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在什么地方依然是一种稀缺品?|预言家周报#27

转载
2034 天前
10842

来源: 橙皮书


hi,此刻我正坐在北京的一个小书店里,写本期《预言家周报》的导语。

假期刚去了一趟新疆。昨天我还走在克拉玛依的小镇上,今天就回到了布满地铁的北京——与其说是回到了都市,不如说是回到了由笔记本和互联网组成的熟悉生活里。

新疆的面积占了整个中国的六分之一。来旅游的话,常常需要和别人拼车包车,才能赶往下一个几百公里之外的景点。我在很多广袤无垠的荒野里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信任的价值往往是在陌生人之间的协作里才能产生的。因为在陌生人协作中,信任仍然是稀缺品。

在人迹罕至的旅途上,用微信联系到师傅说要包车,需要先转500块给司机,这样他来接你时才能防止乘客跑单,相应的,司机也要把自己的身份证拍下来发给乘客,以免自己爽约。在这里,游客和司机的交易是一次性的,互不认识,他们需要从头开始建立陌生人协作的信任。一旦交易完,建立起的信任也就消失了。

这部分信任的价值,其实可以被变相看作是滴滴这家公司的市值。在滴滴的平台上,司机和乘客的信任是可以累加的,交易完也不会消失。同时信任很容易创造,它不是稀缺品。我们常说区块链是信任机器,但是“信任”大多数时候对我们而言非常抽象。在高楼大厦的都市里,还有哪些场景是需要建立信任却很难建立起来的?我暂时想不到太多,互联网没能解决的似乎也很少。

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为什么需要用区块链?”这个老问题。如果区块链是信任机器,这台机器究竟放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是最合适的呢?欢迎评论分享你的看法。


ZenGo

https://zengo.com/

关键词:不需要私钥,脸部识别恢复备份

一款使用“门限签名”技术的钱包,该钱包需要用户和钱包方共同签名才能产生交易,且引入了包括iCloud、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可信第三方来做数据冗余以及安全性评估,在牺牲一定独立性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被攻击的难度。


Learn Blockchains using Spreadsheets

https://medium.com/@vanflymen/learn-blockchains-using-spreadsheets-b97ad92b9b4d

@Jolestar:通过电子表格理解区块链,作者制作了一个电子表格,然后通过电子表格来解释区块链的复式记账,哈希,挖矿,不可篡改等特性,配合电子表格的函数脚本,通俗直观,容易理解,又避免了比喻带来的偏差。


How does Cosmos work? How does it compare to Bitcoin and Ethereum?

https://www.preethikasireddy.com/posts/how-does-cosmos-work-part1

@Jade:Preethi是一个硅谷小有名气的工程师,不是因为代码,而是因为她能用非常逻辑清晰的语言和step by step的讲解把任何复杂的技术概念解释清楚。硅谷很多大佬都是她的粉丝,后来也成为她从a16z出走创业TruStory的投资人。

这篇文章从技术架构到开发体验介绍了Cosmos,并且与Ethereum等公链进行了对比。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结论部分对于Cosmos过于完美的评价,但是整篇还是非常有助于普通人了解区块链公链的架构逻辑,主流公链优缺点,以及未来的潜在前途。

也建议每一个公链开发团队都能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个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讲明白,那多数是创始人没想清楚。


隐形天花板

https://mp.weixin.qq.com/s/1XNDysZIRmuyPaom2itrcQ

@Leon:本文作者Eugene Wei是亚马逊战略部门的首位分析师。他认为,战略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前找到并消灭所谓的隐形天花板。

在亚马逊的案例中,隐形天花板就是这两个问题:对于那些已经知道了亚马逊的人,如何预测他们会不会产生购买?为什么他们中一些人成功地转化成了购买用户而另一些人没有?

两个问题指向的症结惊人的一致,运费。

加密货币的隐形天花板是什么呢?对于已经知道加密货币的人,如何预测他们会不会购买?为什么他们中一些人成功地转化成了持币用户而另一些人没有?


听说你想炒币

https://mp.weixin.qq.com/s/rZVufZMR1aevIFLLhPIxaA

@Ciz:来自所谓“古典互联网”的声音,却是旁观者清。不论是对概念的辨析,对技术的理解,还是人性的把握都十分到位。

每次提出所谓的新技术,我们都需要问几个问题:技术服务于什么样的需求?是否是真实的需求?

如果上述问题能够回答,那么新技术是否比现有技术十倍、百倍地高效?如果没有,变革的动力在哪里?

而很遗憾,目前来看,至少公链并没有明确满足什么样的刚需。或许区块链能够发掘新的应用,新的市场。但是目前缺乏应用,还是硬伤。

而很多人还在想着那句话:对于技术,不要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


一部货币演化史,以及21世纪的“比特币本位”

https://mp.weixin.qq.com/s/0IcQ9RNshuYbWRCKEYgqrg

@余舜哲:《The Bitcoin Standard》的书评。相比介绍比特币的具体技术细节,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货币演化史,依次介绍了货币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是,信用体系和货币体系究竟谁先出现。这个讨论启发了后续很多的机制设计的大致思路。Vitalik认为是信用体系先出现,也即债券的流动先于货币出现,而信用的流动性源于抵押物。这也成为了Vitalik提出的Proof of Stake的核心思想:Staking。

而另一个方向,也是这本书的出发点,认为货币体系早于信用体系的出现,这强调货币作为价值交换媒介的属性,而成为交换媒介的前提是价值储存。货币拥有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也就是生产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这也成为了Satoshi提出的Proof of Work的核心思想。

沿着这个思路,作者讨论了为什么比特币会成为比黄金更适合作为价值储存的“硬货币”(hard money),以及未来为了扩大交易场景而由银行发行的与比特币挂钩的二级货币,而比特币则可能替代20世纪金本位时期黄金的作用而成为最终的结算货币(the bitcoin standard)。

其实比特币的出现本身,也是集合了大家之长(比如hashcash等等),这本书提供了历史上货币演化的记录,为世人留下警示和启发。想起了麦克卢汉的一句话,“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着步入未来”。


Algorand的经济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456944

@Leon:为数不多的关于Algorand的分析。这个月18号就要上主网了。


我们差点就以为,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https://mp.weixin.qq.com/s/IKR2uzM-8LDQeJiU9C9XWg

@阿剑:如果你以为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显然是因为你活得不够久。

Jade 以流畅的文笔,写出了此时此刻横亘在一代人心头的疑云:开放与合作真是世界主流吗?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最重要的互联网,市场秩序的扩展,都可以一夕之间离我们而去吗?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历史的方向,不过是哲人的妄语。历史中充满随机,没有什么能保证生活只会变好、矛盾只会变少。然而哪怕是早已抛弃许多幻想如我辈,还是禁不住会怀疑:身处历史第一现场,我的表现会如何?

Jade 此文信息密度极大,在切身体验和理性分析之间游刃有余,真诚、坚定,最后得到一个平实而可靠的结论。难怪她自己说,写着写着会开心起来。

这篇文章跟区块链没什么关系。但跟你我有关,与这个世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