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Share熊羽睿:应用链如何构建区块链生态模型?

原创
1680 天前
14430


- PART1 -

导语

区块链应用落地一直是这个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创造商业价值,是所有项目奋斗的目标,从谈技术、谈前景到谈落地,2019年区块链行业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在了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将区块链带入普通人的生活,是实现这个行业价值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9月24日晚火讯TALK线上访谈节目,特邀IntelliShare发起人Raymond Xiong,分享《应用链如何构建区块链生态模型?》,从该应用链的生态加深角度,畅谈区块链技术如何创造实际价值。


- PART2 -

演讲实录

主持人火讯财经编辑杨瑶瑶:大家好,今晚,Intellishare 发起人Raymond Xiong将做客火讯TALK,分享主题为《应用链如何构建区块链生态模型?》,有请Intellishare发起人Raymond Xiong出场!

 

赵一丹:有请Intellishare发起人Raymond Xiong出场!

 

熊羽睿:首先,非常非常的荣幸,有幸得到火讯的邀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应用链如何构造区块链生态模型”的这个话题。特别是得到了龙总,还有赵总的眷顾啊,很感激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

 

其实“应用链如何构造区块链生态模型”是个蛮大蛮大的话题,可以讲很久。因为时间有限,在这里可以用先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应用链在做生态模型的时候,更侧重的是生态模型的设计,也就是整个经济机制的设计,而不是趋向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做。

 

简单的讲,技术是为生态服务的,这个是“应用链构建整个区块链生态模型”最需要关注思考的问题,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整个区块链的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信仰阶段,信仰阶段可以叫做“看见就实现”。简单的讲,就是你要首先能够看得见它的未来,你要相信它,那么它就会成为现实。这个阶段基本上公链都还不是很成熟,公链的整个经济活动也比较单一,这个时候核心的问题:怎么通过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方式去激励矿工?因为要维护好分布式的账本。

 

这个时候大家并不太关心你这个链未来能做什么,关键的是说你这个账本是不是真的是去中心化?你给这个矿工的收益是怎样?你的共识机制是不是真的可以实现?你的共识的算法以及加密技术是不是可靠?大家关心的是这些问题,并不太关心你这个经济活动究竟是有没有延展性。

 

为什么叫信仰阶段呢?因为东西太多了,但是你可以真正在实际中看得见部分的很少。你是因为相信才看见的,相信才实现的,所以叫信仰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们一般把它叫公链阶段,公链阶段提出了一个分布式自治组织,也就是DAO的概念。它最大的表现是:除了可以简简单单的做一个汇款(比如点对点的支付手段),是不是可以有其它更广阔的经济前景?或者更广阔的不同场景?DAO公链阶段开始对场景做了一个尝试,大家比较熟知的像以太坊、EOS这些,都是针对不同的经济领域的一个大场景,想去做一个基础、或者一个底层的大公链的形态。

 

这个阶段大多数的用户面对Token的激励体系的时候,并不太知道这个Token的激励体制是干嘛的,他更多的是关心Token的价格与涨幅,大多数用户对Token在整个自治组织里面的激励体制毫无兴趣。当然,慢慢的大家发现Token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属性,但是我们认同的最多的是它的金融属性,这是第二个阶段。但是,如果你赶上公链时代,信仰坚定的人收益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三个阶段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对Token的很多东西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它的用途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大家更关注的是我怎么去围绕Token去构建一个真正的商业或生态。

 

简单的讲,应用阶段是为了对接更为广阔的经济场景,因为经过信仰阶段和公链阶段的磨合,我们已经开始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另外,在应用阶段我们怎么能够自我融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持续等等,这个阶段更关注的是整个经济机制或者整个模型的顶层设计,包括监管和合规,还有怎么去做商业的拓展?应用阶段最关键的地方叫: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怎么能够做到激励相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何让Token不是仅仅代表任何一方,或者是某一个一方的利益?

