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区块链会不会沦为泡沫及一群骗子忽悠傻子的骗局?|经济学家思想

转载
1811 天前
16312
荣格财经

来源:荣格财经     作者:赵晓


最近,区块链大热。10月28日,150只“区块链”概念股票涨停,区块链板块涨幅达8.05%。一夜之间,各家上市公司纷纷向区块链靠拢,超过500家、相当于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七分之一,其公司公告具报或多或少与“区块链”有关,国人惊呼“区块链板块迎来最强风口”。

我个人其实非常看好比特币所代表的新的信用基础上的货币,为此曾在去年撰文《从第三代信用看区块链货币》,从货币信用演变的角度论证了比特币的价值。我谈到,人类信用走过了第一代部落和部落之间的“熟人信用”,第二代也就是当前主流的“组织信用(中心化信用)”特别是国家信用阶段,现正走向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基础的第三代信用即“陌生人信用”阶段,去中心化的货币为此将应运而生,势不可挡。

我还预言,在世界经济低迷、美国经济也都出现了危机征兆的今天,比特币或将成为经济洪水中的“挪亚方舟”。

然而,比特币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区块链技术,还因为它找到了一个自洽性、自封闭的极佳的应用场景:非中心化、非操纵性、非通货膨胀型、相比政府法币信用等级更高、独立性、全球性的数字货币资产。


然而,除比特币所代表的“币圈”运用场景外,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链圈”似乎并未找到可相提并论的、同样有明显优势、有远大前途的运用场景。区块链1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数字货币也许就是区块链从始至终唯一的杀手级应用。

今天,“链圈”的人纷纷杀向“币圈”。然而,这就不是杀手级运用了,而是自杀性运用了。大量的市场数字造币,相当于区块链货币的“通货膨胀”,因此也就相当于区块链货币的集体自杀,其结果必然是零和博弈:发币的人疯狂收割可怜的韭菜,却没有真正的创新价值实现。

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但台风的负面代价常常是很大的。因此,对于大热的区块链,实有必要保持冷思考。

互联网上,质疑区块链的不乏其人。笔者谨从经济学角度,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01
区块链并非“是一种颠覆性的新技术”,其创新性应用效果仍存疑

事实上,区块链根本不是一项技术,而是若干新技术的组合,其主体技术包括P2P动态、基于密码学的共享账本、共享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其中三个关键技术是:分布式记账和存储系统,无法篡改的数据结构,以及共识算法。

然而,这些技术都是已经有十年以上的旧技术了。10多年,创新性应用效果仍存疑。

业内多数认同:区块链“价值股联网”的基础协议,其地位与当前“信息互联网”的HTTP协议相当,两者都是建立在TCP/IP协议智商的应用层协议,同是互联网的两大基础协议,因而,两者是互补而非颠覆的关系(中创思维,2019)。

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伟大之处,是将上述技术组合运用到了一个最好的应用场景:数字货币。比特币,作为电子货币的确称得上是对当前政府法币的颠覆性应用,是市场对政府在货币发行上的一次逆袭甚至于革命。但即便如此,从2015年至今,比特币历经10多年的发展,其总市值虽发展到了1000多亿美元,但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仍微不足道,离革命成功仍遥不可及。

扯下区块链玄虚的技术外衣,有人形象表述如下(王洪成,2019):一个男人给自己心爱的女人各种表白和承诺,这个女人把男人的表白和承诺分享到她的朋友圈、微博、博客和各个社交平台,并开放给亲朋好友共享,将来这个男人就没法抵赖。这就是区块链!

原来,区块链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让更多人参与事实公证,进而带来当事人更高的违信成本,从而提升社会信任。这就像结婚为什么不能只是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中国人非要拜天地,西方人非在上帝和众人面前宣誓,其目的都是一样的:让众人甚至神明公证,提高违信成本,增强彼此信任。

这,就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好处,但代价呢,代价是什么?

奇怪的是,谈区块链的人都大谈其好处,却几乎没有人去谈其坏处或成本的问题。

 

02
区块链的成本类似于“全民公投”的成本,其交易成本巨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不但不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帕累托倒退

在我写作此文时,“肥肥猫的小酒馆(2019)”给我最多的启发,他正确地指出:人类社会任何技术的发明应用,本质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而区块链技术在带来公证从而产生更高公信力这一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公证的代价,那就是类似于“全民公投”的成本。

现代社会治理,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政府治理,为什么都采取了“代议制民主”而不是大民主的做法?原因就一点,全民公投成本太高且收益提高不明显,因此划不来、犯不上。

区块链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类似于全民公投的思维逻辑,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遍历所有节点,因此只能做非常轻量级的数据应用。一旦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传输与更新,一方面整条链交易速度会极慢,另一方面数据库容量极速膨胀。考虑到人手一份的存储机制,区块链其实是对存储资源和能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如果再加上为了取得所谓的共识和挖矿消耗的巨大的能源,区块链的效率就更加低下,不堪重负。

