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妮:细看!硬分叉和软分叉的区别

原创
2129 天前
2940

  王斯妮:细看!硬分叉和软分叉的区别


  前言: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就好比开着船在大海里航行,没有人能零风险面对,左右不了市场行情的波动,只能增加舵手的能力和船的质量,那样行情的时候你的安全多一份保障,对应的面对的危险是不是少了一份。


  硬分叉和软分叉,币圈的小伙伴对于这两个名词想必都不陌生。比如我们熟悉的以太坊和比特币就经常硬分叉,早到初期的以太坊The DAO事件分叉,到201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比特币现金BCH和一众分叉币,再到前不久刚刚完成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硬分叉,无一不是在行业中掀起巨浪的事件。那么硬分叉和软分叉,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PoW(工作量证明)共识的公有链,存在“矿工”的角色,由矿工作为一个个“节点”,来维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而矿工一般是在矿机上运行一套软件程序来参与整个网络的。


  简单来说,当开发者对整个区块链的交易逻辑进行一定的代码修改或升级后,矿工需要升级软件,才能按照更新后的规则来参与挖矿活动。那么问题来了,矿工A升级了软件,矿工B却没有升级,会发生什么情况?分两种情况来看。

  硬分叉


  如果这是一次硬分叉更新,矿工A和矿工B谁也不服谁,继续在各自的软件版本上进行挖矿,结果就是从硬分叉的区块高度(可以理解为区块链网络中的时间点)开始,网络一分为二,互相不兼容,且他们挖出来的币也是采用不同规则的两种币。


  当区块链社区存在重要分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新的币种。


  比如2016年行业巨震的The DAO事件,为了挽回被盗的大量ETH,一个对网络进行回滚的硬分叉被实施了。而社区中一部分成员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精神,坚持在原来的链上进行挖矿,就产生了以太经典ETC。没错,真要说来,ETC才是最开始的“真正”的以太坊,我们现在看到的ETH反而是“分叉币”呢…


  再比如2017年的比特币扩容事件,支持区块扩容的一部分矿工,分叉出了比特币现金,引领了整个2017下半年的分叉币热潮,随便一个组织就跑来分叉比特币,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比特币”,生生带来一波“糖果行情”…


  是不是硬分叉就一定会有新的链产生呢?理论上来说,是的。


  但是!当社区的共识高度一致的时候,硬分叉更多地是作为对区块链网络进行升级和改进的一种手段。


  如今年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级,作为以太坊的从PoW向PoS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包含了对以太坊网络的多项升级与进化,社区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分歧,整个升级过程除了时间稍微推迟了一些外,还算比较平稳,甚至升级期间连币价也只是小范围波动,十分给面子。

  软分叉


  如果说在硬分叉中,矿工A和B是互相对立的,那么在软分叉中,他们更像是求同存异的关系。软分叉升级后,不仅A可以兼容B产生的区块,B也同样可以验证升级后的A产生的区块,实现了向前与向后的同时兼容。


  软分叉的例子,大家知道的应该比较少,这里举一个比较近的。还是2017年,还是扩容事件。


  众所周知,比特币社区一直都存在扩容的分歧。2017年,“纽约共识”之后,社区终于通过了名为Segwit2x的提案,在升级Segwit(隔离见证)的基础上,再将区块扩容至两倍,以作为对分歧双方的一种折中方案。当时币圈上下欢欣鼓舞,为双方终于达成共识而庆祝,比特币的价格也随之推升。然而,BCH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个共识,比特币的Segwit2x计划也无奈止步于Segwit隔离见证,剩下的2x扩容计划胎死腹中。这里的隔离见证,便是一次软分叉,允许一部分矿工不升级软件也能正常挖矿。


  隔离见证使用了不同于BCH扩大区块大小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比特币交易验证慢的问题。比特币的好兄弟莱特币LTC,也先于比特币采用了这种技术。支持隔离见证的比特币地址是3或者bc1开头,而老的比特币地址是1开头的,互相之间可以无障碍转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


  以上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