 

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没有股东,所有的参与方都能得到激励,在这个活动之中,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参与进来都能得到激励,不是只有某一方能得到激励,它不是一个零和博弈:我赢了所以你就输了。应用阶段是一个真正共赢共创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应用链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Token明确的经济内涵和价值捕获的方法、机制是什么。

 

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是数据阶段。通过大规模的应用链的落地,以及有些杀手级应用的落地,让大家普遍接受区块链的世界。这个时候谁拥有数据,谁能最大规模的将数据保存在链上,谁的生态就有活力。数据阶段现在还没有来到,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看法。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第一阶段叫信仰,“相信的人才看得见”。第二个阶段,公链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把土壤培植好”,生存的环境已经打好了,基础的这些土壤有了,那么第三个阶段,应用阶段可以理解为“选择要种什么”。

 

土壤已经有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适合种在同样一片土壤里面,有的可能会选择说黑土比较好,有的黄土比较好,有的可能带一点盐碱地的比较好,有的可能是沙壤土比较好,有的会觉得说高纬度的地方种比较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它的先决条件是说这样的一些土壤已经开通好了,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哪一种适合我这种生态发展的。

 

数据阶段就更简单了,那就是一个收获的过程,根据你前面的所有行为,这些应用链去收获相应的数据。

 

所以我们回头再来看,关于“应用链构建区块链生态模型”的时候,一开始并不是我们想的用什么技术,它更关注的是生态的模型该怎么设计,围绕这个模型选择相应的技术以及相应实验的态度,那么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怎么去看待这个技术?

 

自然而然的,在应用链的选择之中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工具,运用这种工具去改善传统的商业模式,并得到边际效益上的提升,比如币改、链改、无币区块链、票改等等,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是减少了摩擦成本。

 

第二种干脆就把区块链新技术当成一种制度,用来重新构建商业的底层逻辑。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会选择这么一个方向,这种事没有绝对的对错。无论你是选择改善过去的传统模式,还是运用区块链技术重新去构建,只要合适你的需要就好,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纠结区块链究竟应该是一个彻底去中心化的?还是一个可以有一部分中心化的存在?

 

因为真正的侧重点是为了完成你的整个生态模型的建构,你需要哪一种类型?怎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你这种类型生态的需要才是你该考虑的内容。

 

可以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一下: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大家都还是用马车,建了很多的马车的驿站、马的饲料、马车走的道路。当蒸汽机出来之后,有一部分人就想说,这个很好啊,蒸汽机可以大大的加速马车的速度以及马饲料的制作时间,万一有了蒸汽机的汽车出现,也不需要说现在马上把马车淘汰,可以现在把车道稍微改的宽一点,让马车和机动车并行。

 

但是可能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它的想法就会激进一点,它会想反正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也没有道路,干脆我也不要用什么马车,从一开始就选择汽油、建加油站、选择汽车、开辟道路,重新按照汽车文明的一套商业逻辑来构建新商业形态。所以这个东西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内,如何选择有助于提升你的商业模型效率的形态。

 

所以,“应用链在构建整个区块链生态模型”的时候,第一看重的是如何确定生态模型,就是要怎么来做这件事情。第二,围绕生态模型打造专属的DAO社区。在这个过程之中,社区也会提供很多不同的意见,完善你个生态的架构,最后才涉及到怎么用技术方法实现。当然,生态模型的架构是可以同步进行的,这就意味着技术在落地的时候,会有一个迭代的过程。

 

这些过程,我们INE深有体会。INE因为一直做Mesh网络,主要是做网络的延展,比如快速组网,而且INE是可延展的网络,可以自己修复等等,相对来讲INE的网络属于是一个应急,或者是定制专属局域网的一个范畴,INE解决的问题是最后100米数据出入口的问题。简而言之,INE是通过Mesh的服务节点,将周边的数据终端连接上Mesh网络,并把数据分发出去,同时节点之间也可以进行数据分发。

 

同时Mesh网络可以自己延展,当节点增加的时候,会自动并到Mesh网络中,而网络形态的扩张会让更多的数据接入,INE服务的终端也会随之增加,这就是我们的生态模型。我们的想法就是为数据流量服务,因为在互联网的世界是由算力、网络和存储构成,所以我们实际上做的是网络这一块。这就是我们的1.0版本。

 

当INE在围绕打造DAO社区的时候,社区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想法,也不断的优化对生态建设的思路:究竟怎样才能够打造INE的一个生态?INE究竟可以服务于什么样的东西?