仍以比特币为例。在使用比特币进行支付时,一般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支付确认,如果要保证支付交易的不可逆转,通常需要等待连续的6个数据块完全确认,这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确认时间。相比之下,银行网银支付以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通常都是秒级完成。

说到底,如果不是政府太热衷于搞通胀经济,比特币本无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区块链是以效率劣势来换取信用优势,只因政府滥印钞票,法币出现信用劣势才使得区块链货币有了生存发展的机会。

为降低区块链的生产与交易成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做法,就是放弃“全民公投”,转而采取局部或“有限中心化”的做法。这相当于对原教旨的区块链模式进行修正,或者干脆背叛、背离区块链思维与逻辑。

Decentralized即“去中心化”,曾被称为区块链的核心特征。但现在,"币圈"的人强调,Decentralized只是表明不是“单中心模式”,可能为“多中心”或“弱中心”,也可能是“分布式”的,所以最好翻译为"分散式”,而不是“去中心化(中创思维,2019)”。

还有人强调,中本聪的经典论文并没有提及Decentralized,而只有Peer-to-peer(P2P)。因此,在2016年6月召开的W3C区块链标准会议上,以太坊的核心开发团队Ethcore明确表示,不再使用Decentralized这个词,而是用P2P、Secure、Serverless这类纯技术性词语。

然而,这立即引发轩然大波。有人批评说,强调有中心的“私有链”和“联盟链”才是区块链技术的未来,这反而证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没有未来,有未来的其实是包装成区块链的“伪区块链技术”。然而,若真钞都没有未来,那假钞如何有未来?真区块链都没有未来,“伪区块链”谈何未来?

 

03
区块链不代表信用,更不能代替法院等第三方中心化的信用仲裁机构

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奥利弗·哈特、本特·霍姆斯特罗姆,以表彰他们对“合约理论”的贡献。

经济学指出,所有的合约都是不完全的,因为你不可能将所有的合同相关信息都写入到合同;即便你有勉强写完全了,别人也不可能完全阅读;即便完全阅读,也不可能完全无歧义。所以,合同永远是不完全的!因为合同不完全,市场就不完全,所以有的时侯就需要用“公司组织”来替代“市场交易”,因此我们总会看到“中心化”的组织存在,而不能将人类经济活动都交给原子化的市场交易。也因为合同的不完全,所以一旦合同争议时,就需要第三方仲裁机构,政府、法院和各类第三方中介组织就有存在的价值。

有人说“区块链智能合约”能解决合同信用问题。打比方说,如果有了智能合约,就可以跟老板签一份放区块链上;如果明年销售业绩提升30%,就加薪10%;由于区块链不能篡改,不能抵赖,所以老板必须得执行。

其实,稍微一想,就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谓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即不智能,也非合约。

首先,在区块链上你如何证明你真的达到了30%业绩提升?其次,老板耍赖,你究竟如何执行?你应该知道,区块链技术本身根本没有判断是非能力,更验证不了任何系统自身以外产生的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一个无脑分布式记账就能实现人类合同的完全,那一定是超级诺贝尔奖的贡献,标志着人类不仅可以回到计划经济,而且几乎马上可以宣布进入世界大同了!

还有人断言区块链将改变有机农产品溯源: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数据不可篡改、数据共享、点对点传输等技术特点,将农场、农户、认证机构、食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仓储企业等加入到联盟链上,每个关键节点上的信息都形成一个信息和价值的共享链条,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从而从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溯源平台信息不透明、数据容易篡改、安全性差、相对封闭等弊端和弱点。

然而,这同样是不可能的。请问,区块链怎么保证最源头上的农产品就是有机的呢?你可以用“全民公投”、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决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对错吗?显然是不行的。确认爱因斯坦相对论对与错的是少数科学家或者说同行专业委员会。同样,论证有机农产品最终还是要靠有专业资质和公信力的认证机构的信用背书,而非区块链技术。因此要查证,消费者直接接入认证中心验证就好了,关区块链何事,何必多此一举呢?

现在所有高喊要用区块链改变产业的,基本上都是自欺欺人,因为在经济学本质上,它们都不可能形成完全合约。

说到底,区块链相当于结婚多找几个人来喝酒,其他什么都改变不了。某明星搞了“世纪婚礼”,相当于用区块链思维打造结婚仪式,但要离婚照样离婚。

 

04
区块链不仅不能促进社会分工,其思维逻辑其实是反社会分工的

“链圈”的人说:分工代表效率提高、社会进步,而区块链“无疑”会促进分工,理由大概就是分工和分布式记账都有一个中文的“分”字。

然而,望文生义只能让人啼笑皆非。实际情况正相反,区块链是逆分工或者说反分工的。区块链思维逻辑的主旨是号召所有人参与到他不擅长也不想掺合的事情里面去。然而,一个人每天上班累死累活,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验证一个跟自己无关的的人的专业能力或资质呢?

