业软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toB 业务并不具备像 toC 那样绝对的网络效应,由于其本身属于低红利的「降本增效」行业,因此使得在大方向上的赢家不会在垂直化过程中具备压倒性的比较优势——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进一步专业化的空间,因此也装得下更多的服务商。可以有 Oracle、IBM 这种巨头,也可以存在大量 Slack 这样的「小而美」。


走向治理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参与度的提升,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正与日俱增。无效信息阻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效率。无论在微信还是推特,一眼所望永远是大量煽动性和充满主观臆测的内容。当人们没有渠道了解真相,或只掌握了事实信源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大量的猜测和谣言就会产生。

近来的疫情让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公共设施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问题,而区块链在解决此类问题上被寄予厚望。跨机构的分布式账本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实现全流程透明、并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种种恶果的技术。对于任何可能的公共设施的相关流程,它将一个流程上的一串单点信源统一为一个既无共谋可能性、又在相互监督中形成制衡的优质信源。

这种完全将商业机构和政府等不同属性部门进行互通的场景,正是唯链所提出的三阶段共识中的「治理共识」。治理共识的框架对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协调更加复杂的利益与非利益关系,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各方诉求,且能够为整个社会降本增效。

商业的老生常谈是,把看起来简单又麻烦的事情做一万遍。再回头看时,会发现你已经走到了他人无法想象的远处。

「区块链技术的落地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所有工作都会围绕落地展开。」陆扬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唯链正在做的事儿。

区块链企业应用的探索至今不过 4、5 年时间,未来还会有大量的时间是低头拉车的日子,而不是台前幕后的风风光光。考虑到匮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短暂的行业历史,这种平庸的现状十分正常。

但脚踏实地并不是一厢情愿和不识时务,而是在理解常识后接受现实,明白本分后做对的事。当我们尝试站在区块链行业外旁观整个行业时,会发现许多事情变得非常简单,光怪陆离也只是商业历史的重演。

相信长期价值,做对用户有益的事,才能在互联网下半场拥有一席之地。

今天的区块链还很年轻。但终有一天,它会获得属于它的登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