 

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举个例子,既然INE是一个输入数据的入口,也可以作为一个出口,所以可以把一些其他业务形态对接进来,包括网络数据分发、内容的分发,既然INE是一个可以扩展的网络,那么这种形态可不可以打造一个可信的企业级别的私有网络?可不可以同时作为一个边缘存储?再比方说,如果你有了我们的这个节点,可不可以跟你的存储的这个空间对接,让其它人直接看到?还有,可不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边缘算力的存在,提供一些有限的算力,来作为一个可信节点、可信边缘的一个环境呢?等等等等。

 

反过来,这样发展又对INE区块链的结构提出了更深的要求,因为INE的节点Mesh是一个小型节点,算力有限而且特别的多,涉及到千家万户,这种情况之下要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让INE既可以延展又可以聚合,既可以对保存与其它大型的基础链合作,又可以对下开拓更多的小型私链、联盟链,又或者接入一些公链结构与之进行互换等等。

 

虽然反过来对INE技术要求又提出了不一样的思路,最后我们还是解决了,明天我们发布INE2.0的路径,技术白皮书也会马上出来,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参考一下我们是怎么倒过来推演应用链的区块链生态模型建设的。

 

最后总结一下,不同于之前的公链,侧重于效率、安全性、可扩展性、节点数量等技术性能,应用链在构建区块链生态模型的时候,先有生态模型、接着需要有社区、最后是技术落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生态模型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可行、是否合规等是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再选择用什么样的技术去满足这些条件,是应用链构建区块链生态的基本方式。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PART3 -

访谈实录

杨瑶瑶:谢谢Raymond的精彩分享,下面是提问环节,我们从几个角度畅谈一下应用链生态建设的价值。

 

问题1:应用链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在应用链的创建及使用过程中,生态建设起到哪些作用?

 

熊羽睿:应用链最明显的特点是,它是根据生态模型来设计链的需求。应用链在创建和使用的过程中是根据生态的需要来做的,比如有时候你可能需要更安全一点,那么去中心化的程度要更广泛一些,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它的运算速度更快一点,甚至还有一些其它的需求,这个时候可能对于中心化的程度要求要高一些。

 

在应用链的创建及使用的过程中,生态建设其实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一套合适的Token经济模型,一个强大的DAO社区是应用链能成功的关键。

 

杨瑶瑶:问题2:从本质上来看,应用链搭载生态模型也是为了促进区块链技术的落地,那请问目前应用链落地或者说与实际商业发生关系的难点有哪些?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熊羽睿: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难点还是教育成本和使用习惯的改变。

 

第一,大家还是比较习惯于用现在中心化的思维去思考。怎么让大家能够积极来参与进来,学习去中心化的自治管理,习惯于自己去做主,习惯于自己去寻找方向,习惯于自己去创造价值、赋能价值,确实还是需要蛮长的时间的,这个成本也比较高。

 

第二,比较大的难题就是使用习惯的改变,在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在实际商业使用过程中,大家都希望越简单、越简洁、越方便越好,但是现在的区块链应用就一个钱包的使用,已经把人搞得头昏脑胀,密钥、助记词、冷钱包、热钱包等等很不方便。如何在不改变现有习惯并嵌入区块链的元素和区块链的使用?这个问题的解决会对区块链技术落地有极大的帮助。

 

至于怎么解决?只能通过不断的普及,让教育成本变低,并设计更简单、更直观、符合现在人们使用习惯的产品。这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重要的条件。

 

杨瑶瑶:问题3:区块链怎样才算真正的落地?

 

熊羽睿:在我看来,需要满足生态的三个方面:第一,要有Token经济模型,第二,要有人,DAO组织使用的人;第三,要有技术,并且能够支撑得住;最后要有闭环,完成商业逻辑并能产生价值的闭环。

 

如果只是有人、有一套经济模型,没有技术保障,这个就像很多现在的资金盘了。如果只有技术和人,但是没有Token经济模型。那么他怎么去运转、认同它呢?如果只是有技术和完整的Token经济模型,却没有人去推广它,那这个项目就是自己曲高和寡吧,也没有办法去实现。所以区块链项目真正的落地,必须是三样东西是完整的,并且商业逻辑也是完整的。

 

杨瑶瑶:问题4:区块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点是什么?