最优做法当然是组织一个“中心化的专业委员会”,让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不正是现在各类中心化中介组织以及商业组织甚至于政府组织干的事儿吗?

区块链能取代真正的专业化和分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区块链的逻辑,相当于大事小事都要让平台上所有参与人群“公投”,这谈得上是专业化和分工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只有当社会信任彻底丧失,专业化的各中心组织以及分工完全被人们抛弃的时侯,区块链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将大行于天下。但环观今天多数的文明社会和国家,信任程度虽不及100分,但也没有沦落到零和负分的状态,故“区块链公投”显然尚不具备普遍、明显的竞争优势和替代价值。

 

05
区块链因为不符合人性和商业本质,因此必然容易滋生“假冒伪善”以及泡沫和骗局

经济学的前提就是: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追求私利的最大化,而商业的繁荣恰恰建立理性自利的人性的基础上。这也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所说的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私自利反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理。

相比于西方的直面人性、尊重人性,中国传统文化失之于总想拔高人性以及空中造阁。中国儒家强调“人性本善”、推崇以德治国,看重圣君清官,轻看商人,结果是专制长期盛行、假冒伪善越来越恶劣;大家明明做不到仁义道德却还要端着、装着,结果只能是“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男盗女娼”,全社会最终堕入“假冒伪善”:“除了石狮子,贾府里没一人是干净的”。

现在的“链圈”也正在堕入人性的陷阱。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链圈中人的平均道德水平不会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然而目前搞区块链的人都在争相表白“去中心”。这是可信的吗?当然不可信,红男绿女们骨子里真正想的其实是:去掉TMD“现有的中心”,让自己成为未来“新的中心”!

这本是人的自私与自利本性使然,原不必过多非议!吊诡的问题在于:天性自我中心的人如何去建设“去中心”的区块链呢?区块链,在我们古老的国家,难道不由此变成了一个新的披上了技术外衣的乌托邦吗!?

以强调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去的其实是“政府中心”,它自己现在已是新的“数字货币”中心!Libra,则是 以Facebook为中心的的意图崛起的新的货币中心!扎克伯格为此还在美国国会作证,他威胁美国政府说,如果不让他来搞,那中国人就会乘机崛起,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新中心云云,直接将中美贸易摩擦、货币金融战争甚至国际地缘政治战引入到了未来数字货币谁主沉浮的“中心”较量上来。

所以,就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一样,区块链的本质都是想把其它中间商都干掉,让自己成为最大的中间商!

因此,正如明眼人所指出的那样,区块链技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与人失去了信任之后,社会所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以及当主流信托机制崩溃的时候,阴谋家和野心家以及诈骗犯又是如何乘虚而入,疯狂收割的!

这两年,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开始疯狂推区块链概念。然而,“肥肥猫的小酒馆(2019)”指出,区块链到底是怎么应用,究竟解决了哪些痛点和需求,各家都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反正你买就是了,别问那么多。

说白了,这门生意其实不过是:挂区块链的羊头,卖云服务的狗肉。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对这些中心化巨头不光是利好,而且是大大地利好,原来只能卖一份的云服务和云存储,现在可以忽悠所有利益相关的人都来一套;原来只能赚一份的钱,现在可以赚无数份的钱,这不是人为的泡沫是什么?这跟当年马云演讲鼓动年轻人创业,然后再灌输年轻人,创业就是开淘宝店,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媒体披露:“菜鸟与天猫国际共同宣布,已经启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据悉,该项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跨境进口商品物流信息造假的问题。而此前京东也发布了区块链防伪追溯开放平台,面向京东生态内的品牌商免费开放。1月31日,京东物流正式加入全球区块链货运联盟(Blockchain in Transport Alliance)。”

其实,“供应链追踪或溯源”这种东东早于区块链概念诞生前十几年就有了,而区块链的三个关键:分布式系统、不可篡改、共识机制在上述应用中一个也没有。菜鸟号称做的是“联盟链”,本质不过是把系统和云存储给商家、海关、物流公司等各方又各卖了一份,让他们多花了一份原本不需花的冤枉钱而已。

这就是当前区块链泡沫化、空洞化以及假冒伪善在中国链圈的真实现状!只是面对皇帝的新衣,在利益面前没人站出来充当那个指出真相的笨小孩而已。

区块链会不会沦为又一场数字时代的全民大炼钢铁的泡沫,以及一群骗子忽悠傻子的骗局呢?请用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和判断吧。如若不能,历史会在短短数年后给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