 

熊羽睿:区块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点其实蛮多的,一句话归纳就是:“可信成本趋近于零”,因为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是一个信任机器,这个信任机器里面,我们彼此相信的成本趋近于零的。我们不需要为了去相信,为了去履行某一种合同,为了某种商业利益的交换,去过多的关注是否可靠这件事情上。

 

杨瑶瑶:问题5:区块链商业应用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熊羽睿:现阶段我认为最大的障碍还是认知障碍,在执行的过程之中很容易就走偏了,从一个区块链的思维直接跳到过去的中心化思维,不能说中心化不对,但是因为是区块链的商业应用,反而技术是其次的,在我看来除非是特别极端的情况,商业应用的技术难题一般都能得到解决。

 

杨瑶瑶:问题6:在创建应用链的过程中,INE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与目前其它应用链相比INE的优势集中在哪些方面?

 

熊羽睿:在这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在过去的生态创建过程中,INE提出的价值主张叫:万物皆可链,有链皆可联。INE是做对终端的一个节点,是可以链接万物的,而且万物都可以上链彼此相连起来。与其他的应用链相比,INE优势集中在DAO社区的建设,INE的社区是按照最早期的以太坊捐赠者社区的模型去建构的,INE也通过整个通证的流转看见这个模式是可行的。

 

而且社区的建设反过来更明确了INE主链所需要的设计,和它的迭代方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也跟其它链不太一样,另外INE的2.0的技术路径方案马上出来,未来也会更新3.0的版本。

 

杨瑶瑶:问题7:下一代价值互联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熊羽睿:关于下一代的价值互联网呢,可能会有不同的歧义,因为究竟是一个彻底的去中心化的,还是一个综合的网络说不准。我个人觉得下一代互联网最突出的特点,可能是两个字:合规。也就是在合规条件下的数字化的经济浪潮,这个是价值互联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换句话讲,数字化经济浪潮已经来了,但是它的先决条件是要合规,数字经济的驱动因素我们都知道是数据。但是如果数据不能确权,不能在合规的条件下去确权,就没有所谓数字经济的繁荣。

 

杨瑶瑶:问题8:5年和10年后,区块链将变成怎样?

 

熊羽睿:我非常喜欢这个话题,因为都是畅想嘛,特别的好。我们的看法一般认为是:应用时代,就是应用链或者应用落地的时代,应该在三年以内就会完成,就是会有杀手级的应用落地。那么之后大概三到五年间,应该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就是谁能获取最多的数据,谁在这个时代就可以成就最大的机会。这个时候区块链应该是一个多链聚合的一个区块链互联网,各种不同的链,主链也好、应用链也好会交织成为一个区块链的互联网。

 

在这个形势之下呢,不同商业形态完全中心化,或者是完全去中心化,并且迭代发展处很多不同的需求,选择该用什么样的技术,该用什么样的形态,都能在区块链的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杨瑶瑶:最后请您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今年的区块链行业。

 

熊羽睿:如果只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就只有两个字就叫:落地。我前几天参加了万向资本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球区块链峰会。有个明确的感触,因为去年我也参加了,前几年的时候,谈到的更多的是链的形态、区块链技术、多链、子母链等等,都是着重于链的技术层面。但是今年呢,我去听了一下,跟我们的判断也是一样的,大家谈到的更多的是怎么跟实体经济的结合,数字金融是怎样的。

 

那么最后呢,我因为想到这个词呢,这个落地呢,我就突然想到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稍微改改就非常符合我现在的心态:出没在这么一个大时代里头,特别特别的开心吧。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应用之潮,洪波涌起。

百家争鸣,跃然其中。

价值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那么随便胡诌了几句,今天那谢谢大家,再次感谢大家的倾听。

 

杨瑶瑶:感谢Raymond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